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贊成宋曉軍有關“奧巴馬對臺售武”的看法
國內著名的軍事評論員宋曉軍先生在央視《環球視線》節目點評中,談到奧巴馬對臺軍售時說到:奧巴馬急于對臺售武是迫于軍火商的壓力,是為自己的中期選舉作準備的。這句話我不完全贊同,如果從為中國外交解套的官方立場來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畢竟他也看到了中國政府是騎虎難下,總得站在奧巴馬的立場上為他說幾句“理解對方”的語言,但是,如果從戰略立場上看則是差不多完全錯誤的。
奧巴馬在國內有沒有軍火商的壓力?有。有沒有中期選舉的考慮?也有。但是,這些事情都是奧巴馬任內可以駕馭的事情,美國的每屆總統都經歷著與奧巴馬相同的問題,一個小小的臺灣那點軍火費決不是美國經濟生死悠關的救命錢,美國賣不賣臺灣軍火,賣什么、賣多少都是美國根據中國大陸的形勢來判斷的,也是根據美國總統不同時期的國際戰略布局來運作的,決非什么軍火商的壓力可以決定的,如果到現在還沒有看清楚奧巴馬的布局,等一下我會附上我去年對奧巴馬有關包圍中國的文章。
美國的軍火商與奧巴馬到底是個什么關系?簡單點講,是朋友關系,形象點講是“二人轉關系”,就是在唱戲,奧巴馬借軍火商的“壓力”搞悲情外交,希望中國多點理解(宋曉軍專家就是這么理解的、吳建民更是愿意幫奧巴馬說話),軍火商借奧巴馬的戰略搞軍火政治,兩者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美國外交為什么始終強勢的原因所在,是政府外交與民意外交的和諧統一,中國政府就不善于用民意外交,把民間的“壓力”視為極端主義,視為“憤青”,視為“極左”,視為與政府“唱對臺戲”,只要奧巴馬不想售臺武器,軍火商照樣不會拿他怎么辦,中期選舉照樣贏,就算中期選舉失例,總統照樣運轉正常,美國是一個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國家,在國家利益方面永遠是一致對外的,不要期望美國什么黨的總統會給中國什么甜頭可吃,中國只有盡快放開“民意外交”,允許老百姓發出自己想發的怒吼,給不同的聲音表現的平臺,就算有點表面上的不和諧,對于國家整體外交而言絕對是個好事,壓制民意不利于政府的工作,有些人一看到人民發點牢騷、講點過激的話就視為愚昧無知、敵視美國、破壞中美友好的“大局”,如果人民都成羔羊了,到時候想人民站出來恐怕都很困難了。
對于奧巴馬的售臺武器,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對抗行不行?適度地對抗是行的,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從外交和軍事角度都可以考慮,與美國打了這么多年交道,我相信中國政府應當對美國的任何可能的行動都作了相應預案(如果沒有得盡快做預案),之所以不敢按預案出牌關鍵出在外交思維上,關鍵出在領導人的意志決心上,中國這幾十年來為了求得一個和平發展期,已經對“對抗”二字深為害怕,似乎一對抗就失去了“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似乎一對抗中國又要打仗了,其實未必,中國這樣一個國家,除非哪個政治家瘋了,否則,再怎么對抗也不至于一碰就打起來,如果中國和美國都是彈簧,彈來彈去都會伸縮自如,如果美國是石頭,中國是棉花,那么,它壓在中國身上,你就根本沒辦法反彈,盡管中國外交的“抗議”也很多,但還是不夠的,如果不想打仗,我建議短期用下面的辦法:
