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社會黨的困境
[于時語] (2009-10-07)
在現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暴露空前的缺陷、失業人口和貧富差距增大之際,主張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歐洲的左翼政黨不僅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好處,反而每況愈下。
德國議會大選結果揭曉后,法國左翼的《解放報》稱其為“德國的矛盾”,指的是在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下,德國選民卻沒有支持主張社會公正的左翼社會民主黨,反而是在經濟政策上主張新自由主義的自由民主黨獲得了更多的支持。
這個“德國的矛盾”其實是這次經濟危機發生以來歐洲大陸的普遍現象:在現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暴露空前的缺陷、失業人口和貧富差距增大之際,主張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的歐洲的左翼政黨不僅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好處,反而每況愈下。
歐洲左翼政黨得票空前低落
今年夏季的歐洲議會選舉已經清楚表明這一形勢,歐洲各左翼政黨得票空前低落,不少極右小黨反而頗有斬獲。這次德國選舉,延續了歐洲議會選舉體現的民情。
在德國選舉揭曉同日,法國《世界報》發表評論,指出法國社會黨至今還深陷于“一個漫長的致死序列(une longue sequence mortifere)”而難以自拔。這指的是該黨的一系列霉運:輸掉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后眾叛親離,又在今夏歐洲議會選舉時遭到15年來最慘重的失敗,接連輸掉總統大選和社會黨第一書記交椅的羅亞爾,堅持與新任第一書記奧布里內斗不已,以至薩爾科齊總統新近挖苦地感謝羅亞爾對他的“幫助”。
在英國,執政12年的工黨政府氣息奄奄,人心渙散,明年大選下臺幾成定論。尤其是毫無政治魅力、民調跌入谷底的布朗首相走投無路,被通用電器公司退休總裁Jack Welch形容為一具“行尸(a dead man walking)”,十分傳神。
二次大戰以后,意大利的左翼稱雄西歐。如果不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調入大筆金錢補助其他政黨,意大利共產黨差點通過民主選舉執政。時至今日,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盡管深陷多樁風流丑聞,其右翼政府卻固若金湯,甚至扳到了對貝盧斯科尼出言不遜、但與梵蒂岡關系密切的一份天主教報紙的主編。四分五裂的左翼對此無可奈何。
就是歐洲唯一強勢的西班牙社會黨政府,也在日益加深的經濟衰退中喪失相當的民意支持。
左翼的嚴重分裂
多年來,歐洲社會黨人一直在批評警告:無節制的市場經濟會帶來惡果。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證明不少這些批評頗有道理,但是歐洲選民卻對社會黨的遠見毫不領情,反而增加了對右翼保守政黨的支持,實在令人頗為不解。
以筆者的看法,這一表面上的矛盾或悖論有多重歷史因素。首先是歐洲左翼的嚴重分裂。幾年前筆者就指出法國的左翼力量的“多樣化”(la gauche plurielle),光是各種牌號的托洛茨基政黨就有好幾個,分散了左翼選票。這是社會黨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這次德國大選也十分類似:如果合計社會民主黨、左翼黨和綠黨的選票,則左翼力量幾達半數。可是社民黨一直把包含前東德共產黨殘余的左翼黨視為異端,拒絕與之合作。
再是過去十多年來,歐洲社會黨盛行“第三條道路(Third Way)”,向中間靠攏,布萊爾標榜的“新工黨”為其典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是“第三條道路”的干將。這樣固然一時獲得了中間派選票,卻開罪了鐵桿左派,加速了上述的左翼分裂。施羅德政府減少福利的制度改革,就把大批原來的社民黨基本群眾推向了左翼黨。一旦中間派因各種原因(例如當今的經濟危機)而琵琶別抱,社會黨就像這次德國大選中一樣,“左右不是人”。
右翼向中間靠攏
還有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盡管連《華爾街日報》都承認統一的歐元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這次金融危機對歐洲的危害,隨之而來的嚴重經濟衰退還是加劇了歐盟內部的矛盾和離心力,突出了本國利益至上的民粹主義趨向,以及反對外來移民的浪潮。這都是對社會黨不利而有助于右翼的動態。
《紐約時報》解釋歐洲左翼的困境,是因為右翼向中間靠攏,在醫療福利、環境保護等題目上采納了原屬左翼的一些立場。如果屬實,可以說是右翼如法炮制左翼“第三條道路”的成功,并且更上層樓,在爭取中間派的同時,保持了右翼陣營的一體性。
最大的歷史性因素,是亞洲經濟崛起的全球化浪潮,導致歐洲福利主義社會模式可持續性的重大疑問。在貧富分化加劇和中產階級不斷失落的形勢下,歐洲社會黨的現有意識形態失去了其傳統號召力和可信度。換言之,這說到底也是一個信任和信仰危機。不解決這個問題,歐洲社會黨難以逆轉它們的下滑趨勢。
作者在北美從事科研工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