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羊城晚報記者 趙鵬
關注“占領華爾街” 橫向篇
就業市場上,他們是弱勢群體,還要面臨住房、婚姻、養育下一代的壓力;經濟危機背景下,失業、高物價、高房價相繼襲來,他們無處可逃……
9月17日開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迅速席卷美國,從“占領華爾街”發展到“占領華盛頓”,“占領芝加哥”……這場由中產階級發動的街頭運動有一個顯著特點:參與者大多是年輕的美國人。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美國最近統計的失業率為9.1%,貧困率為15.1%(美國貧困線:個人年收入低于1.113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1228萬元,或四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1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2686萬元),貧困人口數量約為4620萬人,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中1/3都處在貧困線以下。
這些數字凸顯了美國社會的一大問題:年輕人貧困化。
2010年8月11日,聯合國勞工組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15歲到24歲之間的6.2億年輕勞動力中,2009年末大約有8100萬人失業,達13.1%,是20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很多年輕人現有的技能無法滿足日益科技化的勞動市場需要。
失業意味著貧困。在就業市場上,年輕人因為缺乏經驗,成為弱勢群體。即使找到了工作,還要面臨住房、婚姻、養育下一代的壓力。現在,年輕人的失業率越來越高,物價、房價也越來越高,年輕人的貧困化加劇,這引發了他們的普遍不滿。
這種不滿不僅在美國發酵,在以色列、日本、俄羅斯、法國等國也同樣發酵……
專家觀點
世界經濟衰退,
年輕人不能獨善其身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世界各國的“年輕人貧困化”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工程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研究貧困問題的蔡榮鑫教授認為,在世界經濟衰退的陰云籠罩下,年輕人的就業率不能獨善其身。這或許是世界性年輕人貧困化趨勢愈演愈烈的一個主要原因。因為經濟衰退就意味著就業機會的減少,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在就業市場當中本來就是弱勢群體。
另外,年輕人所處的年齡階段,讓他們更容易走上街頭,發泄不滿。
高房價高物價是一個世界性問題。面對經濟的衰退,世界各國的決策層一般都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不斷向社會注入貨幣,造成流動性泛濫。政府希望這些錢流向實體經濟,卻又無法控制這些錢的流向,資本總是尋找最安全、最容易增值的行業,例如房地產。加上各國住房制度和土地制度有缺陷等各種因素,就造成了房價高漲。這對年輕人是巨大壓力。
蔡教授以德國為例描述合理住房制度:德國政府一邊引導國民不要把購房當作投資手段,一邊為低收入居民建造福利住房,發放住房補貼,并對投資房地產進行暴利限制,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領域,讓企業“乖乖地造奔馳、寶馬”,從而讓房價不至于漲得太高。
美國用“再制造化”應對失業率高企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丘海雄認為,年輕人貧困化這一趨勢是近年來才比較明顯的,因為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被剝奪,社會資源被一部分“精英階層”壟斷。政府的政策也大多是對金融界有利,相當于在“支持有錢人”。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沒有給中產階級帶來相應的好處,反而剝奪了他們部分的工作機會。
科技的發展對人力也是一種排斥,機器用得多了,對工人的需求就減少了。
西方國家對此的應對對策各有不同,丘海雄說,美國為了應對失業率的高企,也會人為地對市場進行干預。他們希望提高美國制造業的比重,讓美國“再制造化”,回歸到制造業上來,這樣就能夠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同時美國政府也不遺余力地吸引海外投資。
以色列
高物價,年輕人不能承受之重
“莫名其妙”的示威席卷以色列
