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誰做主
——評《環球時報》的兩篇文章
中美關系在現在很差,源于美國采取了一系列侵犯中國核心利益的舉動,爭端是美國蓄意挑起的,責任完全在美國。這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可的事實。但是,自從事情發生以來,一直有少數人竭盡全力地為美國當局辯護開脫,反復說明,美國當局的這些舉措都是國內政治的需要,都是基于國內政治經濟壓力被迫的行動。如果到此為止也就罷了,因為人都是有感情的,感情所系,總要千方百計地為之說話,這完全能理解。但是,這些人沒有就此罷休,不但替美國說話,最近更是得尺進丈,將矛頭指向中國,開始指責中國人民,似乎不是美國侵犯了中國,相反卻是中國不知好歹,不知天高地厚,也就是西方媒體所謂的“中國式傲慢”。西方的指責一般都很籠統,但這些人對中國的謾罵可就具體得多了。2月21日,《環球時報》發表了《改善“市場機制”,規避中美交惡》和《大國相處不是“過家家”》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看似勸和實則威脅,把“中國式傲慢”作了具體詳盡的闡述,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國人民該不該憤怒。
侵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人民有理由憤怒,也必須憤怒。核心利益被無理侵犯,如果連憤怒都沒有,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但是《大國相處不是“過家家”》一文卻不這樣認為。該文對中國人民的這樣的情感很是不屑,并大體上給歸納出了三宗罪:
其一,不能容忍溫和務實的態度。
文章說“通常溫和務實的態度會被扣上‘賣國’或‘漢奸’的帽子,遭到劈頭蓋臉的批判”。這是第一宗。
其二,一廂情愿地認為國際社會理應尊重日益強大的中國。
文章的具體表述是,“一些人盲目自信,既無法客觀面對國際關系中的復雜情況,也懶得做功課了解他國的政治文化和政策程序,他們往往一廂情愿地認為國際社會理應尊重日益強大的中國,賦予其作為大國應有的話語權,一旦面對不同意見,就表現出極難容忍的憤恨”。這是第二宗。
其三,一鬧矛盾就要打架,像小孩子“過家家”,缺少應有的政治智慧。
具體說法是:“如何處理好與其他大國的關系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絕不能像小孩玩“過家家”,一鬧矛盾就要打架, 這除了能讓大洋彼岸鼓吹遏制中國的政客暗自竊喜,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這是第三宗。
三宗罪過羅列下來,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意思很清楚,中國就是中美關系惡化的罪魁禍首。
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此雞蛋里挑骨頭地指責中國人民,堪比“莫須有”之惡毒。我們不妨問問作者,中國人民的核心利益都被侵犯了,我們為什么還必須得溫和?難道憤怒就是不務實嗎?別人打了你耳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什么“溫和”的必要呢?就因為這點不溫和,作者給就給中國人民扣上了一頂“民族主義”“團體自戀傾向和對本民族的護短情緒”的大帽子。這是“護短情緒”嗎?任何人指出我們的缺點,我們都歡迎,但美國在干什么,作者為什么不睜開眼睛好好瞧瞧呢?中國政府和人民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這話大概把中國人的嘴皮子都要磨薄了。中國人的傳統,歷來主張平等待人,人與人相交是這樣,國與國也是這樣,因為受夠了列強的欺負,孫中山先生臨死還告誡,說要聯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就是在積貧積弱時代,中國人也渴望能得到應有的尊重,一句“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給中華民族的心靈帶來多大的傷害!中國人民認為國際社會理應尊重中國,有什么不對嗎?這不是合情合理的嗎?與中國日益強大有什么關系呢?作者之所以牽強附會地把中國日益強大拉進來,無非想進一步說明,中國確實是因為實力增長而目空一切,確實有“中國式的傲慢”了。這不是與西方一個鼻孔出氣嗎?
因為美國侵犯了中國的核心利益,因為中國人民憤怒,中國政府理所當然要表達嚴正立場,并為此采取必要的措施,這完全是正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并不是什么小孩“過家家”,更不是什么“一鬧矛盾就要打架”。霸權主義已經騎在我們頭上拉屎,我們難道不能反抗、不能斗爭嗎?一反抗一斗爭,就得給扣上“打架”的帽子,并且話里話外說沒有政治智慧嗎?如果這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么,按照作者的邏輯,怎樣才能解決問題,要卑躬屈膝、跪地求饒嗎?請你學者大人給出一個答案吧!
