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參考消息
《美國防部稱對臺軍售政策未變》,中央社華盛頓1月11日電。美國國防部今天表示,美國的中國政策是基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系法》,提供臺灣防御性軍事武器的政策并未改變。美國防長蓋茨在10日被問到對臺軍售問題時回答說:“我向中方表示,美方雖然不會改變政策,但在一段時間后,如果中國與臺灣的關系持續改進,以及臺灣的安全情勢改變,那么也許有可能創造出重新檢討軍售的條件。”這也就是說,美國并不會停止對臺軍售,然而,我們知道中美軍事交流的中斷原因恰恰是因為美國對臺軍售,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么一個問題,就是這次中美恢復軍事交流的原因是中國要向美國主動示好,因此恢復軍事交流的結果并不會改變美國對中國的軍事遏制政策以及支持中國武裝割據勢力的政策,因為這種示好的行為本身就是在美國軍事金融壓迫下的產物,是中國向美國進行妥協的產物,而不是相反。正是因為此次的亮劍行為是在較之以往更加被動的態勢下做出的反應,所以這次包括公開隱形戰斗機試飛在內的諸多亮劍行為的對外震懾效果會不如前兩次,況且隱形戰斗機也不如反導系統給力。也正是因為美國是在其處于戰略主動的態勢下獲得的這次訪問邀請,因此,美國自然不可能為這次訪問改變既定的政策,其對臺軍售的政策當然是不會改變的。而且,按照美國的意思,隨著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之間關系的緩和,美國明顯感覺到其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困難程度增大了,這個問題還不是在大陸,而是在臺灣島內,因此,蓋茨所謂的在臺海形勢改變后可能重新檢討軍售的言論,并不能只從有利于我們的角度去理解,不能一廂情愿,蓋茨的話的意思也可以解讀為“美國為了維持對臺軍售的條件,很可能會去主動創造有利于美國對臺軍售的條件”,換言之,美國可能通過破壞兩岸關系來創造出能使其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條件。
此前,美國通過其在中國扶植的漢奸買辦勢力加速推進中國的國退民進的進程,從而極大地削弱了中國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由于中國政府對整個經濟的控制力下降了,因此導致中國經濟的資金周轉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才迫使中國政府改變既有的——有利于我國而不利于美國的——經濟金融政策,既放松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管制,同時提高了人民幣的利率。這樣就讓美國攻下了最后一個堡壘,使美國在國際金融霸權斗爭的戰場上獲得了主動權。然而,光有金融斗爭的主動權還是不能解決美國的經濟危機的,因此,美國又通過制造一系列的金融和軍事事件來破壞非美世界的穩定局面,對歐主要采用的是主權債務危機(也有政治危機,不過還不怎么見效),對東北亞采用的就是軍事危機。而在此過程中,無論是歐盟還是中國,采取的都是消極防守的辦法,因此,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其導致的結果就是,盡管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深陷戰爭泥潭,但是,美國的這個困境——因為非美世界的不作為,或者說做的還很不夠——并沒有導致美國在全球軍事霸權的斗爭中陷入被動的境地,由此產生了美國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居然還能自由的調動兵力并且對非美世界產生新的威脅的這個奇跡。也正是因為美國在軍事和金融兩個戰場上都處于了戰略主動的地位,因此,美國才能在經濟明顯衰退,綜合國力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反而讓非美世界不斷對它做出各種妥協和讓步。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并不是非美世界沒有這個實力去打掉美國的霸權,而是非美世界行動的指導思想已經完全在美國的控制下了,一方面不掌握也不爭奪話語權,另一方面被美國宣傳的邏輯所束縛。
由于美國在各條戰線上都取得了戰果,而且利用各方對它的妥協的成果反過來作為要脅另外一方的籌碼。于是,我們除了看到日本、韓國、英國這些美國的跟班們在進一步倒向美國之外,一方面中國、俄羅斯這樣的大國都在向美國做出各種妥協和讓步,另一方面美國利用在中、俄、日等國處所獲得的戰果反過來迫使歐盟,特別是歐盟的核心國家,對美做出重大的讓步。前不久,德國剛剛配合美國進行了對那些“跳槽到歐盟”來的“美國資金”的調查,這次,又同意延長其在阿富汗的駐軍時間,可以這么說,德國也和中國一樣,是在金融和軍事兩個領域向美國做出了妥協。這樣一來,美國幾乎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頭的各個戰場上都獲得了戰果,盡管它依然還沒有擺脫經濟金融危機和兩場戰爭的困境(這是必須要注意到的事實,而且由于這個事實的存在,因此,歐亞各方向美國妥協的結果反過來會進一步刺激美國的胃口,同時也為了使美國自己擺脫危機和困境,美國必然會加大對歐亞各方的壓迫力度,換言之,就會出現一個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直到把歐亞各方榨干為止,除非歐亞各方奮起反抗),但,這畢竟給了它擺脫危機的希望。也正是因為獲得了如此重大的戰果,因此,美國媒體才會傳出奧巴馬準備在近期宣布參選連任總統一事,事實上,可以這么說,奧巴馬的確很好地完成了美國統治階級交給他的任務,至少到現在為止是這樣的。
