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周:對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原理判斷當代戰爭性質的思考
依據戰爭的政治目的和社會歷史作用,判定戰爭的性質,進而決定戰爭的態度,是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理論的重要原則。“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薄耙磺蟹锤锩鼞馉幎际欠钦x的,一切革命戰爭都是正義的。”過去,運用這一標準能夠比較清晰地對戰爭的性質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然而,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當代世界已經很少出現以往那種公開的、赤裸裸地侵略戰爭或民族壓迫戰爭了,簡單機械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基本原理已經很難對當代戰爭的性質作出正確的判斷。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理論科學的解讀撲朔迷離的當代戰爭性質,已經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研究的一個難點問題。列寧曾經指出;“決定戰爭的性質……是看哪一個階級進行戰爭,這個戰爭是哪一種政策的繼續”。他又說;“要弄清戰爭的性質,首先必須確定這次戰爭的客觀條件和具體環境是怎樣的。必須把這次戰爭和產生它的歷史環境聯系起來”。簡言之,只有對戰爭進行辯證地、階級地和歷史地分析,才能就戰爭性質問題得出科學的結論。
1、辯證地分析當代戰爭的根本動因,在正確解讀戰爭的政治目的中明辨戰爭的性質
分析戰爭的政治目的是馬克思主義判斷戰爭性質的基本方法。而戰爭的政治目的總是與戰爭的根本動因緊密相聯的。冷戰結束后,各國力量發展的嚴重失衡,世界各地區和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矛盾尖銳,恐怖主義、環境污染、販毒、海盜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問題日益突出,使當代戰爭動因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的戰爭動因為一些國家混淆視聽,掩蓋其發動戰爭的真實政治目的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正義的借口。例如,“文明沖突論”把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視為戰爭的根本動因,并基于這個看法得出了諸如文明親緣關系將決定未來的國家關系;西方與非西方的價值觀沖突可能成為世界政治的“中軸”;容納多種文明形態的國家將會分裂;儒教與伊斯蘭教國家可能會聯合起來等預言性結論。而“民主和平論”則將戰爭的根本動因歸結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并以西方的價值觀為標準,大肆鼓吹“人權高于主權”、“主權有限論”、“為價值觀而戰”等“新干涉主義”理論,認為西方“民主國家”聯合起來摧毀“暴政國家”,發動戰爭“天然合理”。應該承認,文明的差異、意識形態的不同的確可能引發戰爭,但并不是戰爭的根本動因。只有與戰爭根源相聯系的引發戰爭的原因才是戰爭的根本動因。唯物史觀認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彼^的“文明沖突論”、“民主和平論”等觀點明顯的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它們用觀念形態的東西解釋當代戰爭和社會沖突的根源,掩蓋更為深層的經濟根源和政治動因,都是唯心主義歷史觀和戰爭觀的翻版,其實質是為維護和擴大西方發達國家業已取得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這一不可告人的戰爭政治目的作理論粉飾。
當代戰爭的事實已經說明,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才是當代戰爭的真正根源。當代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有的是霸權主義為維護其全球霸權或地區霸權而直接發動的戰爭;有的在戰爭的直接動因上雖然表現為民族矛盾、宗教糾紛、領土爭端等問題,但實際上有著深刻的霸權主義背景,參戰的國家往往成為了霸權主義國家推行其強權政策的工具,是其霸權戰略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環節;當今世界新出現的恐怖主義與“反恐”戰爭,則是霸權主義土壤上繁殖出來的戰爭怪胎。
透過戰爭發起者所宣傳的戰爭“原因”,辯證地分析戰爭的根本動因,正確認識戰爭的政治目的是為了推行霸權還是為了反對霸權,是為了推行強權政治還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才是正確認識當代戰爭性質的基本方法。“霸權與反霸權,推行強權政治與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是當代判別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一個基本標準?!敝档米⒁獾氖?,恐怖主義雖然有時聲稱反對霸權主義,但是喪失理性的、瘋狂的恐怖主義在報復霸權主義的同時,矛頭所向直指無辜的平民,直指社會和全人類,變成與霸權主義并蒂而生的國際社會的另一個毒瘤和公敵。正是由于“恐怖襲擊”在手段選擇上的反人類、反和平的性質,使其所宣稱的政治目的顯得無比的蒼白無力。雖然它們反對霸權,但是卻總是和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等非正義力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制造國家和民族分裂、推行宗教信仰上的霸權等恐怕才是它們掩藏在反對霸權旗號之后的真實的政治目的。實踐證明,“恐怖主義”只能給渴望世界和平的人們帶來災難,是非正義的,是我們應當堅決反對的。