第二,經濟增長歸功于誰。
中美互相依賴,誰也離不開誰。西方媒體、政客這樣鼓噪,中國的一些“專家”“、學者”也這樣鼓吹,上述兩篇文章的作者也不例外,也這樣忽悠。但與別人不同的是,《改善“市場機制”,規避中美交惡》一文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闡述,該文認為,第一,中國更加離不開美國,文章引用一位美國學者的話說,“如果真打貿易仗,美國遠比一個半現代化的、并依賴國外市場和技術與投資的中國占有更為有利的地位”,作者因此斷言:“可以想象,中美沖突升級,肯定是兩敗俱傷,但中國可能會受到更大創傷。”第二,“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和投資國之一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值得驕傲的成績,美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是前所未聞的驚人論調。按照這個論調,過去的三十年里,非但沒有什么遏制、圍堵,而且美國對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作者在文章中闡述說,“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起飛主要依賴的是外資的引進、國外市場的暢通和接受國外經商和技術創新的方式。”而美國就是其中之最大者。這就是說,中國的經濟成就主要不是中國人的,而主要是美國貢獻出來的,美國是中國的大恩人。這樣一來,中國購買了大量的美國國債不是完全應該的嗎?人民幣升值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不僅如此,按照這個理論,現在整個中國人民都應該被押上道德的審判臺了。因為今天中國居然敢與大恩人美國叫板,這不是忘恩負義嗎?須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忘恩負義”是最為人所不齒的行為之一,人家美國為你的經濟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此恩此德,怎不該牢牢記在心中呢?
這大概說出了相當一部分西方政客的心里話。在他們的眼里,他們永遠都是或者都應該是中國人的主子,他們讓中國發展,中國就能發展,就可以發展;他們不想讓中國發展,中國就得完蛋。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我們說,這就是霸權主義的本來面目!不知天高地厚,把中國人民奮斗的成績說成是西方恩賜的結果,簡直是貪天功為己有。中國的經濟成就到底應該歸功于誰?完全應該歸功于中國人民,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汗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如果說,“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政策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那首先是一個“對內搞活”,就是對外開放,那也是全方位,難道因為對外開放就可以說美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嗎?我們可以不去爭論美國通過各種手段三十年間從中國剝削了多少,就是按西方的學者的說法,中美之間也只能算是互利雙贏而已。這個時候信口雌黃地說什么美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立下汗馬功勞,到底用意何在呢?
第三,中國會不會崩潰。
其實,文章的用意是非常清楚的。在接下來的闡述中,文章給中國描繪了一幅可怕的前景。文中說,“可以想象,中美沖突升級,肯定是兩敗俱傷,但中國可能會受到更大創傷。而且,說來說去最終傷害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美國經濟低迷可以改變一個政黨在國會的多數席位,但不會引發劇烈的社會動亂,而中國由于發展階段不同,經濟增長一旦因沖突受阻,有可能引發的國內后果會比美國更險峻”。這是在警告中國,美國經濟低迷,結果不過是一個黨下臺另一個黨上臺,而中國如果經濟增長受阻,共產黨就得下臺,就要社會崩潰。這就是這篇大作的根本要點之所在。
中國會不會因為經濟增長受阻而崩潰?這是許多西方政客言之鑿鑿的。他們說,中國必須得維持高速經濟增長,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低于8%,結果必將導致社會動蕩,共產黨出現執政危機。這個論調,在前一個時期甚為流行,是西方唱衰中國諸調中最新也最貌似有理的一調,只是想不到現在用這種語言這種辦法又出現在中國的主流媒體上。
“誰說中國經濟增長低于8%就要出問題,這簡直是胡說八道!”記不得是哪位西方經濟學家曾經這樣怒斥過。關于中國經濟增長受阻就要崩潰一論,實在不值一駁。中國崩潰,這是許多人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的事情。對此,他們寄予了無限的期望,或者看好于政治改革,或者寄托于顏色革命;要么指望市場經濟,就如此文所說,“美國的政府和企業領導人多少有些天真地認為,與中國的市場交往和交融最終可以導致中國出現他們希望的變革,讓兩個國家不僅實現經濟的一體化,也實現在政治多元化下的價值一體化”,要么指望達賴陳水扁之流,遺憾的是,他們最終還都是夢幻一場。于是,他們轉移注意力,寄希望于中國發展建設過程中的某一偶發事件,指望一覺醒來,中國就分崩離析,滿足他們的渴望。
但是,我們說,這些統統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中國社會是超穩定結構的社會,具有強烈抗沖擊和抗打擊能力,別說是經濟增長高低不會導致社會問題,就算美國直接打上門來,中國人民也只會更加團結。舊中國時,中國社會幾如一盤散沙,日本帝國主義以為有機可乘,以為國共兩黨正在殊死搏斗,他們一打上來,中國社會還不大亂特亂,結果怎么樣?日本鬼子來了,中國反倒停止了內戰,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團結。
歷史經驗充分說明,中國的發展中國人民做主,不是任何國家所能左右的,只要全中國人民努力奮斗,中國的發展就不可遏止。不要拿美國來威脅中國,以為美國讓中國發展,中國就能發展,不想讓中國發展,中國就得完蛋,這只是極少數的癡心妄想而已。更不要以為來一場中美關系危機就能讓中國混亂。從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看,如果沒有外來危機,中國國內問題日積,說不定還真可能弄出點事。如果真能外來一場夠規模的危機,一定會把中國人民喚醒,使全體中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說實話,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缺少的恰恰是一個動力、一個契機,如果有朝一日哪個國家把炸彈扔到北京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會因此來得更迅猛、更強烈、更加不可阻擋。喋喋不休地還奉勸什么,中國要改善“市場機制”,不但要改善經濟市場,還要改善政治市場,以此來規避什么中美交惡,不要和美國“打架”云云,趁早歇著去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