2011年1月14日參考消息
《中國代表將不參觀伊朗核設施》,路透社北京1月13日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今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由于中國駐維也納代表正在中國國內,他難以參加這次到伊朗的參觀活動。”這是繼歐盟之后,第二個表態不去參觀伊朗核設施的國家,盡管說得很委婉,而且流出了足夠的回旋空間,但是,中國不去參觀伊朗核設施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此,現在僅剩下俄羅斯還未表態,不過,我們已經看到美國在做各種小動作來威脅俄羅斯了,一個是傳出美國準備向格魯吉亞兜售先進武器,另一個就是利用之前抓捕的俄羅斯軍火販子向俄羅斯發出威脅信號(不過,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表示,莫斯科將不會與華盛頓討論用他人交換被投入美國監獄的俄羅斯商人布特的可能性。——拉夫羅夫話中有話呀,或許俄羅斯手里拿著什么“寶貨”了,這是題外話)。當然,由于歐盟和中國都表態不會去參觀伊朗核設施了,加上根本不會去參觀的美國,那么俄羅斯是否敢一夫當關——就是個問題了。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伊朗或許是為了給自己的核研發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不過,伊朗也應該明白,在伊核問題上,伊朗自己并不具有決定權和主導權,伊核問題只是世界主要大國進行斗爭的領域之一,根本沒有讓伊朗反客為主的條件。或許伊朗想學朝鮮那樣可以憑一己之力來調動大國之間的斗爭,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恐怕伊朗已經中了西方媒體的毒了。因為,在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上,朝鮮的地位實際上和伊朗在伊核問題上的地位是一樣的,都是被動的——實際上都是受大國壓迫的一方,美國強加在朝鮮身上的諸多罪名實際上都是美國栽贓嫁禍到朝鮮身上的,看上去似乎是中美等國在應對朝鮮半島發生的緊張局勢,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如果沒有外部大國的干涉,或者說,如果朝鮮半島的局勢不會影響到世界大國的戰略利益的話,那么朝鮮半島本身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緊張氣氛了。然而,朝鮮比伊朗聰明的一點是,它早就看透了美國的圖謀,因此早早地宣布自己為有核國家,由此才給自己擺脫美國的壓迫與侵略創造了條件,特別是為中俄等國幫助朝鮮抵抗美日韓的壓迫提供了條件,實際上也為美國政府向其民眾說明不能輕易入侵朝鮮提供了借口。
而朝鮮所擁有的這個優勢恰恰是伊朗所沒有的,因此才導致伊朗自己越來越被動,而且已經被動到連中俄歐等大國也越來越難以幫助它抵抗美國壓力的地步了,因為中俄歐自身都在時時受到來自美國的壓力,中歐俄自身都難以保全了,哪里還顧得上伊朗呢?更何況伊朗現在搞的那個推卸政府責任的改革,根本就是在拆自己的臺嘛!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政府不是想著如何把矛盾向外轉移,而是反過來讓矛盾集中到它自己的身上,這不是在找倒霉么?關鍵問題還在于不敢和美國、以色列動武,還是在幻想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或許伊朗當局是真的不明白美國需要打仗的原因,實際上,美國現在在全世界搞的這個統戰工作——讓其他大國都與它妥協——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它之后入侵伊朗的行動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當然,與此同時,中俄歐等大國或許也在想著如何讓美國陷入第三個戰爭泥潭的事情,因此現在都在讓著美國,讓美國可以放心去攻打伊朗,此外,對國際金融資本而言,推動美國政府去攻打伊朗也是它一直想要得到的結果,因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陷得越深,那么它的戰略收縮計劃就越無法實施,而只要美國無法實施戰略收縮計劃,那么歐亞大陸發生內戰的可能性就會降到最低,那么國際金融資本就有了從美國跳槽到歐洲的條件)。因此,我們現在除了用稀里糊涂來形容伊朗現政府的舉措外,還能用什么詞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他國的保證上面,這不是自欺欺人么!
