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金融投機與“后石油時代”
河清
前些天央視二套播出了一個專門揭示高油價內幕的節目,非常難得。尤其節目還電話連線《石油戰爭》的作者、德國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后者稱,當今的高油價70%是金融投機炒作的結果。
恩道爾的《石油戰爭》揭示了一個常常被歷史表象所掩蔽的事實:整個一部20世紀的歷史,是一部石油戰爭史。先是大英帝國控制全球石油,繼而是英美兩家爭奪,最后是美國在戰后試圖一家獨控世界石油命脈。因為石油不僅是現代文明的基礎,更是一種戰略資源。基辛格的名言:“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誰控制了貨幣,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恩道爾直接指控美國在伊拉克的所謂反恐戰爭,其實只是一場石油戰爭。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備比沙特還要多。恩道爾透露,“早在911恐怖襲擊之前,布什總統就已經把伊拉克政權的更替作為最高目標。”尤其“戰爭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經與俄羅斯、法國和中國簽訂了長期的石油開采合同。”美國急不可耐地發動伊拉克戰爭,實際上是要把俄羅斯、法國和中國石油公司排擠在外。果然最近的消息是,參與開發伊拉克油田的,全是美國公司。
恩道爾引用了石油專家科林·坎貝爾的預告:“世界石油的短缺,將在2010年左右出現”。(1)這是給沉迷在石油文明里的世人拉響了一個警報: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底,或2015年的某個時間,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就可能消耗殆盡!
去年9月我在巴黎也買到一本類似揭露石油歷史內幕的書——《石油的隱面》(La Face Cachée du Pétrole),作者是法國著名記者埃利克·羅朗(Eric Laurent)。這本書角度稍異,不僅有恩道爾《石油戰爭》所透露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內幕,還有羅朗作為一個資深記者幾十年來對許多歷史當事人的紀實采訪。羅朗采訪過紐倫堡戰犯、德國軍備工業部長阿伯特·斯皮爾(A. Speer),英國戰爭部長、首相安托尼·伊登(A. Eden),伊朗國王巴列維,美國石油金融大亨戴維·洛克菲勒等重要人物。這些采訪使歷史的敘述更加生動豐富。讀完《石油的隱面》,很想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但450頁的篇幅加上雜事相擾,終未能如愿。現在《石油戰爭》一書譯成了中文出版,讓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讓我減少了許多負罪感。
有許多歷史事件,《石油的隱面》與《石油戰爭》都給出了一致的解釋。比如,英法打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靠了美國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1928年蘇格蘭阿奇納卡里城堡協議,形成了英美七大石油公司——“七姐妹”聯合壟斷世界石油;1973年的石油危機是人為假象(石油價格暴漲并非因為石油禁運,而是西方石油公司所為);美國在911之前就決定軍事推翻薩達姆等等。
《石油戰爭》更靠近金融的線索,揭露倫敦金融城的暗中操作,可與《貨幣戰爭》互相印證。而《石油的隱面》更多歷史的細節。1922年的熱那亞會議導致蘇德合作,《石油的隱面》揭示的情節更令人目瞪口呆。這個蘇德秘密協議,被倫敦《早晨郵報》稱為“強盜與破落戶的聯姻”:德國同意向蘇聯提供軍事技術,裝備蘇聯紅軍180個步兵團,20個炮兵師。而蘇聯則提供場地和勞動力,在彼得堡郊外建造專門為德軍生產的工廠。在莫斯科郊外,建造一個可以年產600多架容克飛機的工廠。另外,德國利用蘇聯的造船廠建造250噸位的潛艇,最高產量時每8天為德國建造一艘潛艇。這些潛艇后來被德國海軍大量用來擊沉盟軍的船只。尤其,1924-1934十年間,德國還為蘇聯培訓紅軍高級指揮官和情報人員。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帥也受了德國培訓!這一繞開英法監控的蘇德合作,雙方各取所需,一直延續到1941年,長達19年。
