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冷害事件頻發已成事實 溫室效應無法解釋
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9.htm
低溫冷害事件頻發已成事實 溫室效應無法解釋 楊學祥,楊冬紅
北半球自本月初受到強烈寒流和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從中國、韓國到俄羅斯,從西歐到美國大平原,都因酷寒和暴雪而遭災。亞洲東北部雪勢最驚人,使這個地區陷入六十年來最嚴酷的冬天[1]。 一、不容否定的變冷事實 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罕見的暴風雪相繼席卷美國和歐洲的多個國家,讓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內,感受到氣候突變所帶來的巨大威力。2010年伊始,寒流席卷了北半球多個地區,許多國家遭受了暴雪和嚴寒的侵襲。印度北部地區、中國的華北地區、韓國大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西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均遭遇冰雪、寒流襲擊,上述不少地方的積雪和低溫已創下幾十年來的最大紀錄[2]。 去年11月以來,在美國暴雪之后,我國連續遭受大范圍寒潮侵襲,狂風咆哮、暴雪肆虐、低溫冷凍僵持,致使“冷事件”持續“升溫”。新年伊始,我國又一次經歷了大范圍低溫雨雪天氣,尤其是華北地區出現的暴雪,改寫了幾十年的氣象紀錄。多項氣象歷史極值被打破。 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我國遭受大范圍罕見寒潮襲擊,局部地區降溫幅度超過20℃,淮河以北地區最低氣溫都低于0℃;華北大部地區出現2009年入秋以來第一場雪。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林建表示,這次寒潮天氣是比較罕見的十月寒潮。華北大部地區降雪出現時間比常年偏早。北京地區降雪較常年偏早近1個月,是近22年來最早的初雪。 時隔不到10天,11月9日至12日,又一股強冷空氣“掃蕩”我國,華北、黃淮、江淮、江南等地遭受寒潮暴雪襲擊。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最大雪深破歷史紀錄,其中石家莊積雪深度55厘米,陽泉積雪深度40厘米,大同、臨汾、長治、邢臺的積雪深度超歷史極值10厘米以上。這次寒潮暴雪天氣入選“200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2010年新年伊始,又一次寒潮暴雪來襲。北京市氣象臺臺長郭虎介紹,1月3日凌晨,市氣象臺發出暴雪藍色預警信號,上午再次緊急將預警信號升級到黃色,下午再次發出寒潮藍色、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號。 氣象監測資料顯示,1月2日8時至4日8時,華北大部地區平均降水量遠超常年同期。內蒙古中東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等地平均降水量為4.9毫米。 “這一降水量相對于常年同期平均值的21倍,較常年1月降水量偏多1倍。1957年以來,歷史上1月份最大降水量接近12毫米,而今年1月不到兩天時間,華北區域平均降水量已達4.9毫米,屬極其罕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表示。 不僅如此,北京、天津、河北的降雪量均創歷史紀錄,北京、天津地區積雪深度均破歷史極值。北京、天津的日降雪量均創1951年以來1月上旬最大日降雪量歷史紀錄。河北省過程平均降雪量為3.5毫米,是歷史同期平均降雪量(0.1毫米)的35倍,為有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39個縣市的過程降雪量突破歷史極值。 1月4日08時,北京南郊觀象臺積雪深度達23.4厘米,突破歷史極值(歷史同期最大積雪深度為16厘米,出現在1951年1月5日)。天津大部地區積雪深度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塘沽積雪深度達26.3厘米,為1951年以來最大值。 隨后,我國華北大部氣溫持續偏低。國家氣候中心極端事件監測顯示,1月6日,內蒙古、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共39站日最低氣溫達極端低溫事件標準,其中河北、天津共5站突破歷史極值;河北固安過程降溫幅度有17.6℃,達極端事件標準[2]。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條件下,也會在暖冬季節出現寒冷時段,例如2004年12月底和2005年1月初以及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國出現的持續嚴寒、雨雪和冰凍天氣。這主要是由大氣環流內部變化因子與自然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而氣候變暖也可能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條件。”任福民表示。放眼全球,各地氣溫也經歷著“此起彼伏”。任福民介紹,過去的50年里,北極東部略有增溫,加拿大的北極區西部和西伯利亞顯著增暖。南極東部的某些地區在過去幾十年中溫度下降,南極半島卻有顯著增溫[2]。 全球氣溫波動變化已成為鐵的事實,溫室效應無法解釋。 二、冷暖爭論長期存在 爭論是科學的生命,沒有爭論的科學是死亡了的科學,是無法向前發展的。