《真主黨部長集體辭職顛覆黎政府》,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月12日報道,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月12日文章,美聯社華盛頓1月12日電。盡管真主黨的拆臺行為能夠牽制一部分美國和以色列的精力,但是,就真主黨本身的實力而言,它是不可能戰勝以色列的,更不要說戰勝美國了,因此,什葉派如果想利用黎巴嫩甚至伊拉克的亂局來阻止美以對伊朗的進攻的話,那恐怕是辦不到的。況且,現在做這事也太晚了,早干嘛去了?在美國剛剛宣布要撤離伊拉克的時候就應該采取“敵退我進”的政策,現在再想調動美國的兵力部署已經不大可能了。
《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交火》,德新社克什米爾斯利那加1月13日電。對巴基斯坦而言,應該好好利用這個事件。美國副總統拜登到巴基斯坦壓迫巴方支持美國的所謂反恐行動,現在,印巴軍隊的交火事件實際上正好可以被巴基斯坦方面拿來作為其無法配合美國的理由,因為,如果巴基斯坦把兵力向西北部集中的話,那么它的東南部就要受到來自印度的更大的威脅,而且印度的軍事威脅往往是會變成實際行動的。對印度而言,印巴交火事件能夠反過來作為其與美國進行討價還價的籌碼。美國稱“軍售是美印關系的基石”,那么印度就應該讓美國想想,離開了軍售關系,美國是不是就可以不需要再尊重印度的戰略利益了?
《中塔徹底解決領土糾紛》,俄羅斯《觀點報》網站1月12日報道。塔吉克斯坦議會周三批準了一份政府間議定書,將把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讓給中國,從而結束了自沙俄時期以來的領土糾紛。這對中國而言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能拿回一點被當年沙俄強占的領土總比什么也拿不回來要強些。希望中國政府再接再厲,特別是在東海、南海方面要有所作為。
2011年1月15日參考消息
《日大使呼吁加強日中合作交流,日報鼓吹就釣魚島問題打宣傳戰》,《日本經濟新聞》1月14日報道,日本《讀賣新聞》1月14日社論。總的看來,日本現在的對華政策就是“什么好處都要”,既要經濟利益,又要政治利益。在實際操作中,這個政策又表現為日本想用經濟交流來掩蓋中日之間的政治分歧,特別是想用經濟利益來堵中國有關方面的嘴,使其在涉及領土與主權完整的問題上降低音量甚至莫不發聲。我們在釣魚島的歸屬問題上就看得很清楚了,日本方面是大肆宣傳,而中國方面幾乎就沒有什么主動的言行,都是等著對方出手,然后被動應對。而且,特別有一件特別愚蠢的事情,沖繩縣石垣市設立了一個“尖閣群島開拓日”,而中國某著名媒體刊登出的批判文章中居然說“1月14日這一天,與其說是‘開拓日’,不如稱為竊取日更為確切。”這種寫法不就等于是承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已經不在中國的控制之下了嗎?!換言之,也就意味著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已經在日本的控制之下了,那么按照美日安保同盟條約的規定,只要是被日本控制的領土,那么就適用美日安保同盟條約,也就是說當中國和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發生戰爭沖突的時候,美國是有義務幫助日本的。顯然,這篇文章的邏輯是已經把日本控制著釣魚島作為一個既成事實來對待了,而這個邏輯顯然會讓中國的外交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看似很痛快的批判了對方,然而這種用詞恰恰會被對方反過來利用,因為日美安保同盟條約中,美國并不關心日本控制的領土是怎么來的,美國所關心的只是那些領土是日本控制的,因此,如果中國在與日本的輿論戰中把“日本已經控制了,或日本實際控制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作為一個邏輯前提的話,那么就會讓中國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正確的辦法就是根本不能理日本方面搞的這種把戲,而是要直接抓住主要矛盾,把軍艦開到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履行軍隊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職能,如有可能就應該堅決打掉敢于侵犯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日本船只,特別是應該抓住最近這一段有利時機,做出果斷的措施。
《意總理將因性丑聞被起訴》,德新社米蘭1月14日電。隨著貝盧斯科尼的部分司法豁免權被剝奪,意大利政壇必然陷入持續的動蕩之中。雖然德國尚有信心在經濟上維護歐元和歐盟,但是,德國未必有這個能力在政治上去維護歐盟。況且,隨著英國公開表示不會參與救助計劃,那么這可能成為一個示范,導致歐盟其他經濟獨立性較強的國家也拒絕參與救助計劃,那么所謂的通過經濟危機來整合歐盟的計劃就會落空了(實際上,恐怕英國也正是看到了這個所謂的救助計劃就是一個吞并計劃,所以才拒絕參加的吧)。
