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10/25
(匆匆忙忙去了菲律賓一趟后,想必也要寫一些關于菲律賓的東東。最令人感嘆的,應該是菲律賓左翼的四分五裂狀況與盡管有著規(guī)模不小的群眾組織卻無法形成強而有力的群眾運動。這里很大略的介紹一下菲律賓左翼政治曲折發(fā)展過程。)
早期菲律賓左翼
反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的革命組織—卡迪普南(Katipunan),應該是菲律賓最早期的左翼政治團體。卡提普南是菲律賓人民推翻西班牙統(tǒng)治的民族革命先鋒。可惜的是,1898年革命成功后建立起來的新共和國,很快就被美國侵占。
舊的菲律賓共產黨(Partido Komunista ng Pilipinas,縮寫PKP)成立于1930年11月7日(也就是俄國十月革命13周年紀念之日)。為區(qū)別從PKP分裂出來的新菲共(CPP),舊菲共通常被稱為PKP-1930。
舊菲共的創(chuàng)辦人來自1920年代所建立的進步工人黨(Progressive Workers Party),最初的領導人是克里桑多.伊凡格里斯塔(Crisanto Evangelista)。1932年,由美國人控制的菲律賓最高法院判菲共為非法組織,菲共轉向地下。同年末,一個合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會黨”(Socialist Party)成立。菲共于1935年被接納加入共產國際。由于法西斯主義與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加上斯大林主義蘇聯(lián)為首的共產國際采取人民戰(zhàn)線的策略,菲共于1937年被合法化。1938年,社會黨并入菲共。菲共于1940年的地方議會選舉中,加入人民戰(zhàn)線參選,并在呂宋島取得不錯成績,共有6名共產黨人被選為市長。
二戰(zhàn)期間,菲共于1942年領導組織“人民抗日軍”(Hukbo ng Bayan Laban sa mga Hapon,簡稱Hukbalahap),在接下來三年進行反抗日軍占領的斗爭,并在工人階級和農民運動中日益具有影響力。在菲共的領導下,勞工組織大會(Congress of Labor Organizations)于1945年7月成立。1946年,菲共通過加入民主聯(lián)盟參與總統(tǒng)選舉。菲共日益在民族獨立斗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使到美國以及其菲律賓富有階層的盟友感到非常不安。美帝對菲共進行鎮(zhèn)壓,其他跟菲共有聯(lián)系的工人和農民組織也一同遭到打壓。
1948年,菲共開始進行反政府武裝斗爭,再次被判為非法。1950年代,菲共建立人民解放軍(Hukbong Mapagpalaya ng Bayan),兵員約1萬人。1950年10月,菲共中央委員會的整個秘書處成員都被逮捕,包括了當時的總書記何塞.拉瓦(Jose Lava)。菲共和人民解放軍在武裝斗爭中遭遇到挫折,傷亡慘重。1954年末,舊菲共的武裝斗爭已經是近乎不成氣候,舊菲共繼續(xù)通過地下活動去重整實力。
1964年,何塞.馬里亞.西桑(José María Sison)創(chuàng)立“愛國青年”組織(Kabataang Makabayan),號召菲律賓青年反對越戰(zhàn)、馬可斯執(zhí)政以及貪腐政客。1968年12月26日,西桑建立菲共中央委員會—一個在舊菲共內運作的以馬列毛思想為主導的組織。西桑和黨內激進青年批評舊菲共的領導,西桑后來被舊菲共領導驅逐出黨。西桑重組新的菲律賓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簡稱CPP)。新菲共在其政治路線上采納了毛澤東思想,并主張民族民主兩個階段的革命,也就是通過延長的人民戰(zhàn)爭(Protracted People’s War )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作為第一階段,接著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舊菲共領導采取的是親蘇聯(lián)政策,但是菲共黨內年輕一輩都愈來愈傾向于毛澤東思想。新菲共比舊菲共有著更大的群眾基礎,加上其政治路線吸引了數(shù)以千計人加入其中,很快的就把取代舊菲共,成為菲律賓的主要左翼力量。舊菲共日益走向沒落,后來還支持馬可斯總統(tǒng)并得到“寬赦”。