《石油戰爭》披露英國金融石油財團扶植希特勒的“希特勒計劃”: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1931年會見納粹黨首之一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紐倫堡戰犯被判絞死),給納粹金融支持。英國控制的殼牌石油公司總裁德特丁(Deterding)也狂熱親納粹,為希特勒提供巨額資金支持,寄望希特勒抵抗共產主義。《石油的隱面》則揭露了美國大企業對希特勒的支持:希特勒上臺以后,當時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就給納粹提供制造合成汽油的四乙基鉛(tetra-ethyle)專利,并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起,向納粹主控的德國大企業——法本化學工業集團(IG Faben)提供技術,使匱乏石油的德國能夠制造合成汽油,開動納粹的戰爭機器(合成汽油占一半供應量)。1941年,埃克森石油公司遭到“叛國罪”指控,最后以罰款5萬美元了事。
斯皮爾稱:希特勒攻打蘇聯就是為了奪取蘇聯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進而控制伊朗石油。正因為德國缺乏石油,德國才采用速戰速決的“閃電戰”。斯皮爾堅稱:如果隆美爾的機械化部隊不缺油,戰爭的結局將不一樣。德國是因為沒有石油而輸掉了二戰。斯皮爾出獄后看到滿世界的汽車深感震驚和憂慮:如此浪費汽油,這個世界沒有希望!
《石油的隱面》還揭露1986年美國通過壓低沙特的石油價格,從31.7美元/桶壓到10美元甚至6美元/桶,來搞垮蘇聯。蘇聯陷于阿富汗戰爭所需大量外匯,主要來源就是石油出口。羅朗認為美國搞垮蘇聯有三個原因:資助波蘭團結工會搞民主攻勢,資助阿富汗的伊斯蘭激進基地組織進行軍事打擊,動用石油武器進行金融絞殺。
《石油的隱面》透露,2001年1月29日,美國副總統切尼就設立了一個“國家能源政策發展”(NEPD)的“秘密社團”,活動高度保密。后來還是泄露了一些資料和三張地圖。其中一張地圖詳細標注伊拉克新發現的油田,附有一份已經與伊拉克簽訂石油開發合同的俄、法、中石油公司的名單。這些文件制定于2001年3月。這表明,在911發生的6個月之前,美國就在打伊拉克石油的主意。
《石油的隱面》專門有一章論述“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衰落”,沙特的石油儲備被大大高估,產量已過峰值。尤其沙特最大的油田哈瓦爾(Ghawar)油田,曾被稱為地球上最富沃的油田,產量占沙特60%,近年已顯示枯竭跡象,不得不靠注海水(每天注700萬桶海水)來壓出石油。有專家估算,2004年夏哈瓦爾油田采取的石油含水量占55%!
切尼、布什們早已清楚沙特石油的衰落,想用伊拉克來取代沙特,尤其想獨占伊拉克石油。羅朗也看到:美國占領伊拉克就是為了“將俄羅斯、法國和中國等與伊拉克簽訂了石油開采合同的外國石油公司排除在外”。(第251頁)
關于石油的金融投機,羅朗專門有一章“石油與投機者”,揭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內幕,活現了一位石油投機奸商的嘴臉。我翻譯了該章的大部分,附在本文后。
羅朗告訴人們:
1. 石油期貨投機可以用3.8%的定金就可以購買全額貨款的石油,可謂半兩撥千斤,石油投機商可以用很少一點錢便可以操控巨額石油交易。
2. 571桶“紙石油”才對應一桶真石油,每年的石油交易量與當年石油產量完全不成比例,存在巨額的“虛擬交易”,油價自然高漲。
3. 一艘油輪從波斯灣啟航最終抵達目的港的90天時間里,可以被倒賣不止50次!可見石油投機的猖獗。
目前的石油價格高漲,并非美國官方努力讓人們相信的那樣,是供不應求的供求關系所致,而是主要由石油金融投機所推動。
但著眼于未來,“后石油時代”確實為期不遠。《石油的隱面》與《石油戰爭》一樣,都預告了石油枯竭的時代將很快到來。當今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千萬桶,每年消耗300億桶,相當于每年消耗一個大油田!而世界發現石油儲藏量的峰值(Pic)是1965年。2000年僅發現13個小油田,2001年發現2個,2003年竟然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之后,整個地球被尋了個底朝天,也沒有什么有價值的發現。即便又發現一個300億桶蘊藏量的大油田,也僅僅能供這個世界一年的消費!
