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黨的英國,自民黨的英國,還是保守-自民兩黨的英國?
——漫談英國聯合政府
劉伯松
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大選,說它是個“懸峙議會”或“懸浮議會”(hung parliament)也好,說它是個“少數議會”(minority parliament)也罷,幾日來,各界焦點正放在哪個政黨會籌組政府,以及如何拉攏其它政黨結盟,盡快選出新政府,避免國家陷入更嚴重政治動蕩,同時更避免由于政治上的不確定引發了金融市場的恐懼。
根據點票結果,曾經執政18年的在野黨保守黨獲得306席,得票36.1%,較上屆多取97席;執政13年的工黨取得258席,得票率29%,自1983年以來最低的支持率,席數較上屆大幅流失91席;選前聲勢強勁的自由民主黨成績更差強人意,僅得57席,席數不升反跌5席,占總票數23%,僅增1%。
這次大選是英國近20年來選情最激烈的一次,投票率從上屆2005年的61.4%,上升65.3%。但大選后結果,在650個議席中,在野保守黨奪得306席,這是保守黨在60年來的大選中取得的最大進步,成為第一大黨,但議席數目不過半(326席),英國出現自1974年以來首個“無絕對多數議會”。
選后數日,各政黨忙于在幕前幕后互相拉攏,討價還價,緊張一時,現已終于結束了。造王者自由黨最終選擇了保守黨,組成一個聯合政府。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大選,接下談談新政府新政治。
一個沒有贏家大選
這是一個沒有贏家的選舉。其實,這也是“無絕對多數議會”的最簡單、最明確的定義。不管3個主要政黨領袖怎么說,事實就是如此:沒有贏家。怎么說呢?
應贏的保守黨,贏了,增加97個議席,占了36%票數,成為最多議席和票數的第一大黨,但贏得不足絕對多數議會的326席。兩年來,人們都一直認為保守黨必勝,而且贏個舒舒服服的多數議會,而且卡梅倫以恢復保守黨絕對治理為競選號召,同時也大力反對和警告“無絕對多數議會”情況出現,他要的是不受抑制的絕對權力。結果,他差20議席敗了。
當前勝選的保守黨領袖卡梅倫面對不少黨內的批評和指責,比如,認為他不該答應和參加美國“總統式”的總理候選人電視辯論,把焦點放在總理身上卡梅倫。
應輸的工黨,雖然沒有完全輸光,畢竟輸掉了執政權,成為第二大黨。評論家一般都把慘敗因素歸罪于布朗,3場電視辯論中表現最差的就是他。大選后,黨內不少積極分子加上一些新選出的議員都呼吁他早日辭職讓賢。
最令人意料之外的是自民黨領袖克萊格,由于他在電視辯論里有特出的表現,默默無聞的他一夜之間被媒體吹成為一匹政治黑馬,一時人氣飆升,在議會只有60多個席位的自民黨躊躇滿志,“口氣”越來越大,克萊格甚至公開宣稱他“想當首相”。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僅僅增加了1%票數,竟然反輸掉了5個議席。
在此情況下,英國政府組閣可能出現兩種情形:一種是占相對多數的政黨與自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另一種是占相對多數的政黨組成少數派政府,并視情況盡快再次舉行大選以圖獲得多數黨地位。
未來的英國政府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政府呢?保守黨和自民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工黨、自民黨和其他小黨組成的聯合政府?保守黨單獨建立的少數派政府?
誰與誰談?談什么?誰來執政?
在這個“無絕對多數議會”情況下,自民黨起了“造王者”的作用。但與誰談?談什么呢?自民黨在選前承諾先與議席最多選票最高的政黨談判。但談什么呢?
首先,工黨-自民黨兩黨議席共315,差11席才超過半數,因此,它必須要與其他小黨合作,如蘇格蘭、威爾士、綠黨等議員聯盟。但前兩黨猶如魁省的魁人政團,以爭取獨立為宗旨的。這種“方便婚姻”不正常,也不穩定。同時選民和政黨都呼吁一個“強大而穩定的良好政府”。
相反地,保守黨-自民黨聯盟共363議席,倒是一個絕對的多數政府,也很可能是一個比較穩定和長期的政府。
其二,在工黨內不是每一個黨員和議員都支持工黨-自民黨聯盟的。他們不是不喜歡自民黨就是不喜歡選舉制度改革。其實,最近兩名部長建議敗選,轉為反對黨;也有人擔心議員們會反抗呢。
相反地,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不全是死硬派,雖對卡梅倫競選的表現很有意見,反對與自民黨聯盟的黨員倒沒有工黨的那么劇烈。保守-自民兩黨聯政似乎比較和諧的。
其三,除了選舉制度改革外,自由黨在稅收、移民、國防、歐盟和外交等事務方面都與保守黨有巨大的分歧。但保守黨在諸如低碳經濟,稅收改革和反對工黨身份證計劃的問題上同自民黨立場相同。同時,保守黨已經同意“另類選舉制度”(AV,alternative voting)公投。
更重要的是,自民黨入閣名單占5名,每個部門“安插”自民黨為次級職位,其中黨領袖克萊格將成為政府的副首相。這也許是自民黨空前絕后的機會,很難不接受的。
其四,選民的敏銳感覺。雖然在理論上和憲法上,任何一個政黨,不管如何構成,只要它能夠獲得議會的信任,就可組織政府的。不過,保守黨而不是工黨獲得最高票數和最多議席,工黨在選民中已失去“委托權”,如果強要執政,人們就會懷疑它的合法性。換句話說,選民不一定同意憲法的辯護。
因此,英國自民黨最后的選擇,也許是最明智的選擇:隨著感情還是隨著頭腦,自民黨選擇了頭腦;理想還是現實?自民黨選擇了現實。
新領袖?新政府?新政治?
