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加拿大美國醫療體系對比——醫療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

記者 · 2009-10-28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醫療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

 轉載自《參考消息》2009年9月30日第9版

加拿大醫療體系的國家道德觀:醫療不是一種誰給的錢最多就賣給誰的商品,而是一種必須平等分配的權利。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尤韋·萊因哈特表示:各國醫療體系的本質在于,國家價值觀和國家性格決定其系統如何運作。

發達民主國家都有一個基本底線,保證人人能享受醫療服務。

[美國《新聞周刊》9月28日一期文章]題:病無所依(作者 T.R.里德)

加拿大極度平等經濟節儉

“我們加拿大人天生就有點低調,”馬庫斯·戴維斯以溫和的聲音對我說?!拔覀儾粫M世界大喊大叫:‘我們天下第一!’但你知道,我們有兩方面覺得比美國人強:冰球和醫療?!?/p>

戴維斯在薩斯喀徹溫醫學會任職,他贊美加拿大的醫務工作并不讓人意外,但這種對本國醫療系統的自豪感卻幾乎為加拿大人共有。他們喜歡提到,加拿大的醫療體系覆蓋全民,通常沒有病人部分負擔制或扣除條款——而美國卻有無數公民沒有保險。他們喜歡提醒我們,美國每年有大約70萬人因為付不起醫療費破產,加拿大的醫療破產案卻是零。

但是,我不打算就是么讓戴維斯隨心所欲地說下去。我同意,加拿大在給重病患者提供及時免費醫療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但是,對非緊急病癥而言,這套體制提供的往往只有漫長的等待。去年夏天,我在加拿大設法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看看我疼痛的右肩;最初的咨詢就得等10個月。這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你說的對,”戴維斯坦率地說。“我們讓人等,為限制費用。但你得理解加拿大的一些基本特點。加拿大人不那么在乎為不急需的服務等上一段時間,只要富人和窮人等的時間一樣長。”

最后這句話闡明了加拿大醫療體系的國家道德觀:醫療不是一種誰給的錢最多就賣給誰的商品,而是一種必須平等分配的權利。簡而言之,加拿大人建立了一種與加拿大個性相配的醫療保健制度:極度平等,同時經濟節儉。

體現國家基本文化價值觀

我曾周游世界為公共廣播公司拍攝一部紀錄片,同時寫一部有關其他富裕國家如何提供醫療保健的書。所到之處,我都發現這種模式:即醫療體系反映國家基本的文化價值觀。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最著名的醫療保健經濟學家之一尤韋·萊因哈特表示:“各國醫療體系的本質在于,國家價值觀和國家性格決定其系統如何運作?!?/p>

設計任何國家的醫療體系都要做出政治、醫療和經濟決定。但就像奧巴馬總統上周表明的,任何醫療體系的基本問題都是道德問題:富裕社會是否應該給每個有需要的人提供醫療服務?對這個道德問題給出肯定的回答,一個國家就將建立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和日本那樣的覆蓋全民的醫療體系。如果不打算提供全民醫療,最終的系統很可能讓一些人享受到地球上最好的醫院和最好的醫療,而其他無數人都因為得不到醫療護理只好等死。換句話說,沒有道德上的投入,最后你就會得到一套像美國那樣的系統。

世界各地,文化影響力決定著日常醫療工作的本質。在東亞的儒教國家,傳統上說,醫生們就該免費給人治??;他們靠銷售藥物給患者謀生,這些藥供他們回家后服用。直到今天,日本和中國的醫生還同時既開藥,又賣藥。那些醫生開的藥往往比西方醫生多得多,后者不分享藥物的利潤。

在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醫務工作的基本規則是,人們決不會從醫生那里得到賬單:醫療保健的費用來自一般稅收。但是,在法國,患者只要和醫療體系打交道就得現金付帳,盡管保險公司會在一周左右賠償患者負擔的那部分費用。法國人認為,人們需要時時記得,每次看病都得花錢——即使是保險公司的錢。

在德國和奧地利,醫療保險甚至支付溫泉療養一周的費用——如果醫生開這個處方治療抑郁。在英國,當我問起國家醫療服務系統是否提供同樣的服務,我的醫生覺得這種想法就可笑。

但是,國家文化最重要的影響有時體現在國家醫療保險體系面臨的最基本問題上:誰包括在里面?