同時,勘探石油的成本也日益猛漲。現在要用4桶石油才能發現1桶石油。這一現實已經給一些大石油公司帶來困境,比如2004年殼牌石油公司承認虛報業績“墜入地獄”。之后,石油公司忙著合并。“這些公司的領導人發現,石油變得越來越稀缺了。所以他們更愿意減少勘探方面的投資,轉去進行油價投機。”(第403頁)。石油公司都轉行搞石油價格投機,無怪乎這石油價格便坐了直升飛機!
石油行業連同汽車行業,已經是一個夕陽產業!
美國的領導精英早就意識到“后石油時代”已經來臨,不惜露出強盜本色,搶占伊拉克。同時不顧世界人民死活,鼓勵用玉米制造燃料。只有中國人對“后石油時代”毫無察覺,繼續興高采烈地制造汽車,購買汽車。
我曾在1990年底完稿的《現代與后現代》一書“題外話”中警告:“中國發展私人小汽車是不可饒恕的戰略錯誤”,也警告石油時代非常短暫。但中國“精英”只會模仿美國模式,以為小汽車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其實,私人小汽車是現代文明最浪費、最帶來環境危害的消費品。當今中國城市的空氣污染,世界范圍的溫室效應、地球升溫和氣候異常,都跟大量使用私人小汽車有關。小汽車使用若干年之后,又變成固體垃圾。
1990年至今,中國的私人小汽車已相當普及。同時,中國的石油消費量也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不僅中國的城市空氣污染日益嚴重,中國還要消費大量用血汗和資源換來的外匯,而且石油價格和石油進口都受制于人,給中國的經濟安全帶來空前隱患。
“后石油時代”真已悄然來臨。中國該怎么辦?我以為,政府首先應當從現在開始,強行限制私人小汽車的產銷,由此大幅度降低石油消耗,降低中國的石油進口風險(美國不僅在伊拉克,在蘇丹達爾富爾,還在中國準備建輸油管道的緬甸挑起事端,全方位卡中國石油進口的脖子)。同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2),尋求替代能源,尤其樹立全民節約能源的意識,全面準備“后石油時代”的到來。
注釋:
(1)威廉·恩道爾:《石油戰爭》,趙剛等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第274頁。(2)美國原先也有極其發達的鐵路網,后來因為大石油公司要追求石油和汽車工業的暴利而拆除,被高速公路網取代。
附譯:
石油與投機者
2001年1月3日,就在比爾·克林頓離開白宮八年任期的前夜,臨近午夜,克林頓給予了馬克·里奇(Marc Rich)總統赦免。他等到這最后幾個小時來簽署這項赦免。這是一個將長久有損總統名節的決定。這也是里奇的一個新勝利。里奇是個逃犯,一直凌駕法律之上,常常比許多國家政府更強大。克林頓作出這個決定,公然嘲弄了美國法律,嘲弄了那些調查者為收集證據而做出的細心工作。里奇的一個親信認為:“這個案子與他所有訴訟案一樣,他總是最好和最有效的律師”。
在獲得這項赦免之前,里奇始終與本拉登一起,列于美國司法部十大通緝要犯名單。他被50多個訴訟案子所追究,尤其有一項4800萬美元的逃稅指控,還有在1979年德黑蘭美國大使館人質被綁架期間與伊朗非法貿易和詐騙等指控。這些控罪加起來將會判他超過三百年徒刑。
1983年,當司法追捕圈逐漸收攏之時,里奇離開了紐約價值1000萬美元的公寓,逃往瑞士。他在瑞士祖格鎮定居下來,住在一所嚴密保護的豪華寓所內,并放棄了美國國籍,轉持以色列和西班牙護照。這條漏網之魚已經是全球石油投機者中最強之人,也是其中最無恥之徒。準確地說,是他在1969年創建了允許各種石油投機的現貨市場,違背石油禁運,與最邪惡的政府做交易,操縱原油價格上漲或下降。
億萬富翁,深居簡出,他成了一個驚異的、在石油界不能繞過的神話。
根據一個接近過他的人說:“他是用簽訂其他合約同樣的堅定和細心,來謀劃操縱這次總統赦免的”。他關系依然密切的前妻德尼絲,給了民主黨超過100萬美元的獻金,還付了40萬美元用來在總統故鄉阿肯薩斯州首府小石城建造比爾·克林頓圖書館。希拉里也在競選紐約州參議員位置的活動中受到里奇的慷慨支助。
