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須慎防為麻生“助選”
郭海強
一如選前各方分析所料,麻生太郎于22日毫無懸念地以壓倒性優勢當選自民黨新總裁,由于自民黨目前仍然控制著眾議院,麻生接下來就會“順理成章”地接替福田成為日本新首相。此時此刻,麻生在公開場合自然為達成生平夙愿而表現出眉開眼笑、喜氣洋洋,但在私底下卻心知肚明,這次之所以終于“得償所望”,完全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結果。自民黨內的各個派閥大老深知當前這個首相位子是個燙手山芋,避之惟恐不及,自然樂得成全對首相寶座“望眼欲穿”的麻生讓其“過一把癮”;同時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亦唯有抱著僥幸心理借助“麻生人氣”來與民主黨對賭提前舉行的大選,即使麻生為此而“玉碎”,屆時喘過一口氣的各路派閥也可以再出來收拾殘局。于是,日本政壇就此上演了一幕始而“眾星捧月”、終以“單人相撲”的“民主選舉”戲碼?! ?BR> 實際上,日本國內的各黨派以及媒體輿論早已將目光投向即將到來的眾院選舉,尤其是急于顛覆自民黨取而代之的民主黨更是摩拳擦掌,積極拉攏其它的在野黨,頻頻展開各種選戰攻勢。民主黨黨魁小澤一郎本身原為自民黨的“元老級”鷹派政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成為自民黨內呼風喚雨的派閥大老,如小泉、安倍、麻生等人都只能算是他的晚輩。1993年,小澤自認在黨內受到不公待遇,帶領43名自民黨議員“離家出走”造成了自民黨的分裂,由此一手斷送了自民黨一黨專政38年的“55年體制”,其后又通過不斷組成和脫離各個政黨攪得當時的日本政壇天翻地覆,小澤因而被日本媒體稱為“政黨粉碎器”。有著這樣背景和資歷的小澤自然深知自民黨的派閥運作及政治“軟肋”,當他于06年4月出任民主黨黨魁后,被小泉、安倍稱為“非常可怕”的人。而小澤也果然于去年領導民主黨成功贏得參議院改選,使得在野黨一躍成為參院多數黨,形成了參眾兩院對立的“扭曲國會”局面,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安倍、福田兩任自民黨首相的相繼下臺?,F在歷史再度將“粉碎自民黨”的機會交給了小澤,使得自、民兩黨即將到來的政治對決頗有看頭,令人期待?! ?BR> 在這里,筆者更為關注的是,中國方面能否慎重地、清醒地對待日本政壇的新形勢和新變化,從而避免淪為日本政客的“助選工具”。在政治方面,日本政府近年來極力追求實現“普通國家”的終極目標,但“入常”和“廢除和平憲法”這兩大政治舉措即意味著徹底推翻美國所一手包辦的戰后日本國家體制以及建立在《波茨坦公告》基礎上的東亞“雅爾塔體制”,這是中美俄三大國都不能容忍的。換言之,除非中美俄三大國同時衰落、消亡,否則以日本一國之力根本不可能單獨抗衡三大國,因此日本從根本上無法擺脫“政治侏儒”的歷史宿命,所謂的“普通國家”目標亦只能淪為一個永遠的“白日夢”。在經濟方面,日本自身國土狹小、資源貧乏,嚴重依賴海外的資源和市場,因此現代日本其實是依附在美國霸權的卵翼下才得以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一旦國際上政治局勢動蕩和經濟環境惡化,勢必嚴重沖擊日本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目前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高漲,加上美國次貸危機的惡性蔓延,使得日本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長期陷于“平成蕭條”的衰退和低迷。在社會方面,由于當代日本人口迅速老齡化,加上生育率不斷下降導致人口總量萎縮,替代人口的長期不足對勞動市場、消費市場、經濟規模都帶來了重大負面影響,造成社會活力明顯減退,此一狀況必然嚴重阻礙日本的國家發展及國力增長。要而言之,從上述政治、經濟及社會動向看來,日本由于在戰后半個多世紀里推行了錯誤的右翼國家發展戰略,因而導致今天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國家發展困境。