一是經濟牌、外儲牌按中國政府可控的程度適當打打,你賣臺灣軍火,我就封殺洛克西德馬克、雷神在中國的生存權但這張牌打出去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進而傳導到國內的經濟,尤其是GDP數據,有些人比較怕數據不好看,所以未必敢打,經濟牌一打不可避免會爆發某種程度的貿易戰;二是要適當打打外交牌,盡管歐洲也不是什么好東西,但一定情況下又不得不借一下力,你賣軍火臺灣,我就取消波音有訂單,改定空客的訂單,盡全力要求歐盟對華軍售本來中國手上有朝鮮牌可打,可惜現在被自己“腳踏兩只船”的思想給消彌了,朝鮮已經基本與中國行同心不同了,“內賈德牌”、“查韋斯”牌該打還得打,最核心的外交牌還有“世行”“WTO”“IMF”三個組織的重新洗牌上,要想盡一切辦法在這三個地方跟美國對抗;三是在對美國無正面可打的牌的情況下,最有效的是向臺灣方面施以重壓,既然兩岸都承認“良好的局面來之不易”,為什么臺灣還要在此時與美國就先進性武器打得火熱呢?這里面會有三種解釋:一是把責任推到陳水扁,認為這是以前就定購好的;二是馬英九想玩兩面策略,用所謂的“害怕大陸”的心理為美國搖旗吶喊;三是想以武拒統。無論哪一種借口都是站不住腳的,即使是以前的采購,現在危機階段也可以暫停或者取消訂單,如果說想給大陸一點壓力的話,就直接用推遲采購來說明,大陸會默契對待的,如果馬英九想玩“借美拒統”的招數的話,大陸就沒有任何必要在此時對臺灣放松政策,必須毫不猶豫地收緊政策,有人擔心這樣會引起馬英九更大的反彈,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馬英九“既想統治藍營又想討好綠營”的心態早已經曝露無遺,他注定是個靠不住的政客,大陸無論如何挺他也不會得到實質性回報,馬英九玩固的“美式執政理念”注定了他在臺灣難成氣候,大陸方面必須要意識到,依靠臺灣的任何政治力量都是徒勞無功的,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手中到底有多少牌可打,什么時機、出什么樣的牌必須做足預案。
中國政府必須牢記:奧巴馬想打的牌,就是我們要抽掉的牌,也是我們要打壓的牌,不打仗就要打好牌。
下面我想再次把去年談到的有關奧巴馬對華戰略的文章拿出來供朋友討論:
《美國的“戰略收縮”與“戰略進攻”》(該文章發表于2009年5月23日)
自從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以后,世界都在關注著美國的走向和美國未來的地位問題,尤其是中國一些網民和熱衷于中美對決的年輕人很自然地認為,美國已經在走下坡路,中美共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事情并非這么簡單,以后我將分專題就中美關系及涉及中美雙方的相關領域話題談談個人看法。
自從奧巴馬上臺以后,世界突然變得十分平靜,美國的棱角好象也突然被磨平了,該沖突的地方不沖突,想看到的戰爭它不打,過去美國的傳統敵人也在悄悄變得溫和低調,美國的盛氣凌人的架勢也變得相當的收斂,種種跡象說明什么呢?是不是美國不想當世界霸主了呢?是不是美國真的要搞什么“中美共治”或者“多極世界”呢?顯然不是,美國的文化和美國現實的綜合國力不允許任何總統放棄世界領袖的地位,美國選民不會讓一個拋棄領導權的總統坐在臺上,他們只能要求總統用不同的方式來領導世界,用盡可能多的國家能夠接受的方式來發號施令,避免樹敵過多反傷美國自身利益,這就是奧巴政府為什么會對外交戰略作出深度調整的原因。
一、美國為什么要戰略收縮?
美國自從二戰以后,實際上一直都是在采取進攻性策略,無論是在冷戰時代還是在冷戰結束,進攻、進攻一直是美國的優先戰略考量,任何國家要么選擇同他修好成為朋友,要么就被當作敵人受到打壓甚至是制裁,很少有中間地帶,這在一定程度上耗散了美國大量的物質資源和形象資源,隨著世界各國人民在“人類如何共同主導世界”這個主題認識上的覺醒,物質打壓和精神打壓都越來越受到空前的抵抗,世界各國“個性化”的領導人相繼續走上臺面,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戰后領導人相繼統治著世界每一個角落,沒有人愿意用心傾聽美國的進攻思維,即便是彈丸小國也紛紛開始與美國叫板,武力戰爭的恫嚇作用相對弱化了,軟實力統治越來越重要了,美國的智囊們不得不開始著手為下一個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準備一整套新的治世方略,當然,北約的存在和擴大化還為美國戰略收縮保留了在收縮地區相當強的軍事進攻選擇性。
二、美國計劃收縮的戰場在哪些地方?
