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盛首次就金融危機道歉 美媒:高盛臭名昭著
2009年11月20日 星期五 07:23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高盛周二為自己在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道歉,并表示將聯(lián)手巴菲特設立一個5億美元的基金,向小型企業(yè)提供資助。西方媒體認為,盡管高盛的表態(tài)僅僅是為了挽回因“獎金門”而受損的公司形象,不過,因金融危機而公開道歉,高盛倒是頭一家。
據(jù)英國《泰晤士報》18日報道,全世界17日終于等來了高盛遲到已久的道歉。就在兩周前高盛行政總裁勞埃德·布蘭克費恩還辯稱,華爾街金融巨頭們所做的是“神的工作”,引發(fā)眾怒。布蘭克費恩本周二改口說,他們所做的一些事“顯然是錯的,有責任向公眾表達歉意”。并表示將聯(lián)合“股神”兼慈善家巴菲特,推出“萬家小企業(yè)救助計劃”,提供5億美元慈善捐款,其中2億用于投資者教育,5000萬用于支持社區(qū)發(fā)展金融機構撥款,另外再提供2.5億美元投資于這些社區(qū)金融機構,用于向小企業(yè)支付融資。
《紐約時報》18日評論稱,在華爾街,高盛的貪婪是最臭名昭著的,這家金融機構去年改組為金融控股公司,以享受聯(lián)邦儲備貸款的救濟,但到了年底,卻推出高管的巨額薪金和股權激勵,令全美國輿論嘩然。到今年年底,高盛用于分紅的“獎金池”將高達230億美元。16日,數(shù)百名美國服務業(yè)雇員國際工會會員在高盛總部前舉行抗議,要求高盛從龐大的獎金池中捐出部分資金,幫助那些即將失去房屋的人償還貸款。
美國媒體表示,高盛此次拿出的5億美元“善款”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從去年開始,高盛就試圖挽回公眾形象,并在去年10月宣布將其設立的慈善基金額度擴大一倍。然而,事與愿違,高盛的這種努力被認為是試圖花小錢,來逃避道歉的責任。在著名的《滾石》雜志上,高盛被漫畫家畫成一只貪婪地到處伸手的八爪魚;后來,高盛高管曾被請到曼哈頓新聞中心和媒體對話,高盛稱其為“說服上帝之旅”,但結果高盛并未道歉,輿論和公眾也不滿意。如今高盛的道歉被認為是一種公關姿態(tài),因為他們已經(jīng)“輸不起了”。正如布蘭克費恩所言:“公司聲譽至關重要。”
2、美政府報告使高盛露底 高盛道歉只是作秀
上海證券報11月20日消息 向來,高盛是以精英自居的。“高盛”兩字,也多少給人這種感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在金融危機中,高盛是受損不重的金融機構之一。這一點,似乎又是他們自我標榜為“精英”的力證。
一旦遭受指責,高盛的慣常做法就是堅決否認錯誤,并且從精英式的立場傳遞出的信息是:你們不懂,真理在少數(shù)精英手中。
但是最近美國政府的一份報告,卻讓高盛露底了。
美國政府救援計劃特別監(jiān)察長在一份報告中說,如果政府沒有干預救援美國國際集團,高盛很可能遭受巨額虧損。該報告稱,如果AIG倒掉,高盛將難以出清其與AIG交易的部分資產(chǎn),甚至打折求售也無法脫手;而且AIG垮臺將使高盛無法獲得因AIG違約而購買的信用保險理賠金。原來,高盛能夠在危機中立于不敗的秘訣就在于此。
看來,高盛的精英文化,也只能唬唬外人,一旦公眾知曉真相,高盛也只能低頭了。也就是前兩天,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長勞爾德·貝蘭克梵一反常態(tài),終于開口說“道歉”。在推出一個與巴菲特合作的5億美元小企業(yè)扶助項目時,貝蘭克梵說,“我們參與了明顯錯誤的活動,有理由懊悔。我們道歉。”
高盛需要道歉的地方有很多。其一,就像貝蘭克梵自己說的,該行對參與過度信貸表示懊悔。2007年美國市場空前的信貸熱催生了危機前的泡沫。當然,這只是市場交易的逐利行為,參與過度信貸的公司并非只有高盛一家。只是高盛的“后臺”比較硬,能夠在危難時刻得到美國政府出手,逃過了類似貝爾斯登或者雷曼的厄運。翻看高盛的歷史,多名美國財經(jīng)高官,比如前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等都出自高盛。其二,卻是一件關系到企業(yè)道德問題的事件。本月初,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因甲流疫苗短缺向全國呼吁要保證疫苗被用于高危人群的同時,高盛等公司卻悄悄獲得了大量的甲流疫苗。當成千上萬的兒童和其他被認為可能出現(xiàn)并發(fā)癥者,都要排隊數(shù)小時等候注射疫苗的時候,高盛的精英們卻可以輕松享受到精英的特權。
因此,貝蘭克梵的道歉,以及跟巴菲特的合作更像是一場作秀。因為,從這樣的“秀”中他們可以獲得更大的收益。比如,獲得一些公眾的好感,平息一下公眾對于他們前9個月賺84億美元利潤卻撥出167億美元薪酬的憤怒。畢竟,道歉沒有任何成本,而其他活動,則要費錢,費時,費力。與巴菲特合作提供5億美元的援助項目,或許只是他們幾天的交易利潤而已。如果道歉能夠賺更多的錢,那么精英們肯定會先做壞事,再道歉。這才是符合精英利潤最大化的市場哲學。
3、高盛的中國布局
長期以來視中國為重要市場。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把中國作為全球業(yè)務發(fā)展的重點地區(qū)。
高盛1984年在香港設亞太地區(qū)總部。又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設代表處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此后。高盛在中國逐步建立起強大的國際投資銀行業(yè)務分支機構。向中國政府和國內占據(jù)行業(yè)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yè)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高盛也是第一家獲的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許可的外投資銀行及批獲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