被沙漠包圍的以色列一直被視為中東的經濟奇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3萬美元。以色列雖地處中東,卻沒有令人羨慕的石油礦藏,并且水資源短缺,土地貧瘠,然而,它卻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以色列被視為中東地區經濟發展、商業自由、新聞自由和整體人類發展度最高的國家。
但自今年7月14日以來,以色列多次爆發大規模群眾示威游行,矛頭直指該國政府。
這場讓全世界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的大規模示威游行,從特拉維夫蔓延到十多個城市。
示威最開始,是一些人在特拉維夫市中心扎帳篷,抗議高房價。隨后,“帳篷示威”逐漸升級,高校學生搭起帳篷,農民趕著奶牛封堵道路,醫生開始罷工……帳篷周圍的標語五花八門,其中一個寫著“這里住著一位博士畢業生,也是女招待員”。
高房價、高物價是導火索
這是一次由高房價引發的“吃壽司者的抗議”和“帳篷示威”。以色列20個最有權勢的家族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推崇了30多年的經濟新自由主義產生了“6000個富翁和600萬乞丐”,這引發了該國民眾的極大不滿。以色列《國土報》的社論談到這場十幾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時說,“我們正處于一場以色列革命日漸形成的階段,政治游戲規則已經改變”。
統計數據顯示,過去5年,以色列人均收入增加17%,但食品價格上漲25%,水價漲40%,汽油漲23%,公寓樓價格漲55%,房租漲27%。壟斷以色列奶制品市場的3家公司今年6月聯合漲價后,連一些主婦也加入了“帳篷示威”。
從7月中旬開始,連續幾個周末都有約10萬以色列人上街游行。到了8月6日晚,超過30萬人上街抗議。
“這是我們首次不與阿拉伯人打仗,而是為我們及我們后代的生活而戰。”以色列左翼抗議示威組織者艾爾達德·亞尼夫表示。《國土報》的民意調查發現,87%的以色列人支持抗議活動。
宏觀經濟表現搶眼,
年輕人生活日益困頓
雖然整個世界都籠罩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中,但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以色列這幾年的“成績單”相當不錯,甚至與世界大多數地區的困境形成鮮明對照。以色列的失業率維持在6%上下,貨幣堅挺,因國民創新能力強還被稱為“創業的國度”。因此,不支持游行的人認為抗議發生的時機有點莫名其妙。
但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經濟學家阿維·西姆豪恩等學者看來,正是以色列的“異常成功”助推了示威大潮———人們認為以色列正在騰飛,而大多數民眾卻被拋在后面,“沒有得到光鮮的經濟增長數據所帶來的好處”。
以色列媒體分析認為,作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以色列之所以會出現民眾抗議民生艱難的示威,根本原因在于國內收入分配體系出現結構性矛盾,大型壟斷商業組織的存在和收入分配的鴻溝將廣大老百姓擋在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的大門之外。很多猶太青年認為國家經濟已被少數超級富裕的猶太家族綁架,他們再怎么努力,最終也逃不出為這些家族打工的命運。因此,一些青年試圖恢復在其父輩手中失去的那個更加古老的、平等的理想主義國家,齊聲唱起上世紀40年代猶太人為復國而唱的歌曲,并高呼“人民要求社會正義”等口號。
“高房價將把以色列拉垮”
“如果政府不能降低房價,房價將把政府拉垮。”這是一名以色列律師的警告。以色列媒體反思持續一個月的“帳篷示威”時說:“示威主體既不是無業游民,也不是外國勞工,而是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穩定工作的中產階級,這說明以色列的房價確實到了讓人忍無可忍的程度。”
最近兩年,以色列大城市的房價開始“失控”。據以色列住房部介紹,該國平均房價相當于普通人132個月的工資,是世界上相對房價最高的國家之一。以特拉維夫市中心為例,100平方米的3室售價高達100萬美元,月租要3500美元。而2009年時,相同地段的房價只有現在的一半。對于以租房為主的年輕人來說,房租高漲讓他們只好搬離特拉維夫。
為了應對年輕人對高房價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滿,以色列政府準備成立一個內閣部長專門委員會,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還承諾開放更多土地,建設廉租房。
俄羅斯
發展受限制,年輕人要離開祖國
讓人頭疼的住房問題
“住在哪里”是每個俄羅斯年輕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因為整體氣候寒冷,諸如竹制平房和木板房之類的房子在俄羅斯不適合做住宅用,俄羅斯的房子必須打有堅實的地基,帶有厚厚的墻壁,及配備供暖、水管和排水設備。