經過一場此起彼伏的競選運動,英國2010年大選終于塵埃落定,結果是一個“無絕對多數議會”,然后接連數日懸念環生幕前幕后的周旋,二戰后的第一個聯合政府誕生了,英國不但出現了近百年未見中右的保守黨與中左的自民黨聯合政府,更是開演了兩位私校生手牽手的“貴族之后”聯袂主政的好戲。
新任副首相克萊格說:“我希望這是我多年信仰的新政治的開始:多樣的、多元的,在這里,我們可從不同的意見找出一個共同努力的途徑。”
多樣的?多元的?
多樣的?看看新內閣吧。占全國人口51%的婦女,在內閣只占14%,而西班牙占53%,德國占37%。
多元的?內閣里沒有一位是來自少數族裔的。新政治?薩頓信托(Sutton Trust)公布的數據表明,1/3以上的議員畢業于私立學校,而主要部長
竟占2/3!如果以英國總人口的比例來看,私立學校學生人數僅占所有學生的7%,凸現議員沒有反映出教育階層的整體比例。
一個民主制度必須是“民有”的,不代表受管治的政府,怎能說是“民主”的呢?
Katherine Viner在《衛報》5.13《自由評論》評論此事的結論,真的一針見血。她說:“我們有一個不是代表人民的議會,甚至有一個不是代表議會的內閣。一個富有的、白人的、中年的、溫和的小集體……這是新政治?我可不相信。”
新政治?從兩黨協議里,看不出有什么新的議程。自民黨的核心利益問題——選舉制度改革——改為公投,其他議題如歐盟暫時不談,放棄大赦非法移民計劃和反對置換“三叉戟”核武系統,等等。
保守-自民聯政,自由黨為了共享執政,幾乎連“黨魂”都出賣了。權力在手總比空談理想實際多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舊政治已死亡,新政治還未誕生。
小結
英國《經濟學人》說,這是一個意外的革命:幾乎兩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首相;65年以來第一個聯合政府;有史以來第一個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
保守黨張健偏右,自民黨中間偏左左,保守自民兩黨領導人雖是背景相同的同齡人(43歲),但政治和政策立場差異明顯,黨內又有由于各種原因對聯政怨聲載道。于是,有人嘲諷,兩黨基于實用主義締結“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維持多久?又有人預言,這將是一場短暫的“露水姻緣”。也有人調侃,兩黨“性格”互補,更利“婚姻”美滿,這不是新政治嗎?
英國當前面臨二戰后最嚴重的財政赤字危機。據報道,去年英國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達11.5%,在歐洲僅次于現在深陷債務危機中的希臘(13.6%)。聯合政府剛剛上臺便必須盡快處理這個頭號難題,而如何在赤字削減和經濟復蘇的兩難中維持平衡,也是對保守自民兩黨的極大挑戰,成功與否更是聯合政府的嚴峻考驗。
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能夠過關嗎?答案恐怕是個“不”;但還有更好的選擇嗎?答案恐怕是個“沒”。動蕩的英國,就有動蕩的政治。因此,英國人必須有責任創出奇跡。
號稱“議會之母”的英國議會,大選后,出現了問題,很嚴重的問題。大選竟然沒有一個贏家,反映了選民對兩個輪流執政的大黨不滿、失望、失去信心。
選舉民主,議會制也好,總統制也罷,越來越無法顯示民主的實質了。2000年美國大選,總統由最高法院“選出”,結果輸了選票的布什當上了總統!今天英國大選,僅僅贏得9%議席、23%選票的自民黨卻能決定哪個政黨組織政府!
這是一個病態的社會反映在傳統的議會制上?還是一個病態的議會制反映在一個掙扎中資本主義社會上?或是反映一個成熟的政治制度?(2010-05-12寫;2010-05-14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