美國游離于發達國家之外

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美國游離于世界發達自由市場民主國家之外。其他工業化民主國家保證人人享有醫療服務,無論年輕年老,患病健康,富有貧窮,本地人還是移民。全世界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是唯一一個從未承諾為所有需要者提供醫療服務的發達國家。

缺少全民醫療是有后果的。政府和私人開展的研究表明,每年約有2.2萬美國同胞因為缺少保險、看不起病而死于可治療的疾病。這通常發生在慢性病患者身上,他們的錢照享受醫療救助的標準顯得太多,但要支付維持生命所需的藥物和治療又顯得太少。富裕國家當中,這種情況只發生在美國。同樣,美國也是唯一可能發生醫療破產的發達國家。

因為碰巧生病而死亡或破產的美國人體現著我們國家做出的一個基本道德決定。所有富國都做出另一種決定:覆蓋全民。法國內科醫生瓦萊麗·紐曼這么解釋:“你們美國人說人人平等,”她說?!暗皇沁@樣。有些人美,有些人不美。有些人聰明,有些人不聰明。但生病的時候,不錯,人人平等。這是我們可以平等對待的東西。這條規則對法國人來說似乎再基本不過;涉及到生死的時候,我們都應該能平等享受到醫療服務?!?/p>

其他國家遵循同樣原則,但解釋略有不同。對1994年才建立覆蓋全民的醫療保健體系的富裕資本主義國家瑞士來說,潛在的解釋是“團結互助”的概念。這在瑞士的單詞表里是個關鍵詞,有很多意思,包括“共有”、“平等待遇”以及“大家盡管各有不同,卻同舟共濟”等。

瑞士前聯邦主席帕斯卡爾·庫什潘告訴我:“要讓人民有一種偉大的團結感,所有人必須擁有平等權利——特別是享受醫療的權利。因為人們有一種深切的需求:他們需要感到放心,如果遭到命運的襲擊,他們可以依賴良好的醫療體系?!?/p>

這條原則對歐洲、加拿大和東亞民主國家的人民似乎再明顯不過,以至于他們的衛生官員反復讓我解釋為什么這對美國人不顯而易見?!皽蕜t很簡單:人人享受醫療服務,人人免費?!比鸬湟晃恍l生部副部長告訴我?!澳銈兠绹诉@么聰明,為什么想不明白呢?”

這個準則在其他工業化國家都是最基本的,它們都在憲法中納入人人“享有醫療權利”的某種版本。

但是,在美國,聯邦憲法或任何州的法律都不保證“人們享有醫療保健”。有些美國人走上法庭要求享受醫療權。他們所持的法律理論是,《獨立宣言》說我們都有“不可分割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而沒有醫療服務維持你的生命你就不可能享有生命。沒有哪個美國法庭接受這個觀點。

在其他發達民主國家卻不存在這類爭論。這些國家都承認,“人人享有醫療”是道德義務,但對如何保證這個權利并不一致。

有些國家(比如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新西蘭)認定,提供醫療服務是政府的工作,就像修路或滅火一樣。在那些國家,政府擁有醫院,雇用很多或大部分醫生,支付費用。這似乎與美國人認為的“社會主義醫療”很接近。

但是,很多富裕的民主國家(比如德國、法國、瑞士、荷蘭和日本)以私人醫生、私立醫院和私人保險計劃覆蓋全民。美國人65歲轉向政府經營的保險(醫療救助),德國人從生到死始終靠私人保險。日本的醫院比美國更重利潤,從政府拿工資的醫生比我們少得多。這覆蓋全民,但不是社會主義。

全民覆蓋和定量配給

有些國家和地區(比如加拿大、臺灣和澳大利亞)使用混合體系,醫生和醫院是私營的,但由政府支付費用。加拿大的模式是由私營部門提供醫療服務,但由公共保險支付費用,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1965年依照這種辦法創立醫療救助體系。區別在于,加拿大、臺灣和澳大利亞為所有人提供公共保險,而美國的保險只限于老年人和殘疾人。

在我們當前這場有關醫療保健的爭論中,很多人警告說,全民覆蓋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醫療“定量配給”。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美國已經在定量配給醫療服務。事實上,每個國家都采用定量配給,因為沒有任何一套體系有能力為一切支付費用。關鍵區別在于配給的方式。

其他發達民主國家都有一個基本底線,保證人人能享受醫療服務。因此那些國家沒有人因為得不到醫療死掉。但這套體系能提供什么樣的治療辦法和藥物是有限制的。這時候,配給就發揮作用了。前英國衛生大臣約翰·里德解釋說:“我們覆蓋所有人,但不是覆蓋一切”。

