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三重危機并發 世界面臨空前"經濟地震"
2008年07月15日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消息:西班牙一家媒體日前載文指出:現代經濟史上正在首次出現互相影響、相互關聯的三重危機:金融危機、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隨著這種同時出現的三重危機的加劇,世界將面臨一場空前的"經濟地震"。對此,《起義報》12日刊發一篇題為《三重危機》的文章作了評析。
|
7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IndyMac銀行外,一名婦女在排隊時支起一把折疊椅。當天是IndyMac銀行被查封后第一天恢復營業,許多人排隊支取存款。由于不堪信貸緊縮、抵押品贖回權喪失率激增等多重打擊,IndyMac銀行11日被美國聯邦監管機構查封。IndyMac銀行是美國最大的存貸款銀行之一,總資產約320億美元。 新華社/路透
現代經濟史中從未發生過這樣的情況,金融、能源和糧食這三大波及范圍廣泛的危機第一次同時發生,且相互影響并相互關聯。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對其他兩種危機產生聯動效應。于是,隨著危機的加劇,實體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為了盡可能削弱當前形勢的嚴重性,各國政府作出了許多努力,但實際上我們已經面臨著一場空前的經濟地震,其造成的社會后果剛剛開始被人們所察覺,而且將在未來幾個月內迅速引爆。雖然糟糕的局面到底程度如何無法確定,數字學也并非精準的科學,但是2009年很有可能會像不祥的1929年一樣。
正如過去所擔心的那樣,金融危機繼續加劇。在倒霉的美國幾大權威性銀行(如貝爾斯登公司、美林公司和花旗銀行集團等)當中,最近又加入了雷曼兄弟公司。該公司于6月9日宣布損失已達到17億歐元。這是其自1994年以來遭遇的首次虧損,并且在本已創傷深重的美國金融體系中引發了又一場地震。
每天都有新的銀行倒閉的消息被公布。到目前為止,受影響最嚴重的機構已經承認它們的損失接近2500億歐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為了走出這場災難,金融系統大約需要6100億歐元(相當于法國國家預算的兩倍)。
這場危機最早爆發在美國,時間是2007年8月。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的日漸疲軟迅速波及全世界。這場危機借助金融機構的轉化和蔓延能力,使得它越來越像一種無法得到控制的突發性流行病。
銀行已經借不出錢。雖然有各大中央銀行注入的大量周轉資金,但是市場上出現的嚴重的資金"干旱"現象卻是前所未見的。而一些人現在更加擔心的是出現制度危機,或者說擔心全球經濟制度全面崩塌。
隨后危機從金融領域跨越到整個經濟活動中。一時間全球的發達國家的經濟都患了重感冒。歐洲經濟全面減速,而美國則滑落到倒退邊緣。
最先明顯感知這種變化的當數不動產部門。2008年第一季度,西班牙的住宅銷售額下降了29%,將近200萬的公寓和別墅找不到買主。地價進一步下滑。抵押利息的提高和對經濟倒退的恐懼讓地產部門陷入了螺旋式下降中,給整個建筑行業造成了可怕的影響。所有與之相關的企業現在都處于颶風眼當中,失業率隨之上升。
從金融危機又過渡到社會危機。專制政策再度出現。西班牙政府宣布了其支持百萬外國勞工離開西班牙的想法。
在這樣的恐慌中,產生了第三次石油沖擊,原油價格飆升至每桶140美元。價格的不合理上漲(1998年時每桶原油價格僅為10美元)不僅是因為不理智需求的增加,而且也是因為投機行為。投資者逃離了房地產泡沫,轉移了大量資金,因為他們現在打賭認為原油每桶價格可升至200美元。于是,他們的行為造成了石油金融化。
以下便是我們看到的結果:燃油價格瘋狂上漲;漁民、卡車司機、農民、出租車司機和上班族的憤怒之情一觸即發。許多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游行,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群要求政府提供援助和補貼,并削減稅收。
似乎這樣的局面給人們造成的陰影還不夠,糧食危機又突然加重,提醒我們饑餓仍在威脅著世界上將近1 0億人的生活。目前的糧食短缺已經在全世界大約4 0個國家中引發了民眾抗議。聯合國糧農組織6月5日在羅馬召開峰會,討論糧食安全,但會議并未就重振全球糧食生產達成一致意見。從金融災難中脫身的投機者也要為糧食問題負責,因為他們再一次打賭糧食價格將在下一個收獲季時上漲。于是,金融化波及到了農業。
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留下的可悲結果:三大危機糾纏不清。
外國公司10年間從智利掠走1670億美元
2008年07月13日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7月13日訊 據西班牙《起義報》今天報道,從1994年到2003年外國公司從智利掠走1670億美元。
智利銅礦工人工會組織和智利礦業組織紀念銅礦國有化37周年。最近幾十年銅礦被非國有化。它們發表宣言號召所有的工會組織和社會組織發起和支持這一活動和這項宣言。“爭取我們的基本財富國有化的斗爭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1920年8月11日安托法加斯塔的《社會主義者報》埃米利奧要求將銅礦進行國有化的文章證實了這一點。1932年6月只存在12天的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要求將智利的基本財富國有化,發布法令宣布不能轉讓銅礦。但是在美國海軍保護下達維拉發動的軍事政變使這一措施沒有完成。1951年兩名參議員向國會提出了銅礦國有化的法律草案。社會黨人阿連德主張銅礦國有化,從1952年他作為總統候選人就提出了這項計劃。1961年他和其他的社會黨人提出了第二個銅礦國有化的計劃,包括美國的企業,建立國有銅礦企業。可是這項計劃以及其他人的計劃從來沒有在參議院認真討論過。但是銅礦國有化的斗爭不再只是左派政黨的旗幟,基督教民主黨的議員、以至自由黨和保守的黨派也加入這場斗爭。1965年討論了16425號銅智利化法律,參議員胡得奧提出一項計劃,主張立即征收在智利生產銅的企業的所有資產,應當根據會計帳本的價值支付。1971年7月11日國會一致通過銅礦國有化,這一天被命名為“國家尊嚴日”。這被認為是智利的“第二次獨立”,以便建設一種新的經濟解決現代人和今后幾代人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后銅礦國有化和拯救國家資產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
宣言說,統計數字顯示了銅礦國有化的正確:從1971年到2007年國營銅礦公司向國庫提供了620億美元,是這段時期和現在所有私營企業包括銀行和保險公司支付的利潤稅總額的兩倍多。銅礦國有化是共和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成就。但是歷史倒退了,現在無法理解和沒有道理的事實是外國公司回來了,生產的銅比國營公司多2倍,嚴重的是沒有在國內留下任何東西。1994年到2003年10家大的外國礦業公司支付了11.47億美元的利潤稅,智利損失的稅收累計達到27億美元。這一時期私人企業的出口相當于2070萬噸精銅,按現在每磅3.5美元計算,相當于令人難以置信的1670億美元,實際上沒有留在智利1美元。這對智利的經濟是災難性的數字。
發表宣言的組織達成一項協議,承諾為銅礦和所有自然資源的重新國有化而斗爭,使其為國家的發展和它的人服務。重要的是開展一項經常性的不知疲倦的工作,去實現國家這一緊迫的歷史目標。(管彥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