菲共建立“民族民主陣線”(National Democratic Front, 簡稱NDF),以進行起民族民主革命。菲共的民族民主革命路線以武裝斗爭為主,其軍事組織是“新人民軍”(New People’s Army,簡稱NPA)。
1985年成立的新愛國聯(lián)盟(Bagong Alyansang Makabayan,簡稱BAYAN),是跟菲共關系非常密切的跨部門(multi-sectoral)政治聯(lián)盟(盡管菲共和BAYAN都不曾承認彼此之間的關系)。BAYAN的主要加盟組織包括五一勞工運動(Kilusang Mayo Uno,簡稱KMU)、農民組織(Kilusang Magbubukid ng Pilipinas,簡稱KMP)、婦女組織GABRIELA、移民組織MIGRANTE、青年組織Anakbayan、菲律賓學生聯(lián)盟(League of Filipino Students),其政黨名單組織有“人民優(yōu)先”(Bayan Muna)。
人民力量起義
馬可斯執(zhí)政期間,延續(xù)了之前親美政權對左翼的打壓,無數(shù)左翼人士遭到馬可斯獨裁政權的迫害。1986年,菲律賓爆發(fā)了波瀾壯闊的人民力量起義。由于起義的群眾聚集在馬尼拉大都市內的主要大道EDSA(Epifanio de los Santos Avenue),因此也被稱為EDSA起義。
推翻馬可斯獨裁政權的第一次EDSA起義,是東南亞頭一遭人民群眾起義推翻暴政成功,在亞洲應該排第二(排在第一的是1978-79年伊朗百萬人民起義推翻沙阿政權)。
菲律賓應該是亞洲唯一一個國家爆發(fā)三場聲勢浩大的人民力量起義,卻還是原地踏步的國家。1986年2月的第一次EDSA起義,終結了馬可斯獨裁統(tǒng)治,讓科拉松.阿基諾上臺執(zhí)政;2001年1月的第二次EDSA起義,罷免了埃斯特拉達總統(tǒng),促使阿羅約上臺。還有一個不是很多菲律賓以外的人所知的第三次EDSA起義,那就是發(fā)生在阿羅約上臺不到4個月,2001年5月數(shù)以萬計城市貧民占據(jù)EDSA神殿的群眾起義。第三次EDSA起義,遭到踩著第二次EDSA起義人民的肩膀上臺執(zhí)政的阿羅約政府以殘酷的手段鎮(zhèn)壓。EDSA 1盡管推翻了獨裁政權,卻其實還算不上革命,換上的新政府還是繼續(xù)執(zhí)政獨裁者所留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EDSA 2則是場滑稽劇,將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走民粹路線的總統(tǒng)推翻,換上了一個代表舊勢力的總統(tǒng);而EDSA 3更揭露了阿羅約政權的法西斯主義原貌。
菲律賓的三次人民起義,都被統(tǒng)治精英騎劫,所以都無法走得更遠,也反映著左翼力量在把握人民力量進行革命行動上的弱點。每一次的EDSA,其政治訴求被限制在“政權輪替”,群眾階級意識的低落,加上革命領導的缺席,所以都無法將運動推得更遠。
菲共在EDSA 1時,作為當時國內第一大左翼政黨,連同其群眾組織,卻完全在人民力量起義中被邊緣化,其主因是菲共被毛派人民戰(zhàn)爭策略教條捆綁,以及對反獨裁抗爭運動所采取的宗派主義態(tài)度。菲共在EDSA 1后勢力走向微弱,加上黨內打壓異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最后演變?yōu)榉乒驳姆至选?BR>
菲共大分裂