然而過高的住房價格成為橫亙在年輕人面前的一座大山。2007年,莫斯科住房的每平方米均價已突破3000美元大關,而黃金地段的豪宅最貴的竟賣到每平方米5000美元。盡管如此,房地產價格仍在以每月1%到1.5%的速度上漲。即使以每平方米1000美元的價格計算,俄羅斯人月平均工資是115美元,要想購買一套80平方米的住宅, 需要不吃不喝積攢58年的錢才夠,而且不包括裝修費。
因為房子太貴,俄羅斯的年輕人大多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三四代人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個人發展受到限制
《泰晤士報》駐莫斯科記者朱利安·伊萬斯寫過一篇叫做《是什么讓俄羅斯年輕人離開祖國》的報道,里面列舉了很多俄羅斯年輕人想要移民國外的案例。
年僅30歲的康斯坦丁·蓋茲是俄羅斯主流日報《莫斯科新聞》的政治編輯,在經濟蓬勃發展的俄羅斯,作為政治圈內人士的他應該有一個光明的前途。但現實卻是,他正準備離開俄羅斯。
“我正在考慮移民以色列。在俄羅斯,成熟壯大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斷絕了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上升的途徑。”他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要工作10到20年才能買得起一套公寓,要工作5年才能買得起一輛車。沒有升職機會。想要創辦自己的企業非常難。每年的貸款利率高達20%至30%,整個體制監管得非常嚴格。最保險的工作是為政府做事,但我已經做過了,不想再做了。”
在俄羅斯,蓋茲的情況并非個案。越來越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俄羅斯年輕人正考慮離開祖國,移居歐美等其他國家。理由多種多樣:在俄羅斯創業很難、缺乏政治自由、教育落后……俄羅斯的教育體系問題嚴重,從入學名額到大學文憑,什么都可以用錢來買。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俄羅斯人無法忍受政府對社會文化的控制,在他們看來,政府對電視新聞、電影甚至流行音樂等領域的掌控讓他們與國際社會脫節。
蓋茲表示,和國外相比,俄羅斯的生活品質很低,在這里要照顧好家人也比較困難。俄羅斯醫療體系被嚴重破壞,學校或托兒所的名額非常緊張。
日本
經濟停滯,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家庭收入大幅減少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歷了經濟泡沫破裂的打擊后,經濟一直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2010年,這個風光了將近40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是把世界老二的位置丟了,被中國超越退居第三。
今年9月22日,韓國《朝鮮日報》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中產階層逐漸崩潰走向貧困》的報道,舉出很多數據,說明日本人正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挑戰。
日本人均家庭收入已經連續幾十年減少。2009年的人均收入248萬日元(約合21萬元人民幣),比創下峰值的2007年(293萬日元,約合24萬元人民幣)減少了15%,比10年前減少了10%。
資料顯示,過去10年(2000年-2010年)收入減少最顯著的,是年收入超過700萬日元(約合58萬元人民幣)的人。在2000年,日本人平均家庭收入大部分在1000萬(約合83萬元人民幣)到1250萬日元(約合104萬元人民幣)之間,而到了2010年,日本的平均家庭收入則處在300萬日元(約合25萬元人民幣)到400萬日元(約合33萬元人民幣)之間。
貧困人口不斷攀升
很多日本人曾相信,日本人都是中產階級,但是當他們看到日本的貧困率高達15.7%,接近美國的17.1%時,他們震驚了。在經過20年的經濟停滯和貧富差距擴大之后,日本的貧困人口不斷攀升。
日本厚生勞動省根據國際公認的標準設定了最低貧困線:一個四口之家年收入為2.2萬美元,這相當于普通日本中等家庭收入的一半。截至2007年,有2000萬日本人處于貧困當中,差不多每6人當中就有一個。
根據經合組織的報告,2004年,30個成員國當中,日本的“相對貧困率”排第四,為14.9%,而到了2009年,日本這個數字則攀升到了15.7%。
上世紀90年代初房地產和股市崩盤以來,日本人的收入逐步下降,其貧困率已翻了一番。
經濟學家指出,這些年來,逐漸放松管制的勞動力市場以及源自其他國家的低工資競爭,使得低工資工作在日本急劇蔓延。 而這些工作基本上不被社會保障體系所覆蓋。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由于收入的不斷減少,日本的年輕人面對房租等龐大費用顯得更加無力。這也催生了日本社會的一個奇怪現象———年輕人長期寄居網吧。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東京、宮城、福岡等10個地區的34家網吧中,26家有“長期居住者”。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一名24歲的青年已在網吧生活了近1年。他收入勉強糊口,只好住在某個網吧的“單間”里。“單間”約1米見方,四周用薄板隔開,里面只有一張放電腦和電視機的小桌子。晚上他和衣躺在地上睡覺,忍受著難聞的氣味。