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異常變化,全球變暖的學說可以說是路人皆知,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有一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全球氣溫并不會持續變暖,而是將進入變冷期。 據俄羅斯新聞網援引英國《衛報》報道,主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情況的兩名俄羅斯科學家堅持認為,全球變暖的說法過于夸張,今后10年全球氣候將變冷。 俄羅斯科學院太陽地球物理研究所(伊爾庫茨克市)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巴什基爾采夫和加琳娜.馬什尼奇認為,對地球氣候影響最大的是太陽系活動的變化,而不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變暖和回冷是對太陽黑子數量和大小變化的反應。由于今后數十年太陽將進入活動消極期,地球溫度將會隨之下降。 全球冷暖之爭是一場長期的科學爭論。20世紀70年代初就曾經出現過的氣候“變冷說”。1971年丹斯加德(Dansgaard)等人發表的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譜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氣候有10萬年軌道周期變化,其中9萬年為冷期,1萬年為暖期。按此規律推算,目前氣候的暖期已接近尾聲,氣候“變冷說”一度成為主流。日本氣象廳朝倉正在1973年3月3日的《東洋經濟周刊》上撰文預言,地球將于21世紀進入“第四小冰期”。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環境研究所布賴森(Bryson)也認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緩慢地進入另一個大冰河期。當時的“變暖說”以大氣熱污染為依據,代表人物有前蘇聯列寧格勒地球物理觀象總臺布迪柯、列寧格勒大學施涅特尼柯夫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環境保護廳的彼得森。幾十年后的現在,他們的理論成為了主流。 媒體多次披露,對于氣候冷暖變遷這一全球重大問題的預測,科學界可謂出爾反爾。20世紀70年代,一批歐美的著名學者曾聚會于美國布朗大學,專門召開了一次“當前的間冰期何時結束和如何結束”的研討會。學者們舉出實例證明,目前的地球氣溫已經在開始下降,從暖到冷的變化很快,如果人類不加以干涉,當前的暖期將會較快結束,可以預期不出幾千年,也許只有幾百年,全球冰期以及相應的環境變遷就會來臨。出于對所面臨威脅的憂慮,會議的兩位發起者甚至還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寫信發出警報。這種“冰期將臨”的觀點一直持續了20年。直到了20世紀90年代,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才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點[3]。 連日來,北半球遭受到了強寒流及創紀錄的大雪侵襲,可以說是冷到了極點。從東北亞到俄羅斯、從西歐至美國大平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強降雪和大降溫。種種跡象顯示,2009年的冬天將是30多年來最冷的。如同天文冰川理論在20世紀面臨興起和低落的考驗一樣,溫室效應也將在21世紀初的2010年伊始經歷了同樣的考驗。 三、溫室效應的局限性 現在對全球增暖最主要的依據就是IPCC的一些報告。在IPCC報告里面各種因子造成的輻射強迫一覽表中,列舉了溫室氣體、平流層臭氧、對流層臭氧、硫化物、礦物燃料產生的有機碳氣溶膠、礦物燃料產生的煙塵氣溶膠、火山、太陽共8種因子。而云層厚度、潮汐強弱、深海強震的多寡等對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的因子卻都沒有給予考慮。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氣候的波動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卻一直在上升,可見全球氣溫變化并不完全取決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從歷史上看,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現在的變化是否完全來自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近140年全球平均溫度變化和我國近1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表明,1890~1924年是低溫期,1925~1946年是高溫期,1947~1976(在中國為1986年)年是低溫期,1977~2000年為高溫期。溫室效應無法解釋其中的兩個低溫期的產生原因[3]。 伴隨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持續增加,跟據溫室效應的推理,全球氣候應該不斷增溫。事實并非如此。一些科學家開始提出挑戰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冷理論,如迷你冰期;堅持全球變暖理論的科學家也開始承認氣候變化的波動性和自然因素的調節作用。 