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巨頭依然掌握鐵礦石話語權
2010-02-25 杜文 中國企業報

目前,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同中國的鐵礦石價格談判正在進行。但據披露,2010年中國在鐵礦石談判中的前景依然不樂觀。多年來,在鐵礦石談判中,中國一直處于下風
三大礦業巨頭素描必和
必拓公司 (BHPBillitonLtd.-BrokenHillProprietaryBillitonLtd.)以經營石油和礦產為主的著名跨國公司。BHP于1885年在墨爾本成立,Billiton于1860年成立。2001年6月,兩公司合并。為全球第二大礦業集團公司,第三大鐵礦供應商。BHP公司的礦山位于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地區,分別是紐曼、揚迪和戈德沃斯。這3個礦區的總探明儲量約為29億噸,目前鐵礦石的年產量為1億噸。在亞里南部,還有未開發的C采區,保有儲量45億噸。
必和必拓是著名的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商,是世界上氧化鋁和金屬鋁的主要供應商;是世界前三大銅生產商和世界前五大銀、鉛、鋅生產商之一,向全球鋼鐵制造業提供主要原材料(鐵礦、煉焦煤和錳礦)和服務;是世界第一大煉焦煤和錳礦海運供應商;是世界第三大鐵礦供應商;是世界最大的高質量鉆石生產商;是世界最大的燃燒生產商和出口經銷商之一;是西方國家中第四大鎳生產商和第二大鉻鐵合金生產商……必和必拓經營模式的中心原則是提供優質多樣的資產組合,以確保比傳統資源循環更平穩的現金流轉和更高的生產能力來驅動增長。
力拓 (RioTinto)礦業公司成立于1873年的西班牙。1962年至1997年,該公司兼并了數家全球有影響力的礦業公司,并在2000年成功收購了澳大利亞北方礦業公司,成為在勘探、開采和加工礦產資源方面的全球佼佼者。
力拓集團總部在英國,澳洲總部在墨爾本,公司控股的哈默斯利鐵礦有限公司是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公司,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有五座生產礦山,探明儲量約為21億噸,公司鐵礦年生產能力為5500萬噸。預計在建揚迪采礦工程完工后,該公司鐵礦年生產能力將達到6500萬噸以上。
力拓是全球第二大采礦業集團,僅次于必和必拓公司。公司總資產按地區來劃分,89%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北美。 2004年公司總營業額140億澳元,營業收入來源情況按地區劃分:北美占25%,歐洲占22%,日本占18%,澳新占8%,其他亞洲國家為22%,其他地區5%;按產品劃分:
煤炭和鐵礦石分別占19%,鋁占17%,銅16%,工業用原材料15%,黃金和鉆石各5%,其他4%。
力拓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資源開采和礦產品供應商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一。力拓集團作為全球最大的資源開采和礦產品供應商,不僅向全球提供鐵礦石,還提供包括鋁、銅、鉆石、能源產品、黃金、工業礦物等產品。該集團業務遍及全球,尤其以澳大利亞和北美洲為重。中國是其僅次于北美、歐洲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市場,而中國也是集團目前業務增長最迅速的市場。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是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也是美洲大陸最大的采礦業公司,成立于1942年6月1日,除經營鐵礦砂外,還經營錳礦砂、鋁礦、金礦等礦產品及紙漿、港口、鐵路和能源。該公司于1997年5月7日開始推行私有化并大舉兼并鐵礦砂企業。2000年初,淡水河谷不僅收購了 SO鄄COIMEX公司,還收購了薩米特里礦業的全部股份。
現在,淡水河谷鐵礦石產量占巴西全國總產量的80%。其保有鐵礦儲量約40億噸,其主要礦產可維持開采近400年。淡水河谷公司礦產開采開發規劃是著眼全球。
三大礦商與中國
改革開放后,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并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三大礦商也是如此。
必和必拓與中國的關系頗為悠久。據記載,雙方首筆業務交易發生于1891年,當時BHP向中國福州出口鉛。20世紀60年代,隨著澳大利亞鋼鐵半成品的出口,貿易量又開始有所增加。70年代,必和必拓開始向中國出口鐵礦石,并繼續出售鋼材。1983年在廣州成立了必和必拓石油辦事處,1984年設立北京辦事處。
1993年,必和必拓成立了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采礦企業———康滇合資公司,在四川省進行鉛和鋅的勘探。20世紀90年代,BHP涉足在中國的幾個省份開采基本金屬業務,最終成立了5家合資開采公司。必和必拓目前是中國最大的礦產品供應商之一。如今中國是必和必拓鐵礦石和氧化鋁的重要市場。
力拓集團與中國的主要業務是雙向貿易。主要向中國出口鐵礦石、銅、氧化鋁、鎳、金、硼酸鹽、氧化鈦原料等。公司為世界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為第一。公司現與中國達成8500萬噸的鐵礦石年銷售意向。該公司在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設有代表處,在新疆、甘肅、云南有勘探項目,主要是勘探銅、鎳等。
2009年與力拓有關的兩個重要事件被人所關注,即同中鋁合作及“間諜門”事件,而后者迄今為止仍被公眾矚目。
2009年2月12日中國鋁業公司宣布與力拓集團建立開創性戰略聯盟,中鋁公司將通過建立合資公司和認購可轉換債券向力拓集團投資195億美元。根據該協議,中鋁公司本次與力拓集團合作共投入195億美元,其中約72億美元用于認購力拓集團發行的可轉債,債券的票面凈利率為9%。中鋁公司可在轉股期限內的任何時候選擇轉股。
2009年6月5日力拓集團發布正式公告,力拓集團董事會已撤銷對2009年2月12日雙方達成的戰略合作交易的推薦,并將依據雙方簽署的合作與執行協議向中鋁公司支付1.95億美元的分手費。最終,中鋁同力拓合作流產。
2009年7月,持有澳大利亞護照力拓鐵礦石部門中國區總經理胡士泰拘留并接受問訊。作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哈默斯利鐵礦中國區的總經理,胡士泰負責力拓在華礦石的銷售工作,他是力拓鐵礦石談判組成員,與鋼鐵行業的很多重量級人物都有良好的私交。