美國的戰略收縮決不是全方位收縮,一定是要選擇性地收縮,那么它會在哪位戰場進行收縮呢?
美國可以收縮的戰場主要有:中東地區、美洲地區、所謂的邪惡軸心國、俄羅斯。
首先談俄羅斯,美國對俄羅斯的收縮是一種選擇性收縮,是一種帶有進攻性的收縮,進攻的執行者由北約來完成,美國并不選擇單獨與俄羅斯對碰,原因并不在于俄羅斯有多強,足以讓美國恐懼兩敗俱傷,美國其實對俄羅斯早已經不擔心兩敗俱傷了,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已經不具備單方面與美國全方位抗衡了,唯獨保留的殺手锏就是“核威懾”,那么美國根據對俄羅斯的判斷就采取“軍事上不直接碰撞、國際戰略對其進行藐視”的策略,這是一個十分見效的外交策略,對于俄羅斯這樣一個曾經的帝國來說,被藐視實際上就是一種侮辱,就是一種痛在下身的難受,是一種難言之痛,主動去挑釁美國不符合自身利益,不去挑釁則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無論誰當俄羅斯的領導人,都不得不面對美國對它的選擇性拋棄。
美洲地區是美國選擇更為友好政策的重點所在,除了古巴、委內瑞拉與美國相對較為對抗之外,其他國家對美國的敵視并非是傳統性敵視關系,有很多國家都是在執政黨的輪換過程中出現的黨派觀念不同引起的對立,這些對立都沒有在各自的國民心中產生仇恨情緒,也沒有利益上的完全分割,處理起來相對容易得多,所有與美國產生對立情緒的美洲國家中沒有一個受到第三方勢力的強大支持,俄羅斯現在不敢也沒有能力從中作梗,偶爾的小打小鬧不足以改變格局;中國更是不敢惹火燒身,“撿點小利就抽身走開”是中國的不得已選擇,目前沒有任何能力敢在美國的勢力圈插旗子;歐洲就更不用說了,傳統的美國盟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表現出要在美國背后捅一刀的跡象。所以綜合起來看,我認為:奧巴馬會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將美洲地區打造成一個與美國和諧共處的地區,無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政治角度來看,對美國都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有益的。
中東地區:這個地區一向都是美國難以抽身的地方,不是自身被卷入戰爭,就是自己主導戰爭,要么就是為戰爭買單,有人認為美國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石油,美國的所有行為都是為了以色列的猶太人,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理,沒有利益的事情誰也不會做,中國也不例外,但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遠不止石油和以色列,從事情的本源來看,美國與中東地區最大的分歧在于文化信仰的差別,美國幾十年來在這個地區的拼命和堅守,已經把最大的文化隔閡得到了很好的彌合與相融,美國獲利最大的不是石油和以色列,而是對中東地區的“民主改造”,不管我們承不承認,美國已經基本上達到了階段性目標,也許有人說那些君主制國和政教混合的國家取得了什么民主?還不如中國,我們不能這樣簡單認識問題,我們要看到中東地區很多國家已經非常接近民主國家的邊緣,已經有很濃、很清晰的民主國家的影子,不要低估女性戴著頭巾的國家的現代觀念和民主觀念,他們的社會大環境已經接近被美國“和平演變”(以前只用在中國人身上),所以,拋開表面的物質利益看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成功,不能不佩服美國外交政策的堅定性及成功性,現在,美國不可避免地要調整與伊朗的關系,打壓將不是奧巴馬的首選,一個階段性保持和平的中東最符合美國未來十年的利益,巴以和平進程也將會未來十年看到比過去五十年更多的成果。美國將會在保持成果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對中東地區的關注和投入,這個地區很可能不再成為美國的熱點地區。
所謂的邪惡軸心國,布什提出的邪惡軸心國為朝鮮、伊朗、伊拉克、蘇丹、敘利亞、利比亞、古巴、阿富汗、索馬里和緬甸十個國家。其中部分國家早已經從名單中刪除掉,部分國家在小布什時代還保留著,但這份名單并不是什么國際共識,只不過是美國單方面的一個外交大棒罷了,即使在美國內部,它也不是一個要求每任總統都必須執行的強制性法律,奧巴馬并沒有完全遵照小布什執行的義務,除了朝鮮等少數國家可能會繼續同奧巴馬打情罵俏之外,大部分國家都將無法進入“奧氏外交體系”的主要名單。
三、美國的戰略進攻將如何部署?