隨著全球氣溫的異常變化,全球變暖的學說已被廣泛接受。然而學術界還存在一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全球氣溫并不會持續變暖,而是將進入變冷期。俄羅斯新聞網援引英國《衛報》報道,主要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情況的兩名俄羅斯科學家堅持認為,今后 10年全球氣候將變冷。俄科學院太陽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弗拉基米爾·巴什基爾采夫和加琳娜·馬什尼奇認為,對地球氣候影響最大的是太陽系活動的變化,而不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變暖和回冷是對太陽黑子數量和大小變化的反應。由于今后數十年太陽將進入活動消極期,地球溫度將會隨之下降[4]。 英國一名議員日前發表言論稱,暴風雪“是全球氣候趨冷的明確信號”。面對這次創紀錄的寒冬,人們還是不禁懷疑,地球是否真如科學家所說的那樣逐年變暖? 對此,專家指出,看似矛盾的二者其實并不矛盾。事實上,反常低溫僅僅是長期變暖趨勢中的一個暫時性異常現象。“這是一種自然變化,”美國國家氣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杰拉爾德說,“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創紀錄的低溫天氣仍會出現,只是頻率減少罷了。”英國氣象局預報員羅賓也表示,盡管“這種極端天氣持續如此長時間確實屬于異常現象”,但這種情況每隔二三十年就會發生一次。 那么,這種異常天氣是如何產生的呢?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阿恩特回答說:“我們所看到的實際上是北極氣團在北半球人口稠密地區的一次大規模爆發。”他進一步解釋道,在北半球,氣流通常是自西向東流動的,從而形成一層屏障,阻止北極氣團的南下,但最近該氣流的運動方式出現了異常,變成了南北流向。這樣,如果你所在地區的氣流是從南邊來的,那么就會出現溫暖的天氣,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在本周就出現歷史最高溫;而在北半球一些不那么幸運的地區,情況則恰恰相反,來自北極的寒冷氣流長驅直入,這就是為什么北京、挪威、英國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創紀錄的低氣溫[5]。 專家指出,這種大氣環流的異常現象時有發生,但目前還不清楚為什么這次會如此強烈。獨霸當前氣象界的溫室理論開始與天文冰期理論分享人們的關注和認知。 在中國,主張全球溫度將變冷的聲音非常微弱,與主張全球變暖的主流派不成比例,即使偶爾出現一點客觀報道,也會被淹沒在一片全球變暖的喧囂之中。問題在于,中國人感興趣的是研究結果,而不是研究過程。這恰恰是中國長期科技落后的原因: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出一個一成不變的永久性真理,一切都在伴隨時間、地點、條件而變化,一切都需要人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歷來判定是非。單憑科普知識,無法評論科學界的爭論,人們需要掌握評價科學爭論的基本方法:理論與實踐的符合程度。認真研究科學發展的歷史,可以使我們能夠認清人類的弱點和偏見[3]。 四、氣候波動是自然規律:拉馬德雷周期 近十年研究發現,El Nino和La Nina的發生與更大時間尺度的“太平洋十年濤動”(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縮寫為PDO)密切相關。PDO是近年來揭示的一種年代際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率強信號,它是疊加在長期氣候趨勢變化上的一種擾動,直接造成太平洋及其周邊地區氣候的年代際變化,影響ENSO事件的頻率和強度。1976-1977年北太平洋出現了一次顯著的氣候年代際突變現象,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人們才開始對引起這種現象原因予以關注[6-9]。 “拉馬德雷”(Lamadre )是一種高空氣壓流,在氣象學和海洋學上被稱為“太平洋十年濤動”(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分別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每種現象持續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個世紀以來,Lamadre 已經出現了兩個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發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發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發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發生在1977年—1999年[6-8]。2000年進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語“母親”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親。其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000年北太平洋出現了一次顯著的氣候年代際突變現象,由暖位相轉變為冷位相,固守暖位相時期的氣候變化經驗只能做事后的救火隊,做出不合理的推測和解釋。 