2、階級地考察當代戰爭的利益主體,在清晰梳理戰爭的利益關系中透析戰爭的性質
戰爭作為社會主體間有組織的暴力對抗,總是和戰爭主體的利益相聯系的。不同的戰爭主體,由于在戰爭中利益的差別,其對戰爭性質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分辨當代戰爭的性質,應該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對發動戰爭的利益主體進行階級的考察。
國家已經成為當代戰爭的重要利益主體。戰爭作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其維護的“國家利益”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而絕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當代局部戰爭大多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動或幕后支持的。資產階級作為西方國家的統治階段其發動的戰爭從根本上是為了維護其貪婪追求剩余價值,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的階級利益的,這樣的戰爭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和正義劃上等號的。
民族是當代戰爭中的另一個重要利益主體。許多戰爭的發動者往往會打著捍衛民族利益的旗號來彰顯其發動的戰爭的正義性。誠然,那些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解放的戰爭代表了本民族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正義之戰。但是,和國家的統治階段一樣,民族上層為了其狹隘的階級利益或集團利益也會以民族利益為借口,把整個民族綁上他們的戰車,其發動戰爭的結果只能是制造民族分裂和無辜群眾的大量傷亡,甚至危機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造成社會劇烈動蕩,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并招致霸權主義國家的染指與干涉,從而帶來災難性后果。這樣的戰爭只能是代表少數人利益而絕不是大多數人利益的,因而絕不是什么正義戰爭。
3、歷史地認識當代戰爭的時代背景,在科學把握戰爭的歷史作用中判斷戰爭的性質歷史地、具體地分析戰爭,以是否有利于社會發展與進步來判定戰爭的性質,是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判定戰爭性質的另一個重要尺度。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就戰爭的歷史作用而言,能否維護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應當成為判定一場戰爭的性質是否正義的基本依據。當代各種霸權主義的、極端民族主義的、極端利已主義的戰爭,破壞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寧,干擾了各國的經濟發展,顯然不利于維護和促進和平與發展這一時代主題,是非正義的,應當遭到世界人民的譴責和反對。相反,以武力制止這些不義之戰的行為則是正義的,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也正是出于對和平與發展這時代主題的維護,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正逐漸成為人們衡量當代戰爭正義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
國際戰爭法反映了人類對和平、正義、人道的要求。戰爭是否具有合法性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社會判別其性質的重要標準。聯合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的維護,主要是通過建立集體安全制度來保障的,在這種集體安全框架下,國家對外使用武力只有兩種情況是合法的,一是反對侵略的自衛,二是由聯合國授權的武力行動。也就是說,在當代,認定一場戰爭正義與否,首先要看其是不是合法,即是否符合聯合國憲章,是否符合國際戰爭法,是否得到聯合國授權。如果發動的戰爭缺乏合法性,肆意踐踏國際法和國際慣例,無論其如何標榜正義,人們也會對其正義性打上問號。
我們也注意到,現有國際法本身雖然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世界各國的意志,但它更是大國、強國意志的體現,難以充分關照小國、弱國的利益。并且,在解釋和運用國際法時,很難避免一些國家別有用心地曲解,為己所用。聯合國安理會更是大國的俱樂部,甚至有時也會淪為霸權主義推行侵略戰爭的工具。當然,隨著國際上愛好和平的正義力量的不斷壯大,國際法將更加公正合理的體現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聯合國正日益成為世界反戰力量主持公正、伸張道義的國際舞臺,戰爭的合法和與否正義與否也將越來越具有同義性。
?。ㄈ嗣窬W-理論頻道 系南京政治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