相反,在美國,有些人卻能享受到醫生和醫院幾乎能提供的一切,而其他人甚至連醫院的門都進不去。這等于根據財富定量配給醫療服務。這似乎對美國人很正常;但在其他發達國家,這似乎不道德。

 

警惕醫藥業“制造”疾病

原載《參考消息》2008年6月11日第10版 

[西式《數碼報》5月23日文章]題:當醫藥業需要“制造”疾病時

醫藥業需要“制造”一些疾病和一些新發現,夸大它們對人體的影響,這樣才能使他們的藥品大賣。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百憂解”的宣傳部門首先把目光轉向了媒體和潛在消費者,而把醫生放在了宣傳的次要位置。醫藥業推銷藥品的手段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甚至成為純廣告信息。

在這過程中,藥品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品,而有關疾病和藥品的信息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操控。這種操控將醫藥領域本應嚴肅對待的一些成果玷污成了毫無療效的廢品。

“病痛廣告”誤導

《美國醫學會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和《英國醫學雜志》等各大醫學刊物對此都進行了揭露。一篇題為《販賣病痛:醫藥產業和疾病貿易》的文章開篇就指出,“告訴人們他們得病了,就可以賺到很多錢”,文章揭露了醫藥公司與通訊、廣告、醫療和大眾傳媒等機構之間聯合努力形成強大推動力,以使盡可能多的人相信他們生病了。

最近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醫學》雜志上刊登了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兩名專家雷·莫伊尼漢和戴維·亨利合作撰寫的11篇文章,旨在喚起人們對這個“病痛廣告時代”的警醒,并對目前日益增長的將健康人變成病人的趨勢進行了分析。

這些文章列舉了很多證據,比如醫藥界對男性性功能障礙的夸大其詞,說“超過半數的40歲以上男性”都有可能患這種病癥,并建議患者“就算是只發生過一次陽痿的情況”也應當服用某種藥物。

近來一些媒體推出的某個廣告就是一例,在廣告中,巴西足球名將佩萊問道:“你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會得性功能障礙這樣的疾病嗎?那你就錯了。每3個男人中就有1個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你也在其中,請不要再沉默下去,去求助醫生吧,你可以做到!”

這個廣告背后是“偉哥”的制造商輝瑞制藥公司,盡管該公司的商標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樣的廣告到底是健康資訊還是對消費者的誤導?莫伊尼漢指出:“人們應當對制藥企業在疾病的定義和推廣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保持更多的清醒。”

擴大新藥市場

澳大利亞一位記者報道說,1998年“偉哥”的出現讓輝瑞制藥公司每年賺取15億美元的利潤,為了在新的消費群體中再創輝煌,制藥業正在推動“創造新的疾?。簨D女性無能”。雖然婦女性生活中確實有紊亂現象存在,但是這并不能被引導成為藥品市場中的一種疾病。這樣做的后果是讓受宣傳影響人群急于看病吃藥,而忘了造成性生活困難的復雜的社會、個體和生理原因以及真正的解決辦法,從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身心傷害。

另外一個例子是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癥,醫藥界給家長們灌輸的只要發現孩子出現學習沒有條理的情況就應進行藥物治療的觀念曾經引起過一場激烈爭論。

很多疾病的“創造者”們,即衛生保健人員、媒體工作者、藥物學家、醫生和人類學家,正在“為了擴大市場”而模糊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界限。

醫藥公司和一些醫療組織、病患協會以及媒體都應當對此負責。他們將生活中一些原本正常的情況宣傳成了嚴重而廣泛的疾病,必須進行治療。雷·莫伊尼漢及其同事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這些宣傳案例背后是一些察覺不到和無規律的企圖,目的是改變公眾對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從而擴大新藥的市場”。

健康專家推動

一些與醫藥企業關系密切的研究人員也會在由新藥競爭行業企業贊助的科研項目中與其醫藥業同行共同參與到新疾病的發掘和確定“工作”中去。

莫伊尼漢表示:“目前人們對健康專家仍非常信任,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醫生與醫藥業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醫藥公司在有關疾病信息的推動中扮演的直接角色”。他指出:“面向健康人群的新藥品正在威脅著由公共資金支撐的衛生系統的活力”。