這名青年在職業專科學校畢業后,在一家制圖公司兼職,由于工資低且沒有積蓄,無法支付房租,便開始寄居網吧。他說:“如果我因病無法上班,就連網吧費用也付不起了。我距無家可歸只有一步。”
日本企業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減少年輕人的新增工作崗位,不再提高年輕人的工資。這樣,他們到了中年也拿不到過去中年人的工資。
不能進入大企業的年輕人,提高能力的機會越來越少;在企業內部,年長者不再致力于培養年輕人才,只重視短期內提高業績。結果,無數年輕人感嘆“未來看不到希望”。
法國
高失業率,年輕人貧困根由
法國人愛罷工,年輕人是主力
法蘭西幾乎是世界上最愛罷工的民族。為什么法國人,特別是年輕人這么熱衷罷工呢?這跟法國年輕人所處的經濟狀況有莫大關系。
法國救援組織“Secours Catholique”發表的2010年度報告稱,在法國18至25周歲的年輕人中,有1/5月收入不足950歐元,生活在法國最低社會保障線以下;近年來,25周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越來越多的人申領社會補助或接受慈善組織的救濟,其數量已達被救濟人群的11%。
法國經濟研究所2009年的研究報告更顯示:在法國,年輕的成年人當中,有一半的人都是窮人。
失業率居高不下,
年輕人陷入貧困
法國年輕人之所以生活困苦,主要因為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法國勞工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1月份,法國本土失業人數達到269.81萬人。
其中,18至25周歲的年輕人是失業率最高的群體。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指出,法國失業率為9.3%,而至2010年第二季度,15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為23.3%。
就業難,年輕人對未來沒信心
同樣是來自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的數據,直觀顯示了法國年輕人對未來的迷茫:
●49%的法國人,都對年輕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持負面態度;
●一半的年輕人,對于自己的學業有助于更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持懷疑態度;
●90%的青年和學生,認為他們將很難找到工作;
●金融危機開始后的兩年內,法國青年的失業率增加了72%;
●50%的青年大學肄業;
●金融危機之后,畢業生就業數量急劇減少:2009年,僅有64%的大學生在畢業后8個月內找到工作,而2008年和2007年的比例則分別為68%和77%;
●50%的年輕人面對未來,感到焦慮。
原因很清楚,政府很無奈
法國為何在控制失業率上,交出的答卷如此慘不忍睹?
究其原因,一是近年來應屆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競爭加劇;二是用人單位多喜歡招收有工作經驗者,降低了年輕人的競爭力。
薩科齊總統上任以來努力推動“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2周歲,令狀況更雪上加霜。“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和“養老金改革”法案成了近年來法國爆發大規模罷工的導火索。
上述種種原因,令法國年輕人很難找到固定的工作崗位。法律還規定,年輕人從一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到另一個同樣性質的合同之間,還需遵守一定時間內不得工作的規定。
法國最大的學生聯合會提供的數字顯示:年輕人找到第一個穩定的就業崗位的平均年齡為27歲。
1977年以來,盡管政府針對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出臺了數十項措施,至今卻仍未找到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最近的一項措施,是2009年4月由總統薩科齊宣布的斥資13億歐元的計劃,這一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向50萬年輕人提供就業或培訓方面的幫助。2009年7月1日起,政府發放的救濟性補貼“就業團結收入(RSA)”,有條件地擴發放給25歲以下的年輕人,但這一新的決定只能令16萬處于困境的年輕人受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