在十五世紀至十七世紀的二百余年內,全球強震發生頻繁,其它自然災害也很集中,如瘟疫流行,低溫凍害嚴重,被稱為小冰期時期。這個時期也正是太陽黑子蒙德極小值時期,太陽活動處于低值狀態,有人把它看作是小冰期氣候產生的原因[10]。 提出溫室效應的美國科學家季林(Keeling),在2000年又提出潮汐氣候效應。季林認為,地球、月亮和太陽相對位置的變化會引起潮汐強度的逐漸變化,其周期為1800年。潮汐大時,有更多來自海洋深處的冷水被帶到海面。這些冷水可以冷卻海洋上的空氣;潮汐小時,海洋深處的冷水很難被帶到海面,世界就變得暖和。據季林的計算,大約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達到了最大值,從那以后逐漸減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達到最大值。這個周期是過去1萬年氣候變遷的主要動力。這個效應使地球的溫暖期從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續到24世紀。潮汐有13.6天、27.21天、27.55天、29.53天、2.2年、11年、22年、55年、60.6年、220年、1800年和5000年的強弱變化周期[1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發生后,異常寒流突襲全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溫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海洋及其周邊地區的巨震產生海嘯,可使海洋深處冷水遷到海面,使水面降溫,冷水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降溫近20年。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氣溫上升與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關,同時也與這一時期沒有發生巨大的海震有關。巨震指赤道兩側各40o范圍內的8.5級和大于8.5級的海震[12]。 我們發現,1889年以來,全球大于等于8.5級的地震共18次。在1889~1924年“拉馬德雷”“冷位相”發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及其邊界發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馬德雷”“暖位相”發生0次,在2004~2009年“拉馬德雷”“冷位相”已發生3次。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2000年開始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預測顯示,2000~2035年應該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和低溫期[3,13-16] 強震和強潮汐控制了海表溫度的周期變化,形成了50-60年的拉馬德雷氣候冷暖周期:全球變暖導致全球變冷,全球變冷又導致全球變暖。 據美國國防部秘密報告預測, 由于全球變暖,到2020年歐洲沿海城市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沒,英國氣候將像西伯利亞一樣寒冷干燥。這看似對立的兩種現象共存正是物極必反的辯證規律。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壞了地殼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載的海洋地殼均衡下沉(如同輪船加載,吃水線加深一樣),由此而引發的深海強震和海嘯又將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從而將會引發全球變冷。這就是大自然的自調節作用[3]。 綜上所述,IPCC的報告中沒有考慮云層厚度、潮汐強弱、深海強震的多寡等對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因子的數學氣候模擬,其可靠性應當受到質疑。 周期性是我們認識世界和科學實踐的主要依據。人類活動不能改變自然規律,只能起加速或減緩作用。有人夸張地認為,全球將進入6000萬年前的大溫暖期,這是誤解,人類還沒有這么大的加速能力。 按照全球變暖說,準60年周期的全球拉馬德雷冷位相低溫期不再出現,今后禽流感不會在人類世界暴發。肯定地說,這種預測有極大的危險性。在地球進入30年冷周期的預測上,美國國防部的秘密報告與部分中國氣象學家的觀點是一致的,至多到2020年,低溫和禽流感就會再度光顧人類世界[3]。 三年前的預言已經提前10年得到證實。 五、氣候變冷理論的興起 “全球變冷”的學說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初,1947-1976的全球性寒冷天氣曾使許多氣象學家驚呼小冰期的到來。日本氣象廳的朝倉正1973年曾經撰文預言,地球將于21世紀進入“全球變冷”時代。到了2008年,俄羅斯科學家阿布薩馬托夫持也提出了新“地球變冷說”,他認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過了全球變暖的高峰期,未來10年,全球變暖將逐漸停止,太陽的發光強度正在逐漸下降,大約在2041年會降到最低點,正是這一點將成為地球顯著變冷的原因,但海洋會推遲地球顯著變冷的過程,全球變冷的高峰期將出現在2055年到2060年[17]。