文章還列舉了醫藥業為了盡可能將新產品推向市場而采取的一些營銷手段,其中包括使正?,F象看起來需要嚴肅對待、將輕微癥狀提升到嚴重的程度、將日常的小毛病作為醫學疾病對待以及夸大疾病的危害等。一般來說他們會將這些手段結合起來使用。

目前我們能做些什么呢?莫伊尼漢在文章中指出:“科克倫協作網站制定了一套為各種治療手段提供最可靠證據的評估系統,目前同樣需要一種類似的機制來檢查和提供最沒有導向性的疾病資訊。尤其是那些最有可能被利用作為商業手段的疾病”。

一篇揭露醫藥界“制造疾病”現象的文章也提出了一些建議,認為醫療保健的專業人員、政策制定者、媒體工作者和消費者應當遠離那些醫藥公司關于疾病特性和發展的宣傳材料。那些完全獨立的消息來源應當取代那些將健康人說成是病人的欺騙性信息。

  

米蘭“恐怖醫院”為牟利竟濫做手術

累計騙保250萬歐元,造成90起嚴重傷害

 原載《參考消息》2008年6月11日第6版

[西班牙《數碼報》6月9日報道]題:13名意大利醫生因騙取社保資金被捕

意大利財政警察9月逮捕了米蘭一家私人診所的所有者和13名醫生,指控他們騙取社保資金,并且犯有故意殺人罪。

在14名被捕者當中,兩人已經入獄,其余的人被囚禁在家中。他們是這家名為“圣麗塔”診所的醫生、前任管理者,以及該醫療機構的所有者。

據調查,為了得到更多的國家補貼,這家由社會保險提供資金的診所偽造患者病例。騙取的補貼款額在最近幾年中累計達到250萬歐元。

此外,胸外科醫生還對數十個不需要手術的患者進行了毫無用處且無法解釋的手術治療。

財政部稱,除騙取社保資金外,被捕者還因任意手術并造成90起嚴重傷害事件而面臨5項故意殺人罪的指控。

在這家被意大利媒體稱為“恐怖醫院”的診所中,還發生了十幾起醫生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給結核病人做肺部摘除手術的醫療事件。此外,該診所還對一個僅需摘除幾個小結節的18歲女孩實施了乳房切除手術。

財政警察切薩雷·馬蘭戈尼上校稱,警方通過竊聽該診所醫生們之間的電話確定了逮捕計劃。據悉,這些醫生在電話中曾說:“為了創造更多利潤,必須盡可能多做手術”。

美急診護理體系不堪重負

                 (載于《參考消息》2006年6月28日第6版)

      【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15日報道】題:美國急診處于危機中(記者   戴維·布朗)

美國急診處于崩潰的邊緣。全國急診室數量不斷下降,急診室內擁擠不堪,且常常不具備以安全、有效方式救治病人所需的專門技能。

這是美國科學院醫學研究所昨天發表的3篇報告得出的可怕結論,該報告對美國的急診狀況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廣泛調研,并得到了美國急診醫生學會24萬會員的支持。

報告說,看病等候時間長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急救車有時要兜好幾圈、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卸下病人。進入急診室后,病人有時要等候兩天才能得到一張病床。

據進行該調研的25位專家說,作為一個體系,美國的急診護理業缺乏穩定性和對突發災難及傳染病做出快速反應的能力。該體系只能提供不定期且質量常常沒有保障的護理。他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可能要耗費數百億美元,而且需要成立一個新的聯邦機構來管理急診護理系統。

醫學研究所委員會寫道,提高急診護理水平的兩個關鍵步驟分別是實施地區規劃和建立一套衡量醫療事故的標準程序,這樣就能識別質量差的急診室和急救車服務,并加以改進。

急診室還面臨嚴重虧損的危險。約14%的急診室病人沒有醫療保險,約16%的病人有聯邦和州政府為窮人提供的醫療保險,約21%的病人有為老人提供的聯邦醫療保險。半數以上醫院聲稱為這些病人提供急診護理會導致虧損。

據報告說,這一切使急診室面臨重重困難,治療過程中的每一步都被延誤便是證明。

2003年,醫院拒絕接收50.1萬輛急救車送來的急診病人,因為急診室已經滿員。2004年,70%的城區醫院表示,它們的急診室至少有一次拒絕接收急診病人。

全國約14%的急診室病人最終獲準住院。政府問責局2003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20%的急診室在提供床位前會將病人安置在走廊或其他臨時場所,時間平均達到8小時。