在紛至沓來到白宮為這項赦免做說客的人當中,有以色列前總理埃胡德·巴拉克,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還有沙龍的后任奧爾默特,摩薩德前頭頭沙維特(S. Shavit),歌劇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多明戈專門寫了一封請求赦免里奇的信,稱其為“我那位已遭到足夠懲罰的朋友”。實際上,這些人物采取了跟瑞士政客們同樣的行為。瑞士綠黨負責人之一約瑟夫·拉諾斯(J. Lanos)指責這些政客討好里奇:“他們不問他的錢從哪來,而是他有多少錢”。
“斗牛士”
里奇1934年出生在比利時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1940年逃避納粹來到美國。他是在紐約長大,19歲成為交易員。他受雇的Philipp Brothers公司,是當時世界最重要的原料貿易公司。1973年,因為一筆他應得獎金數額的糾紛,許多證人說只是“一個分手的借口”,他創建了自己的公司——馬克·里奇公司,還帶走了最優秀的12位交易員和之前公司一直嚴格保密的所有機密。
危機和禁運成了他成功和發跡的杠桿。他的那些合作者,被他的殺手本性所折服,給了他一個“斗牛士”的綽號。
一位石油界負責人對我說:“當你環顧今天的石油貿易界,你可以將其命名為‘馬克·里奇大學’。我們模仿他的風格,他的方法。我們不惜代價以獲得同樣的效率”。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輸出國組織發布的石油禁運給他提供了第一次真正的機會。鹿特丹石油現貨市場允許對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價進行投機。在1970年代中期,當美國政府對能源價格進行諸多控制時,他竭力繞過了這些控制。
卡特政府規定,在1972年簽訂的生產協定之前購買的石油,稱為“舊石油”,銷售價為6美元一桶,之后開采的“新石油”,售價是40美元一桶。調查顯示,里奇利用一些巴拿馬的影子公司,把那些6美元一桶的石油重新命名為“新石油”。僅從這次重新命名中獲得的利潤,估計超過了1億美元,放到了避稅天堂。為了能繼續在美國領土做生意,他接受支付一項高達2億美元的罰款。他的每一筆交易都顯示了,石油在成為一種攸關世界良好運行和造福各民族的原料之前,首先是一種驚人的投機賭注。
通過創建和發展石油現貨市場,馬克·里奇開創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拉力賽,完全逃脫于政府的監控。1969年,這個市場還是很邊緣性的,如今已處于石油活動的中心。
純粹是投機
每一份在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或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NYMEX)石油期貨市場簽訂的合同,都代表了1000桶石油。2003年,交易總量達1千億桶石油。這個與每年石油生產量不成比例的數字,只能用投機來解釋。每年交易的570桶“紙石油”,只對應1“真”桶石油。
這些交易只有兩個目的:控制和操縱油價。掛出來給公眾看的價格是投機的價格,而不是每天通過長期合同銷售的石油價格。
在倫敦國際石油交易市場上,投機者們僅用購買總額3,8%的定金就可以做交易。比如,1000桶40美元一桶的石油,價值4萬美元。要買下這單石油,買家只需付1250美元,即總額3,8%的定金就行了。在這個市場上完成的交易量,比全世界各種石油的總產量高五倍多。因此,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只需可笑的很少一點定金就可以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北海布侖特(Brent)石油,只占世界原油產量的0,4%,但布侖特原油的現貨價格,卻決定了60%世界原油的價格。