《中國為人民幣海外投資開綠燈》,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13日報道。由于人民幣不再緊盯美元,因此,美國制造的通貨膨脹通過匯率波動源源不斷地傳導到中國境內,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上升,中國的物價開始不斷上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幅越大,中國國內的物價也就會越高,由于勞動力價格的上漲速度趕不上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速度,因此必然導致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的上升而下降,同時,由于人民幣升值導致企業出口的贏利能力下降,因此也就給中國國內的企業形成了雙重打擊,既無法在國內擴大銷售規模(而且必然會被迫縮小銷售規模),又無法拓展海外市場(而且必然會被迫壓縮海外市場),而人民幣利率的提高會導致企業的運營成本上升,于是中國國內的企業就會遭到第三重打擊。這樣一來就加大了中國引爆經濟危機的概率。
從金融角度來看,有人說人民幣匯率自由波動不會危及到中國的發展,其理由是中國對外匯的嚴格管制就能控制這一風險。然而,我們在實際情況中看到,中國的改革趨勢是不斷減少對外匯的管制,而且是在極力增加對資本流出的鼓勵措施,在這種形勢下,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波動怎么可能不危及到中國的發展呢?!我們知道,中國之所以重啟人民幣松綁美元的政策,正是因為美國通過金融攻擊手段大量抽走資金,從而危及到了中國金融機構的正常運轉,正是在這種脅迫下,中國才不得不重啟人民幣松綁美元的政策的,那些聲稱中國不是在美國的壓力下而是自主讓人民幣升值的人根本就無法回答“為什么我們的匯改總是在美國提出要求后才進行的,而不是在美國提出要求之前就進行的這個問題”。事實上,中國之所以要升值和加息,就是為了應對美國從中國大規模抽走資金的行為,中國是在通過升值和加息預期來吸引國際資金,然而,這種方法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是一種是我們的經濟金融調控手段越來越少的方法,當然也就是一種使我國的經濟金融形勢越來越危險的方法。就金融斗爭而言,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是一個好辦法,現在提的還是太少了,應該盡快提到25%甚至以上,這樣,一方面能增強金融系統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能極大的削弱外資、合資銀行搗亂我國金融市場的能力。(我們注意到,最近暴露出百事可樂通過故意做虧中國合資伙伴的辦法來加強它在中國國內的壟斷地位,因此,外資、合資銀行也存在故意搗亂中國金融市場的動機,而且我們之前已經談過外資金融機構的超規模放貸的情況,其存貸比嚴重超出中國銀監會的規定,尤其是日資銀行的存貸比都在200%以上,根本就是在蓄意破壞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我們看到“央行副行長馬德倫11日表示,與每年將近20%速度增長的現金需求相比,人民幣生產能力的增長相對緩慢。”此外,“史玉柱65億元人民幣增持民生銀行,他透露民生銀行此次融資的理由是‘核心資本告急’”。可見,中國市場不是錢多得花不完,恰恰相反,是很缺錢,因此,整個市場才會對金融政策如此的敏感,而且這種敏感總是與盼望著增加資金供給相聯系的。然而,隨著人民幣利率的提高,市場資金的緊缺程度會進一步提高,從而反過來會造成央行更加依賴——通過提高人民幣的升值和加息預期來吸引外部資金進入中國——這個外部手段來解決中國內部的資金短缺問題,由此必然造成外部資金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中國金融的獨立性隨之越來越低,由此,中國與外部的金融聯系也會越來越緊密,隨之而來的就是外部的金融危機將更加容易地被傳導到中國境內。而那種認為中國現在錢多得花不完的觀點完全是建立在以偏概全的基礎上的,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所導致的經濟結構惡化的基礎上的,持有這些觀點的家伙當然是要反對用國進民退的辦法來加強政府對整個國家的金融控制和資金調度能力的,反過來它們還無恥地提出要將更多的公有資產賣給私有資本以便讓私有資本發揮作用,當然,要求政府向它們開放更多的投資渠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它們的資本實力,而其結果只會進一步擴大中國的貧富差距狀況,同時,隨著政府所掌握的公有資產的減少,政府對金融的控制力以及對資金的調度能力必然被削弱,由此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就是使得政府不得不再通過制造人民幣升值和加息的預期來吸引外部資金流入中國,直到中國政府完全淪為資本的附庸為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