高盛在中國地股票和債務本市中已經(jīng)建立起非常強大的業(yè)務網(wǎng)絡并在中國進入國際本市場以及參與國際資本市場交易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幫助中資公司海外股票發(fā)售中占據(jù)領導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交易包括:中國移動通信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fā)售。籌資 億美元。成為亞洲地區(qū)(除日本外)規(guī)模最大民營化項目之一;中國石油003進行地首次公開招股發(fā)售。籌2億美元;中國銀行(香港)2007月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發(fā)售。籌267億美元;平安保險04進行地首次公開招股發(fā)售籌資184億美元;中興通訊于同年進行的香港首次公開招股發(fā)售。籌 美元,這是第一在香港上市A股公司;中國交通銀行05年進行的海外上市項目。籌 億美元。成為第一個在海外上市地中國國有銀行;以及中國石油于同年行的后續(xù)股票發(fā)售。籌27億美元。M年高盛還成功完成了中海油價值18美元快速建檔發(fā)行項目以及中國銀行111億美元H股首次公開上市項目。這是至發(fā)售日中國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地首次公開上市項目。
在債務融資方面。高盛在國 牽頭經(jīng)辦了多項大型的債務發(fā)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fā)售交易中任顧問及主承銷商分別于m年m1年20年m2年10月完成了10億美元以上地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為主承銷商全程參與中國政府每次主權美元債務海外發(fā)售項|的國際投行。
與在世界其他地區(qū)一樣。高盛在國市場同樣擔當著首選金融顧問的角色。通過其全球網(wǎng)絡向客戶提供略顧問服務和廣泛地業(yè)務支持。近年來高盛作為金融顧問多次參與中國的重大并購案。如日產(chǎn)東風汽車投資10億美元;戴姆勒-克萊斯勒向北汽投資11億美元;TCL與湯姆遜成立中國合資企業(yè);
|行收購中國交通銀|0股權;聯(lián)想收購IBM個人電中國石油收購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購在尼日利亞地石油資產(chǎn)等等。
4年12月。高盛獲的中國證會批準成立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國發(fā)展地又一個里程碑。高盛擁有合資公司33股權,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7股權。合資公司的成立令高盛從此可以在中國開展本土A股上市業(yè)務。人民幣企業(yè)債券可轉換債券和供國內金融顧問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4、高盛與美國政府關系
美國財政部要求美國銀行收購美林收購美林之后。馬上換掉一把手。這個一把手是誰?名叫約翰賽恩。他是誰?他是一個最可怕最大的國際金融炒家——高盛集團人。
還有AIG注850億美金后也換人了。它的首席執(zhí)行官也成高盛的埃李。一個叫Wachvia的銀行。注資之后它的主席也換成了高盛的羅伯特斯蒂爾。也就是說。當美國政府拿老百姓的錢去救助這些受到重創(chuàng)的銀行之后。他們的一把手或者主席全部都換成了國際金融資本的炒家——高盛集團的員工。
高盛甚至掌控了美|的政策。花旗銀行的董事長魯賓。就是美國前財政部長。他也是高盛的人。甚至美國政府注資解救的公司。這些人事的任命權。它不是在美國政府手中。而是在高盛集團的手中。由他們派人去擔當要職。
就是高盛這個集團。它是國際金融炒家最大最厲害一個。他們的人密布全國。掌控著財經(jīng)濟政府基金甚至股票交易所證監(jiān)會期貨交易所。
5、高盛的杰作
高盛在美國政府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聲望。也在悄悄地操控著美國經(jīng)濟以及世界經(jīng)濟。而在與各大公司的交手中。高盛也多數(shù)處于獲利的位置。華爾街曾經(jīng)盛傳。是高盛的背后操縱導競爭對手雷曼弟的破產(chǎn),至于高盛如何操縱石油價。匯豐銀行股價的連續(xù)下挫。以及很多中國企業(yè)損失慘重的交易中有高盛的身影。
高盛寫了一個研究報告。說匯豐銀行的壞賬準備應該會高達301億美元。虧損會高達15|美元。因此這家銀行的價格會從七八十跌到4塊。這個報告一來。這個公司一周內就跌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股價一周內下5%。
高盛又寫了一份研究報告。高度看空中國石油[1353015%]。雖然申銀萬國中信證券[212-085%]海通證券[1558-032%]大力推薦中石油。可是以高盛為首的|際金融炒家發(fā)布相反的報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那么高盛等銀行在某年國有銀行要改制的時候。相繼發(fā)表一些文章跟看法。詆毀中國的國有銀行。說不值一點錢。說壞賬太高了。不值錢。你們都別要。
結果誰要了。高盛自己去買了。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他們占有的美國銀行以一塊多錢的價格收購了建行上市的股權。結果在不久之后。他們宣稱在建行的上市中他們賺到了130。100塊乘以13億人口就等于130億。就被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于每人出了10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