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的現任總裁羅伯特·雷德(Robert Reid),是前殼牌石油公司的負責人,周圍都是世界最大銀行的代表。
當沙特阿拉伯決定每天增加2百萬桶的石油以平抑油價上漲,那些石油投機者們馬上在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買入7萬7千個長期購買合同。每個合同代表了1000桶石油,于是他們擁有了7億7千萬桶石油,由此繼續推高油價,抵消了沙特阿拉伯的增產決定。
那些大石油公司是最先使用這些投機杠桿的。為了增加自己利潤,它們減少了煉油能力,這個瓶頸引發了行情上漲。這些石油公司聲稱,最近二十年美國本土煉油廠數目的減少,是因為生態主義者施加壓力。該說法大部分是假的。這個選擇更多是因為這些公司的領導人發現,石油變得越來越稀缺了。所以他們更愿意減少勘探方面的投資,轉去進行油價投機。另一個舉動也反映了它們日益增加的困難:1990年代末開始的一系列合并和收購。
1998年12月,英國石油公司(BP)和Amoco石油公司合并。1999年4月,BP-Amoco公司收購了Arco石油公司。1999年12月,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石油公司合并。2000年10月,輪到雪佛龍(Chevron)和德士古(Texaco)石油公司合并。2001年11月,Philips和Conoco石油公司合并。2002年9月,殼牌石油公司(Shell)收購了Penzoil-Quaker State公司。2003年2月,Frontier Oil和Holly石油公司合并。2004年3月,Marathon公司購買Ashland公司40%的資本。2004年4月,Westport公司收購了Ker-Mac Gee公司。2004年7月,金融分析家們建議殼牌石油公司和英國石油公司合并。2005年4月,雪佛龍-德士古(Chevron-Texaco)收購了加利福尼亞石油公司(Unocal),中國人也曾有意購買該公司。
這些大動作給這些公司的股票行情增加了興奮劑,增加了這些新龐然大物持有的財富儲備。但,這也是一個衰落工業的最后回光返照。石油工業也變得與汽車工業或航空公司一樣脆弱。
一船石油倒賣不止50次
里奇每經一次危機都愈加發達。1979年11月4日凌晨,吉米·卡特總統被叫醒:一些武裝人員進入了美國駐德黑蘭的大使館,將63位使館工作人員扣為人質。這是伊朗伊斯蘭政權精心選擇的一個時刻,對于卡特來說非常不合時宜,因為他剛開始政治和競選的受難歷程,最后里根獲勝。美國總統一獲悉該消息以后,立刻決定對進口到美國的伊朗石油實行禁運,并凍結所有伊朗的資產。伊朗也立即回應,拒絕美國公司出口伊朗石油的權利。
這些措施擴大了石油市場的混亂。一些石油生產國的國有公司進行了國有化,控制本國自然資源,改變了局勢:這些國家不僅將石油賣給那些大公司,還賣給許許多多的獨立掮客,交易員和煉油商。這些人把石油世界改變成一個持續投機的世界。
一艘油輪離開了霍爾木茲海峽,花90天抵達其終點港口。這艘油輪所裝載的石油,可以在整個航行期間倒賣不止50次!某些像里奇那樣的操作者,在消費國政府和人民最暗淡焦慮的時期,實現了驚人的收益
里奇也很巧妙地利用了石油生產國對那些大石油公司的怨恨。因為這些公司幾十年來對它們發號施令,是它們被迫的對話者。
在美國人質被伊斯蘭革命衛隊關押在美國使館期間,里奇在1980年7月和9月之間,買入了5百萬桶伊朗石油,估價1億8千6百萬美元。這次行動分5個合同,是里奇控制的一家瑞士公司簽的約。
操作者始終通過一批混沌不明的公司進行運作。即使他逃到瑞士以后,他繼續在美國創建并投資一些公司,如創建于1997年在紐約州注冊的Navarco公司。