奧巴馬上臺以后,看起來四平八穩,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都沒有給出非常清晰明確的輪廓,整個世界都被“經濟危機”和“流感危機”蒙住了眼睛,美國暫時地被淡忘是一件對美國最好不過的事情,在平靜之中,美國人被世界的詛咒會慢慢減退,在平靜中,美國會集中精力做好規劃,在大家都忙于克服各種危機找對策之時,美國其實在為未來的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做部署,他們在部署戰略收縮的同時,也在部署戰略進攻的方向及策略。
美國未來的戰略進攻重點:亞太地區,重點中的重點是中國。為什么美國會選擇中國作為未來的戰略重點,這與中美共治是兩回事(后面專題論述),中國不是現在才被世界選擇為大國的,中國的戰略影響力在毛澤東時代就是深遠的,尤其是政治影響力從來都沒有被低估過,只不過以前相對封閉的市場環境導致經濟層面的對立較少,沒有在經濟領域展開撕殺,不管是何種體制,不管是誰當權,超過13億人口、超過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永遠都是世界的主導力量之一,當今和未來都不例外。美國的選擇是現實之舉,也是必須之舉。
美國亞太戰略的部署階段:第一階段(2009至2011年初),機構調整、人員重構和對策制定。這個階段大約需要二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個階段是美國大量“造牌”的階段,絕對大多數的亞太牌都是針對中國的牌,本階段美國不會大量出牌,頂多只打一些試探牌和外圍牌,不是進攻牌。第二階段(2011年至2012年)為壓制性出牌,這個階段的牌大多集中在經濟牌和領土牌,這個時期是奧巴馬的第一任下半周期,是必須向美國人交成績單的時期,這個時期美國必須密集地向中國出牌,聯合亞太盟友公開支持印度挑釁中國,并且將南亞地區復雜化。第三階段(2013至2017年)奧巴馬連任或者其它美國民主黨總統,這個階段為中美兩國的戰略對決階段,如果奧巴馬獲得連任,朝鮮與美國的關系將在第一任有效改善的情況下,實現關系正常化,朝鮮將在未來十年之內有可能同中國走向對立面,巴基斯坦不再是中國的鐵桿(中國兩邊倒的策略將失去巴方的堅定支持),美國直接或間接與中國決戰的可能性非常之大,2013至2017年是中國非常危險的幾年,這一階段美國將打出手中最絕妙的牌,“戰爭遏制”是未來美國的必選項之一。戰爭的形式并不一定是美軍直接與解放軍碰撞,美國將用“東海戰場”、“南海戰場”、“黃海戰場”、“印度戰場”四面合一的方式夾擊中國,他們如何組織這些戰場圍剿戰將在以后分開討論。
無論美國怎么部署,歸根結底離不開一點:圍繞中國部署。
針對美國的“造牌”“出牌”和“攤牌”的部署,中國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要把自己放在與美國共治世界的地位來看待未來的形勢,不要把自己看作是與美國共存共榮的利益攸關方,中國必須也要有“造牌”“出牌”“應牌”“攤牌”的準備,如果以為可以通過與美國和諧相處進而改變世界的想法,那可能是與二十一世紀的美國雄心是相違背的,也可能與中國周邊國家的如意算盤接不上軌,一個“由相對平靜向相對動亂的轉變”將是二十一世紀前三十年的主旋律,想逃避是不可能的事。提前規劃才是上上之策。
孫錫良(轉載須署名)主文于2010-1-30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