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趙宗慈在最近的一篇報告中,提出IPCC的四次評估報告都過分強調了人的因素,而忽略了包括太陽活動、地球磁場變化、火山噴發等自然因素對氣候的巨大影響。她預測自然因素將讓中國在2020年到2030年之間的平均溫度下降0.8攝氏度,而人為因素僅會讓中國平均溫度上升0.5攝氏度,中國的氣候將越來越冷[17]。 而另外一位中國氣候專家,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教授承繼成則認為,說地球在“變暖”或“變冷”,都為時過早。他用竺可楨在1972-1973年發表的一系列有關 “中國過去五千年溫度變化”的文章舉例,說明無論是近幾十年持續升高的氣溫,還是最近一個月出現的極端天氣,都是地球氣候的正常波動。竺可楨在文章中,引用歷史資料證明了,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時代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平均氣溫是15-16攝氏度,比現在年平均溫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溫度高3-5℃。“不僅僅是中國,歐洲也存在這樣的文獻,能夠證明在古代歐洲的溫度同樣要高于今天。所以說,現在就提出全球變暖是屬于妄下定論的。地球氣候的變化本身是一種非常復雜的自然現象。地球正在變冷、變暖還是異常,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論證。盡管最近二十年,地球的均溫在上升,但是并沒有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溫度,這和極端天氣一樣仍然屬于正常的氣候波動[17]。” 持續嚴寒天氣肆虐歐洲之時,英國《衛報》10日援引一些氣象學家的話報道,2010年可能成為有記載以來最熱一年。此一觀點一出即招致異議。人們不禁要問,目前寒流席卷全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被漫天風雪所包圍,為何在高喊全球變暖口號的今天會遭遇如此嚴寒?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0日報道,日前多位權威氣候學家表示,連日來的異常氣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氣候變冷的開端而已,在接下來的20至30年間,地球將經歷一個“微型冰河世紀”。地球到底是變熱了,還是變冷了,科學家們的觀點相左,原先一直認為地球“變暖”的理論遭遇新挑戰。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2007年以來,北極圈夏季海洋冰層增加了49.7萬平方英里,升幅為26%,這意味著海洋正變得越來越冷,即便是那些最堅定的全球變暖理論支持者也對此發現無異議。 氣象領域的知名學者們也就此次異常氣候進行了研究,他們在分析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循環周期后,對全球氣候變暖理論發出了挑戰,例如此前學界提出的“2013年夏季北極完全無冰”論。 科學家的研究還顯示,海水循環造成的融冰現象是由于海洋處在“暖化模式”(warm mode)當中,而當海洋處于“冷化模式”(cold mode)當中時,全球氣候就會變冷,海洋有自己的冷暖周期。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主要成員之一、德國著名氣候學家莫吉卜·拉蒂夫(Mojib Latif)的最新研究成果則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變暖理論。拉蒂夫帶領著研究隊伍對海面下914米左右、海水開始冷熱周期性循環的地方進行了測量和研究,最終更進一步證實了上述有關全球將進入“微型冰河世紀”的理論。除了“微型冰河世紀”論外,也有科學家認為當前的異常“嚴冬”現象可能是北極震蕩的結果[18]。 就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大會關注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話題一個月之后,全球變暖的話題遭遇到了全球變冷的研究挑戰。因為最近全球極端性氣候頻發,暴風雪又襲擊了北半球的多個國家,這樣的現象科學家們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論斷,那就是地球并不是逐年變暖而是每隔二三十年就冷暖交替一次也就是說從現在極端氣候的表現來看地球很有可能進入了一個20—30年的迷你的冰河時期[19]。 報道說,這些科學家的預測是根據他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周期分析的,推翻了一些已廣為接受的氣候變暖理論。 據美國世界新聞網1月11日報道,一些國際權威氣候專家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停止,并開始冷化(global cooling),近來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氣變冷的開端,這樣的冷天可能會持續20至30年。英國《每日郵報》因此宣稱今年的寒冬顯示“小冰河期來臨”。 報道說,這些科學家的預測是根據他們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水溫度的自然周期分析的,推翻了一些已廣為接受的氣候變暖理論。這些理論宣稱,到了2013年夏天,北極圈將完全無冰。 