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6月23日烏有之鄉“國際縱橫”欄貼出的題為《人類大劫難的階段性高點直指公元2100年》,有讀者跟帖,表示氣候變暖非人為因素,而是自然的波動,在此筆者再行反駁。
僅在這數十年間,氣候變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明顯感受到的:夏季的溫度越來越高,炎熱的日子越拖越長。如果單單按歷史上氣候的波動性加以考察,歸之于自然的作為,的確有漠視的理由。但眼下情況是,科學界已發現溫室氣體的異常增高,這個事實說明,氣候變暖與它難脫干系。而之所以會產生溫室效應, 人類應負主要責任。
地球吸收太陽光照的熱輻射能, 必須同地表及大氣層向外散發的熱輻射能保持平衡。大氣中某些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對太陽照射到地球的短波輻射幾乎無衰減地放行, 同時又能截留吸收地球要散發出去的長波輻射, 起到了一種類似溫室的作用, 遂被稱為溫室氣體。溫室氣體被發現的有近30種, 它們在大氣層中比重增加, 就會打破平衡,引起全球變暖, 形成“溫室效應”。
以溫室氣體中舉足輕重的二氧化碳為例。至少有15萬年,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保持在200ppmv~300ppmv(ppmv指同溫同壓下其體積所占空氣體積的比例為百萬分之一)之間浮動。但工業革命后, 人類急劇地燃燒、消耗煤炭和石油等礦物燃料, 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 1750年前還處在280ppmv的數值, 目前卻急升到360ppmv, 可謂增幅驚人。更令人不安的是:英國《新科學家》周刊2005年9月17日引述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主席帕喬里的話說,預計到2100年,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40ppmv~970ppmv。
如果人類繼續按過去那樣的方式不加悔改地消費世界能源, 那么在2006年到2026年間,全球氣溫平均將升高0.5℃~1.0℃;到21世紀中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會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翻一番, 增至560ppmv。其溫室效應的惡果是, 全球的平均氣溫將上升1.5℃~4℃(注意, 在過去的100年間, 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6℃);而到2100年,平均溫度最高將達5.8℃。
關于2100年平均溫度,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其估計還是保守的。2006年5月26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報道,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當前的大氣模型低估了未來全球變暖的趨勢。科學家表示,這些評估結果沒有考慮到隨著氣溫升高而逐漸加劇的土壤分解以及其他自然進程帶來的后果,而這些因素都將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報道說,根據目前的情況,氣候變化國際委員會估計,到21世紀末,全球的平均溫度將最多增加5.8攝氏度。但是這一預測結果并沒有考慮到某些由于溫度上升而引發的反饋機制。例如,土壤的加速分解以及海洋化學性質的變化將相當大地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導致全球溫度進一步上升。發表在上的兩項研究結果,試圖利用堅實的數據解釋這些因素對全球溫度造成的潛在影響。
在第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南極冰芯估算了在過去的42萬年間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并以此預測未來的氣候——二氧化碳反饋帶來的影響。將這些評估結果與氣候模型的標準預測結果相結合推算出,兩倍于當前的二氧化碳濃度將使溫度提升1.6℃~6℃,并且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溫度將上升7.7℃。研究人員強調,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對于許多反饋機制仍知之甚少,并且在預測這些反饋機制對氣候的影響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相信這一發現表明,與當前的預測結果相比,人類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氣候變化。
在第二項研究中,荷蘭Wageningen大學的氣候學家則研究了兩極的冰芯數據,并重建了從1550年到1850年的寒冷期(小冰河期)期間的溫度變化情況,發現到2100年,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暖將使溫度上升1.7攝氏度至8.0℃。
全球地面平均氣溫上升現狀及預測
年 份 |
1860~2000年 |
2006~2026年 |
2050年 |
2100年 |
平均氣溫上升 |
0.6℃ |
0.6℃~1.0℃ |
1.5℃~4℃ |
最高7.7℃ 或 8℃ |
情況也許更顯惡劣的是,還有的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導致的溫室效應具有滯后效應,工業革命造成的二氧化碳直到近二三十年才真正開始發生溫室作用。如果真是這樣,21世紀的百年中全球氣溫的上升速度將比20世紀更快得多;并且,大氣和海水溫度的上升將增加大氣層中水蒸氣的含量,這進一步引起溫室效應,形成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從現在就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氣溫依然會加速上升至少一個世紀。
地球如此加速高熱,將必然引發一系列生態災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