凌駕于法律之上
里奇的活動經常集中于跟那些全球最卑劣的政府做交易。有一家基于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反種族隔離組織“船舶研究所”發現,1979年和1993年之間,有149批石油被提供給南非白人政府。而這些供貨是由一些屬于里奇的公司所為,隨種族隔離的結束也告終止。
有時,里奇是將他在蘇聯獲得的石油提供給南非,而蘇聯的官方形象是反種族隔離斗爭的先鋒。租來的油輪船長們,對最終目的地作假。一旦船到了公海,馬上掉轉船頭,駛向南非港口。在將近15年期間,里奇保障了南非超過15%的石油供應量。
尼日利亞記者恩宛烏(Nwangwu)對里奇影響控制尼日利亞有精辟的描述。尼日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近1億3千萬人口,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石油生產國。但這也是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那里什么都缺,食品,學校,醫院……還缺油。我每次去這個國家,我都震驚于汽油或柴油的長期匱乏,加油站前車龍綿延。
恩宛烏引用了詹姆斯·魯佩特(J. Rupert)發表于1998年6月9日《華盛頓郵報》的文章。這篇文章專門寫后來神秘死亡的尼日利亞獨裁者阿巴查統治下的腐敗。該文披露:“尼日利亞生產的石油,大部分給了雪佛龍、美孚、殼牌這些公司,它們在尼日利亞開采油田。但最大一部分石油是給尼日利亞國家石油公司。在阿巴查統治下,國家石油公司把這部分石油賣給一些獨立的油商。根據倫敦《能源指南》發表的一篇專文,阿巴查時代的主要石油貿易伙伴是Arcadia公司,Addax公司,還有就是馬克·里奇控制的瑞士Glencore公司。”
根據恩宛烏,美國記者的文章略去了一個重要細節:阿巴查,這位該國最腐敗最血腥的獨裁者之一,通過政變上臺以后,發起了一項對前任總統資產管理的調查。調查報告顯示,1990年和1994年間,有122億石油美元收入蒸發了。某些線索一直導向了里奇。他給一些尼日利亞合伙人支付傭金,放到了瑞士、新加坡或百慕大的銀行賬戶。
任何人都有一個價
里奇被尼日利亞記者形容為“九條命的貓”, 是25年來這個國家石油活動中一個不可繞過的人物。他成功地擺脫了這些爛污事,很快變成阿巴查的親密合伙人,就像跟阿巴查的前任們一樣。事實上,這位瑞士油商擁有尼日利亞軍方負責人的重要支持,很早他就對他們施以恩惠。《尼日利亞周日論壇報》揭露了這一同謀,以及瑞士賬戶的存款。“通過賄存外匯來實施腐敗和重大說服影響”,是里奇在尼日利亞和外地建立金融戰爭機器的基礎。這種持續影響的又一征象:同樣有軍人政變過去的民選總統奧巴桑喬,在任職三個月后宣布簽署了16項新石油合同,以取代他前任簽署的41個合同。馬克·里奇,這位阿巴查獨裁的大受益人,又得到了新政權同樣的惠顧。
里奇讓人懼怕。他的合作者很少接受采訪,要說也說得很少,并要求匿名。根據其中一位:“他自認為是凌駕法律之上的世界公民。對于他,各國政府是一種過時的現實。他跟人打交道跟做生意一樣:任何物,任何人都有個價,都可以購買……或賣掉。”
他是一個繪畫愛好者,擁有一批精彩的藏畫。他寓所的墻上,掛有梵高,雷諾瓦,畢加索,米羅的畫。他不能容忍錯失一次機會。有一份1992年6月的聯合國內部秘密報告,匿名傳給了國會國際關系委員會成員,披露里奇是“石油換糧食”計劃的始作俑者之一。第一次海灣戰爭一結束,他就擬定了一個“涉及智利、伊拉克和南非的武器換石油”的三邊協議,建立了一個伊拉克石油通過敘利亞的非法出口通道。
……
摘譯自Eric Laurent所著《石油的隱面》(La Face Cachée du Pétrole,Plon,Paris,2007)第16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