《每日郵報》說,根據科羅拉多州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料,自2007年以來,北極夏天的海冰增加了近106萬平方公里,也就是26%,即便是大力倡議防止全球變暖的人士也未反駁這一點。 科學家的這項預測也推翻了氣候變遷電腦運算模式,這些模式認定自1900年以來的地球變暖完全是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而且只要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就會繼續變暖。科學家說,他們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氣候變暖是因為過去海洋周期處于“溫暖期”,而目前正處于“寒冷期”[20]。 溫室效應導致的結果可能有三種情況,其一、人為溫室氣體的作用遠遠超出氣候的自然波動,全球變暖直線上升;其二、人為溫室氣體作用與自然作用勢均力敵,氣溫的自然波動情況在變暖時期被異常增強;其三、人為溫室氣體作用遠低于自然氣溫變化,可以被忽略。2010年初的北半球罕見低溫暴雪排除了第一種情況。 長春市氣象局局長、氣象研究員朱其文最近指出,根據我的研究,就溫室效應而言,只有1/4是受人影響的,其他3/4是自然界的規律在起作用。這一觀點值得深入研究和驗證。 六、2010年初低溫暴雪的預測 盡管2009年全球平均溫度數據尚未公布,但這次如此大范圍的冰雪寒流無疑使全球變暖的理論遭遇新的考驗。全球變暖理論能預測低溫暴雪嗎?2009年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后,暖冬的預測麻痹了全球公眾,低溫暴雪的事實教訓了我們:要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全球變暖的總趨勢下,氣溫波動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1979-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厄爾尼諾事件對應暖冬,2004-2009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厄爾尼諾事件與暖冬無緣?這些現象用溫室效應無法解釋。 我們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發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其一,歷史記錄表明,在“拉馬德雷”的“冷位相”時期,厄爾尼諾年和拉尼娜年易發生低溫冷害。2000年“拉馬德雷”已經進入“冷位相”,這意味著一個新的變冷時期正在開始。2009年發生了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其二,2009年9月30日南大洋薩摩亞群島發生了8級地震海嘯。其三、2008-2009年處于太陽活動低值時期。其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為強潮汐時期。 我們在2009年11月14日總結中國北方冷冬寒潮預報的經驗教訓時指出,1952-2008年,長江中下游冬季最大連續冰凍天數超過4天次數共8次,分別為:1955年(拉尼娜年,太陽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緯)、1957年(厄爾尼諾年,太陽黑子高值年)、1964年(拉尼娜年,太陽黑子低值年,日月同緯)、1969年(厄爾尼諾年,太陽黑子高值年,月亮赤緯角最大值)、1972年(厄爾尼諾年)、1977年(厄爾尼諾年,太陽黑子低值年,月亮赤緯角最小值)、1984年(拉尼娜年,太陽黑子低值年)、2008年(拉尼娜年,太陽黑子低值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厄爾尼諾、太陽黑子極值、潮汐強度與長江中下游冬季最大連續冰凍天數有很好的相關性,最大連續冰凍天數開始時間相對拉馬德雷冷位相有7-8年的滯后期。 我們在2009年初就關注下一次不尋常的厄爾尼諾事件,因為它會給全球帶來流感全球大流行、低溫凍害、干旱洪澇等重大災害。2008年1月中國南方發生罕見的冰雪凍災,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級地震,2009年4月全球甲型流感在墨西哥開始向全球蔓延。低溫凍害、強震和流感爆發還將頻繁發生。低溫凍害、強震和流感爆發三大預警正在被一一證實。 在冷冬預測的問題上,有兩個關鍵性的問題值得關注: 其一,在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厄爾尼諾事件對應中國暖冬,1986-2004年中國部分省份連續18年暖冬就發生在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暖冬滯后5年);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拉尼娜和厄爾尼諾事件對應中國的冷冬和嚴重低溫凍害。拉馬德雷冷暖位相的轉換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這是嚴重低溫凍害被忽視的原因。 其二,2008年1月中國南方嚴重冰雪凍災和2009年11月中國暴雪災害之前,美國都發生了暴雪災害。西半球的暴雪為東半球暴雪敲響了警鐘[22-26]。 持續20至30年的拉馬德雷冷暖位相的轉換正在得到證實,準確的預測來源于理論的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 冰雪寒流肆虐北半球。日期:2010-01-12 作者: 來源:文匯報。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9.htm 2. 郭起豪,顏昕。