約翰•切里安 印度《前線》雜志 2011年11月5日
利比亞國家過渡政府在北約的干預下上臺了,這標志著新殖民主義在非洲的公開爭奪已經拉開序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想要爭取非洲地區的資源,他們的對手是中國。值得一提的是右翼智庫傳統基金會在2002年準備的一份背景文件,其中建議美國在非洲大陸創建軍事司令部,主要以空軍和海軍的“直接軍事干預”以“保障美國(在非洲)的重要利益”。
這一文件涉及到的不少內容如今正在付諸現實:一方面,文件認為美國應當利用非洲當地盟友的幫助,其中包括了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和加納等國。美國有必要對其進行軍事上的援助,作為回饋,這些國家才會在關鍵時刻維護美國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方面,從奧巴馬總統精準地使用著這份報告里所涉及的數據可見,這一文件對美國決策層的影響何其深遠。從今年10月起,美國便不斷向非洲的“盟友”們傳遞著信號。
10月初,也即攻破蘇爾特和殺害卡扎菲的幾天前,奧巴馬命令向烏干達派遣100名美國特種部隊對付反叛的圣靈抵抗軍。烏干達便向索馬里派遣了和平觀察員,以確保阿爾沙巴布民兵組織遠離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10月中旬,肯尼亞重蹈了埃塞俄比亞兩年前的舉動——向索馬里深入派遣部隊以抗擊阿爾沙巴布。美國這次則向肯尼亞軍隊提供了空中援助。
觀察到這一幕,人們勢必對奧巴馬政府忽然向烏干達輸送特種部隊一事持懷疑態度。表面上是去幫助那些政府擊潰反叛組織,而實際上這些反叛組織本身并不足為懼,AFRICOM卻還要向這些“友邦”提供上億美金的裝備。許多評論員懷疑奧巴馬政府的真實目的,其實是要為AFRICOM在這個大陸上建立一個永久軍事基地做準備。似乎在美國、AFRICOM及西方在非洲的代理人里應外合之下,非洲正在越發向著符合美國及西方世界利益的方向轉變。
就這次的行動而言,軍事分析家認為烏干達為美國永久軍事基地提供了理想的地理位置。美國有可能重獲對利比亞軍事基地的掌控,進而輕而易舉地在地中海和阿拉伯地區的中間地帶長期占據戰略關口。接下來如能再確保對中非的軍事壟斷,便能控制這一地區的天然氣及礦物資源。烏干達的鄰國剛果和南蘇丹等更有著豐富的礦產,尤其是鉆石和各種貴金屬。石油專家則相信烏干達存有大量未勘探的石油資源,更何況那里還盛產如今被中國壟斷了的稀土資源。
總而言之,美國的重要利益仍舊是資源,而首當其沖的依舊是石油資源。對美國而言,非洲的原油已經“成為一項國家的戰略性利益”。考慮到這點便可以看到利比亞及非洲局勢的微妙處:
首先,內戰爆發前中國要從利比亞進口其11%的原油用來填補內需,總共有三分之一的原油需從非洲進口。現在,中國發現自己在親西方的過渡政府那里被完全排除在新的石油協議之外。
其次, AFRICOM在謀劃美國-北約轟炸利比亞事件背后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幕后角色。美國特種部隊及來自法國的友軍協同合作進行空中轟炸,而英國則武裝反叛軍中的烏合之眾并將其組織成戰斗單位。這兩股勢力相互協調,隨后發動的空襲最終導致了的黎波里的陷落。這樣一種模式在未來的非洲爭奪戰中,可能還會一再上演。
第三,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在利比亞的行徑同樣招致了非洲民眾的強烈抵制。一言以蔽之,武力干涉非洲,只會讓西方國家在非洲越發不得民心。利比亞內戰讓非洲國家深感非洲大陸很可能就此永無寧日。沒有一個非洲國家公開地表示愿意向西方提供永久基礎設施,如南非洲發展集團(SADC)就斷然拒絕向AFRICOM給予任何支援或便利。
中國從60年代起就開始援助非洲, 2010年在非洲的投資估計達47億美元,向非洲國家提供“不求回報”的貸款政策更為中國贏得了良好的口碑。中國在經濟和外交上同非洲深入發展,如今招來了西方資本家的嫉恨。隨著中國的人力和資本大量向非洲轉移,在那些當地國家中逐步積攢起來的怨恨遲早會被西方所利用。(編譯 泉)
鏈接:http://www.frontline.in/stories/20111118282302400.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