2004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學一級醫院的急診室在35%的時間內處于擁擠狀態,這意味著所有急診床位都滿員,病人擁在走廊上,候診室人滿為患,候診時間在一小時以上。

大多數美國人未注意到的另一個危險狀況是,醫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醫院)常常找不到愿意去急診室工作的專門醫師。在某些情況下,這是因為醫生不愿意給有并發癥的高風險病人看病,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醫療保險且家境貧困;在另一些情況下,確實是因為醫生數量不夠。2002年美國的開業神經外科醫生約3000人,比10年前還少。

許多調研表明,巨大的壓力和嘈雜的環境容易使人犯錯。1991年的一項調查表明,盡管急診室發生的“醫療事故”較少,但70%的疏忽錯誤都發生在急診室。

因延誤治療或缺乏專業治療技能而引起的病人死亡人數尚不能確定,但應該不會太少。

2003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盡管絕大多數急診室病人沒受外傷,但其中一半人需要在抵達醫院的一小時內接受治療。報告寫道,因為不是每所醫院、每座城市都能提供所有服務,所以“醫學研究所委員會認為,應該使急診護理服務進一步地區化”。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王霄飛”:

病人太多沒人理  漫長等待是常事

親歷美國醫院急診室

《環球時報》2008年7月4日第22版

美國CNN等大媒體7月1日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了一位美國婦女在急診室長時間等待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的新聞。其實,這并非個別現象。美國的醫療體系事實上并非如中國人所想象得那么好,對此記者有一段親身經歷。

凌晨三點,洛杉磯某醫院急診室里坐滿了患者和家屬。一名拉美裔男子走到窗口前,按鈴。護士來了,遞給他一張表格,隨即離開。男子迅速填完表格再次按鈴,卻無人理他。他表情痛苦地等了一刻鐘,終于忍不住大喊:“還要等多久?還要等多久?”一位中國留學生站起來微笑著說:“您可以把表格放在窗口邊的文件夾里,一會兒護士就會來收”?!澳俏疫€要等多久嗎?”男子問?!叭绻F在沒有生命危險,那么最短1小時,四五個小時算正常,今天候診室人這么多,可能還會再長點兒。但根據我的經驗,最長不超過14小時?!薄疤炷?!這是急診室,還是死亡屋?”男子邊說邊把手中的表撕得粉碎,憤然離開。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3年前。那位中國留學生就是我本人。新來的同學得了急病,常會請我幫忙送他們到醫院。到急診室后,總免不了漫長的等待。起初,我也和那名拉美裔男子一樣,看著病痛中的同學心急火燎,但最終發現唯一的辦法就是耐心等待。車禍后胸口疼,要等;手被門夾破流血,也要等,在3個多小時的等待里,只能眼看著血從手指尖慢悠悠滴下。

美國人辦事情往往講究制度。一次,我看到急診室墻上貼著的“緊急程度分級表”,發現患者完全失去知覺為最優先診治的一級;基本失去知覺為二級。我忽然意識到,原來手指滴血、尚可忍受的胸口疼,早被排在三級開外了。

大學附近這所醫院位于窮困社區,是急診室患者偏多的重要原因。許多窮人沒有醫療保險,等到小病扛成大病,只好來急診室了。有的窮人本不是急病,來急診室是圖個只看病不交錢的便宜。一次,我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白人老婆婆坐在急診室里,護士則在埋怨救護車駕駛員:“怎么又把她拉來了?”駕駛員一臉無辜:“她給我們打電話……”這個被慢性病折磨的貧窮老人希望借急診室“免費”看病的愿望,看來又要落空了。

客觀地說,美國醫療體系有許多長處。美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部分窮人提供一些基本的醫療保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法律明確規定,醫院遇到生命垂危的病人,無論病人是否有能力支付醫療費,都必須立即搶救,我在醫院候診室里,也看到了宣傳相關法律的標語。

然而,幾年來的所見所聞,也讓我清楚地看到美國醫療制度的不足。在這樣一個富裕的國家里,居然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很多窮人不得不試圖靠“擠急診室”來獲得醫療救助。我所在的加州,在一些醫院急診室擁護異常的情況下,急診室的總數和十年前相比卻下降了。最近,紐約地區發生了病人死在候診室約1個小時無人問津的悲慘事例,震驚了全美。看來,美國相關機構實在是應該多想些辦法,否則,還會有急診室變成“死亡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4.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5.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8.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9. 劉繼明|隨想錄(20)
  10. 東南亞的宿命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在线天天看片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