鑒于當前的嚴重困境,自民黨及麻生政府必然要苦思解困之道。由于自民黨仍然是執政黨,掌握著各種國家資源,除了面對國內選民大演“選舉秀”并大開政治“空頭支票”外,還可以通過“外交游戲”來拉抬民意支持率。對于日本而言,能夠吸引選民眼球的“外交秀”不是日美同盟就是中日關系。麻生作為日本政壇親美派的典型代表,曾經揚言日美同盟應優先于聯合國,強調“要強化全世界中的日美同盟關系”,似乎應該將美國作為“外交秀”的首選。但自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的國際形象每下愈況,飽受國際輿論及各國民眾的抨擊;同時駐日美軍近年頻頻爆出強奸丑聞,美軍核動力航母進駐日本招致上萬各界民眾的大規??棺h,加上美國目前深陷次貸金融風暴,若麻生按照日本首相的外交慣例在上臺后首訪美國,無疑是“自動獻身”讓美國狠宰一刀,反而為在野黨提供了政治攻擊的話柄。最要命的是,今年適逢美國大選,麻生拜訪一個即將下臺的小布什顯得毫無意義,而新任總統卻要在明年1月才就職,這個尷尬的政治空窗期使得火燒眉毛的自民黨政權哭笑不得、左右為難?! ?BR>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的對華政策不外是“示好”與“交惡”兩途,但究其實質卻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單方面維護日本的國家利益。香港《大公報》9月23日在“縱橫談”欄目載文指出,麻生上臺后在國內政策難有作為的情況下,有可能打“外交牌”來轉移民眾注意力及提升民意支持率,對剛剛轉暖的中日關系能否經受新考驗表示“倍感憂慮”,意指麻生作為日本右翼鷹派政客可能采取破壞中日關系的“交惡”手段來對中國輸出“內困”。但筆者的看法恰恰相反,中國需要警惕的是麻生可能借助對華“示好”的手段,利用中國作為其打贏選戰的“助選工具”。俗話說“形勢比人強”,日本經濟出于持續發展的需要,不得不逐步加大了對中國的資源和市場的依賴,即使在中日交惡的小泉時期仍然維持著“政冷經熱”的狀況。2006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2007年5月,日本對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的出口總額超過了美國;今年7月份,據日本財務省公布的貿易統計報告顯示,日本對中國內地的出口額為1.286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6.8%,連續38個月增長,而日本同期對美國出口額為1.2763萬億日元,同比下降11.5%,連續11個月下降,顯示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場。面對此一經濟形勢,麻生在9月12日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討論會”上宣講其競選政綱時表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日本有益,并非威脅。中日友好不過是一種手段,共存共榮才是目的”??梢?,如果麻生上臺后一反常態,用心良苦地顛覆其“親美反華”的傳統政治風格,而在舉行眾院大選前率領龐大的日本經濟代表團首訪中國,利用“中日友好”為日本爭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無疑將會獲得日本國民的認同和支持,在野黨也無從置喙,進而一舉奠定選戰勝局。
筆者認為,中國對日外交政策的一個根本弊端,即在于不管有否實質意義而一味偏執地堅持“維護中日友好大局”,以為只要“友好”就是對中國有利。但無數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這種唯心的、機械的外交方針往往被日方利用而適得其反,屢屢造成中國國家利益及民族利益的重大損失。面對日本當前的國家現狀及政治形勢,中國方面應該采取靜觀其變的姿態,在日本舉行眾院大選前(不論其何時舉行)不宜安排日本首相訪華,以免成為日本政客的“助選工具”。此外,自民黨與民主黨在本質上都是日本右翼政黨,其政治路線及施政綱領差別不大,中國方面對于“后麻生時代”的中日關系亦不必寄予過高期望?!?/p>
08、09、2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