冷暖之惑——解析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極端冷事件。日期:2010-01-12 來源:文匯報。 3. 楊學祥。全球變暖還是變冷。《科技潮》2006年9期 20-22頁。 4. 地球在變暖還是變冷。2010年01月07日04:43 大眾網-大眾日報。(據中國日報資料)http://news.sina.com.cn/o/2010-01-07/044316891127s.shtml 5. 地球是在變暖還是變冷——— 氣候專家解讀多國罕見寒流。http://jnsb1.e23.cn/html/jnsb/20100108/jnsb8843920.html 6. 楊修群, 朱益民, 謝 倩, 等. 太平洋年代際震蕩的研究進展[J]. 大氣科學, 2004, 28(6): 979-992. 7. 呂俊梅, 琚建華, 張慶云, 等. 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冷、暖背景下ENSO循環的特征[J]. 氣候與環境研究, 2005, 10(2): 238-249. 8. Zhang Y, Wallace J M, Battisti D S. ENSO-lik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1900-93[J]. J. Climate, 1997, 10:1004-1020. 9. Mantua N J, Hare S R, Zhang Y, et al. A Pacific ingter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 with impacts on salmon production [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7, 78: 1069-1079. 10. 馬宗晉, 杜品仁. 現今地殼運動問題[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5, 10: 99-102 11.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12. 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邊緣的巨震是調節氣候的恒溫器之一[J]. 西北地震學報, 2002, 24(3): 287. 13. 楊冬紅,楊學祥.全球變暖減速與郭增建的“海震調溫假說”.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14. 楊冬紅, 楊學祥, 劉財.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與全球低溫.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1023-1027 15. 楊冬紅, 楊學祥. “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全球強震和災害.西北地震學報.2006,28(1):95-96 16. 楊學祥。有多少人為中國科學家的勝利鼓掌?發表于 2010-1-8 科學網。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5194 17. “變冷或變暖都屬于正常波動”。2010-1-12 8:27:57。http://www.xxcb.com.cn/show.asp?id=1004850 18. “微型冰河世紀”?最熱一年?專家迷糊今年氣候。據新華社、中國日報。http://qjwb.zjol.com.cn/html/2010-01/12/content_228259.htm?div=-1 19. 全球變冷 地球將進入迷你冰河期? 2010年01月12日 10:59:12 來源:CCTV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0-01/12/content_12795612.htm 20. 高友斌。多國深陷嚴寒 專家稱全球或遇20年小冰河期2010-01-12 18:33 來源:環球網。http://news.xinmin.cn/shehui/2010/01/12/3329062.html 21. 劉昕。下個冬天還會這么冷嗎?2010年01月12日01:50 新文化報。http://news.sina.com.cn/c/2010-01-12/015016914811s.shtml 22. 楊學祥,楊冬紅。中國北方冷冬寒潮預報的經驗教訓。 發表于 2009-11-14 8:05:31 科學網。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0888 23. 楊學祥。 暴雪預警:關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強潮汐組合。發表于 2009-12-14 8:06:02 科學網。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433 24. 楊學祥,楊冬紅。地震、海嘯、低溫和流感:災害鏈的變化趨勢。生命與災害,2009,(11):4-7. 25. 楊學祥、楊冬紅。4種原因可能是禍首。新文化報,2010年1月6日(第5版)。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26. 楊學祥,楊冬紅。拉馬德雷冷暖位相轉換說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來源:文匯報。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