據悉,涉案人士多是將有關所在鋼鐵企業或業內重要的機密數據泄露給了力拓等鐵礦石談判對手,相當于“出賣”國內鐵礦石談判團隊的底線。這些機密數據包括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等財務數據,此外鋼鐵企業的生產安排、煉鋼配比、采購計劃等也屬于企業內部資料。
淡水河谷公司在世界設有 5個辦事處,其中 1994年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在 15個國家地區有業務經營和礦產開采活動;在中國進行了投資項目。
三大礦商受到人們關注在于2000年以后每年的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在多年的鐵礦石談判中,這3家巨頭以強硬的態度及高超的縱橫捭闔能力讓中國鋼企在談判中屢落下風,而且談判異常艱苦。
跨國公司掌握“話語權”
近年來,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談判中,中國一直談的比較艱苦并收獲不大。2000年以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進口鐵礦石規模在加大,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之一,然而,在談判桌上話語權卻牢牢地掌握在三大礦商手中。
2010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國提出了“中國模式”,但三大礦商卻并不通融,仍維持高價,前景依然不樂觀。
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是一個復雜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多年來中國始終處于下風,話語權一直掌握在三大礦商手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同三大礦商相比,中國鋼鐵業集中度低。市場經濟情況下,價格歸根結底由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但鋼鐵企業的高管們都知道,這幾年我們的鐵礦石談判之所以大多陷入被動,與三大礦山企業占據全球80%的鐵礦石貿易量的高集中度,而中國對進口鐵礦石60%的依賴度是被成百上千的鋼廠和貿易商“瓜分”有很大關系。因此,加快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組,提高中國鋼鐵業集中度是提高中國這個大買主話語權的途徑。
跨國公司除了在鐵礦石方面掌握話語權外,中國的大豆產業面臨跨國公司的操盤的形式。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非轉基因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在1994—1995糧食年度之前,中國一直是傳統的大豆出口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大豆及其產品的消費需求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1995—1996糧食年度,中國首次從大豆凈出口國變成大豆凈進口國。
外資大舉進入并控制中國大豆加工業是從2004年開始的。當年,中國主要大豆加工企業因對國際市場判斷有誤,高價進口的大豆尚未到岸即跌去1000多元/噸,損失慘重。而外資卻借機大規模進入我國大豆壓榨行業,已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
這些跨國公司逐步壟斷了我國大豆的進口,使國外大豆源源不斷進入中國,進而將中國本土大豆逐漸排擠出油脂企業的采購單。業內人士認為,跨國公司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即要全面控制中國的大豆產業鏈。
在同跨國公司的博弈中,中國仍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某個行業一旦被壟斷,損失是難以估量。
跨國巨頭經營戰略進一步增強控制力
在經濟全球化加劇的今天,跨國公司戰略轉向全球經營網絡化、企業本土化及加大兼并重組力度等等。
首先,跨國公司建立并不斷擴大全球經營網絡。跨國公司正在逐步突破國家界限,正朝無國界全球公司方向推進。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中,跨國公司為了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和實現利潤最大化,把整個世界作為活動舞臺,通盤考慮自己的業務。在世界各地進行投資、生產和貿易,分工合作日益加強。
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網絡就是把全球各地的生產、銷售據點通過現代交通與信息技術結成一個有機網絡。同時,為了適應專業的分工合作,跨國公司內部形成了多層的網絡關系。
其次,跨國公司大力推動海外企業的“本土化”。目前,跨國公司的海外企業本土化已成為趨勢。近年來,世界上的許多跨國公司都把選用和培養當地人員列入海外企業的發展計劃之中,向當地人員傳授具體的生產、管理方法,逐步實現利用當地人員管理當地企業,從而更有效地在東道國及其周邊國家進行營銷活動。
同時,為了避免貿易摩擦,加強與當地企業合作,盡量減少由母國輸出原材料和產品零部件的比例,提高當地的國產化比例。必和必拓及力拓等在中國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就是“間諜門”事件主角之一胡士泰雖然擁有加拿大國籍,而本人確實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第三,跨國兼并與廣泛締結國際性戰略聯盟。80年代以來,跨國兼并浪潮席卷西方世界,跨國公司以收購或合并外國企業的方式,直接滲入和擴大海外市場。在這種兼并浪潮中,日本的一些大公司最為活躍。日本公司依靠雄厚的資金儲備對外大舉投資,到了80年代末期這種海外兼并活動達到高潮。除日本外,美國與西歐的一些公司也頻繁地從事國際兼并活動。
跨國公司締結國際性戰略聯盟是一種新的國際競爭形式。同跨國兼并一樣,戰略聯盟改變了國際市場的競爭格局。此種異國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合作,可以達到彼此各方的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利益共享。其特點是結合形式靈活、合作范圍廣泛。 國際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欲并購另一巨頭力拓公司就是一個例子。如果并購成功,在業內資源整合能力將會進一步增強,同時其壟斷地位更難以撼動。
專家分析,跨國公司無論是全球網絡化、本土化還是加大兼并重組,最終只指向一個結果:跨國公司的規模和控制力會進一步增強。這就意味著跨國公司并不甘心于眼前的局面,仍在想方設法地擴大自己的實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