EDSA 1之后的新形勢,引發(fā)了菲共內部路線的辯論,開始有人質疑費工的延長的人民戰(zhàn)爭策略。1991年,西桑發(fā)表了《再確認我們的原則并改正錯誤》(Reaffirm Our Basic Principles and Rectify Errors)一文,重申菲共對菲律賓社會的分析和與其相應的革命策略。重申菲共政治路線的一派,被稱為“重申派”(Reaffirmist,或者是“確認派”,縮寫RA),而質疑并拒絕繼續(xù)追隨菲共原本斗爭路線的一派被稱為“拒絕派”(Rejectionist,縮寫RJ)。
重申派對菲律賓所采納的社會分析是:菲律賓還是一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因此主張兩階段革命論,在革命戰(zhàn)略上采取“延長的人民戰(zhàn)爭”。拒絕派則認為菲律賓是個落后工業(yè)國家,應該將重心移到城市的工人和貧民群眾,加強政治斗爭。拒絕派又分為多個派系,有者認為必須保留武裝部隊,以輔助群眾運動(如RPMP);有者主張“人民造反”(Insurrection)或“人民罷工”(People’s Strike)戰(zhàn)略(如PMP)。
馬尼拉大都市、米沙鄢和棉蘭老的拒絕派主要力量在脫離菲共后成立“多數(shù)派預備會議”(Caucus of Majority)。這股勢力在1997年分裂,一派是追隨尼羅德拉克魯斯(Nilo de la Cruz)的菲律賓革命工人黨(Rebolusyonaryong Partido ng Manggagawa ng Pilipinas,簡稱RPMP),另一派波波伊(Filemon Lagman,或常稱Popoy)所領導的菲律賓工人黨(Partido ng Manggagawang Pilipino)。波波伊是阿羅約上臺后第一個遭政治暗殺身亡的左翼人士,而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暗殺他的人是他在菲共時的同僚。
菲共的分裂,也導致與其相關的群眾組織分裂。例如,不少工會組織從KMU分裂出去。

左翼整合的努力
拒絕派的多個派系,于2005年當出現(xiàn)一次可能推翻阿羅約政權的時候,開始進行一次團結起來的努力,成立了一個囊括了幾乎所有非菲共派的左翼組織的泛左聯(lián)盟—“群眾抗爭”(Laban ng Masa),加盟的組織包括了SanLakas、PMP、Alab Katipunan(RPMP的前線政黨)、公民行動黨(AKBAYAN)等。菲律賓左翼政黨在人民起義的形勢下有可能團結起來,但是當選舉來到時,卻會因為選舉策略的各異而分道揚鑣。
盡管Laban ng Masa或多或少將四分五裂的拒絕派左翼力量結合起來,促進各個政治團體之間的磨合,卻無法強化被精英政治、贊助人政治、山頭主義政治文化搞到虛弱的群眾力量。這個聯(lián)盟的運作是建立在各個加盟團體的共識上,但是,卻在一些重大課題上無法達成共識,如棉蘭老摩洛民族自決斗爭、造反士兵運動、在基層建設左翼聯(lián)盟等的課題。
PMP連同SanLakas、工人改變團結陣線(Bukluran ng Manggagawa para sa Pagbabago,BMP)、城市貧民大會(Kongreso ng Pagkakaisa ng Maralitang Lungsod,KPML)、ZOTO (Zone One Tondo Organisation)等左翼團體,于2009年建立了一個新的左翼群眾政黨—群眾力量黨(Partido Lakas ng Masa,PLM)。PLM將作為一個動員人民進行反精英統(tǒng)治街頭抗爭的群眾政黨,也將會參加2010年舉行的選舉。
過去幾年,也有人開始嘗試讓拒絕派和重申派合作,不過成果不大。路線的爭論是其一,而重申派對拒絕派的武力威脅以及向其年輕干部灌輸宗派主義的思想,將妨礙左翼力量在接下來日子的整合。左翼力量必須把握時間組織并強化菲律賓人民群眾。菲律賓人民不需要另外一個人民力量被政治精英(trapo)騎劫的EDSA,而是需要一個由人民群眾領導的起義,并建立一個由人民群眾去管理的政權。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