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亞戰略棋盤上的非政府組織
李立凡 劉錦前
2005年第6期《國際問題研究》
“9?11”事件后,美國在中亞加大了對非政府組織(NGO)的利用,將其作為推廣“民主”的重要手段。在美國財力支持下,非政府組織在中亞的發展迅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非政府組織的政府色彩越來越濃、對當地政治的參與越來越積極、影響日漸擴大等。隨著中亞形勢的演變,非政府組織對中亞地區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形成不可忽視的挑戰。
一、美國背景下的非政府組織現狀
根據運轉情況,非政府組織可分為獨立于政府之外,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志愿者組織和不同程度依賴于政府和跨國集團的半營利性組織。美國在全球的非政府組織最多,其中在中亞最具有影響力和活動能力。據統計,截止到2005年8月15日,全球總共有2914家非政府組織在中亞注冊,其中在哈薩克斯坦的有699家,吉爾吉斯斯坦有1010家,塔吉克斯坦有595家,土庫曼斯坦有138家,烏茲別克斯坦有472家。這些組織大多有美國背景,且受到美國國際發展局(USAID)等機構的資助或直接領導,以參與政治為目的,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美國國際共和黨學院、美國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學院、“索羅斯基金會”和“自由之屋”等。還包括“國際之聲”、“青年人權團”、“和平隊”、“絲綢之路基金會”及“中亞網絡觀選組織”等其他小型非政府組織。它們分布極廣,遍布中亞各個角落。
在中亞地區具有美國背景的非政府組織可分為:組織論壇型;網絡參與型;情報搜集型;直接介入型四類。
第一類,組織論壇型。屬非政府組織中形式最普遍的一種,如美國國際共和黨學院(IRI),美國全國國際事務民主學院(NDI),“自由之屋”,“絲綢之路基金會”、“國際之聲組織”和美國中亞大學。其共同特點是具有相同的宗旨,即發展民主,推廣民主的全球化,通過組織學習一些基本的課程來幫助各級政黨、公民和政治領袖參與政治和選舉改革,支持轉型國家為改進政府工作、提高政府對公民的責任、加強民主建設和人權保護而做的努力,以此培養大量親美的反政府人士,加緊對整個獨聯體滲透。
以“自由之屋”為例。該組織是美國在世界各國推廣民主和自由的“傳聲筒和急先鋒”,在吉爾吉斯斯坦議會大選時特地成立了一個“人權保護支持項目”并派駐大量的國際觀察員,來實施對大選的影響。《紐約時報》披露,在吉爾吉斯斯坦“顏色革命”中,它替美國政府資助7萬美元給吉反對派報紙《MSN》,搞垮阿卡耶夫的名聲。“自由之屋”還設立訪問學者課程(FHVFP),用來吸引那些正在從事“民主改革”或按美國的民主模式發展國家(中東歐和前蘇聯)的學者及對這些國家有研究的人員和來自媒體與非政府組織人員。另一家非政府組織“國際之聲”下設的“清潔之屋”(類似“自由之屋”)在獨聯體有兩個研究中心,吸引大量的研究人員就人權政治問題舉辦辯論賽和進行分析。這些組織在中亞已經根深蒂固,并廣泛獲得美國政府的支持和資助,是美國在中亞進行“民主”擴張的棋子。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中亞大學。該校由“索羅斯基金會”提供資助,在青年學子中很具有影響力。學校為一些在校的青年學生精英頒發獎學金,資助他們赴美國留學,造就一大批親美的“社會精英層”,使其回家后成為美國在中亞的“民主布道士”及反政府的中堅力量。
第二類,網絡參與型。如中亞網絡人口及培訓;組織(IATP)和中亞匣道器。
作為美國為實施中亞民主及教育發展計劃提供網絡培訓的組織,IATP在中亞有65個網絡接口提供專業的網上教育及民主發展實踐等業務,其中在哈薩克有16個,烏茲別克有18個,吉爾吉斯17個,塔吉克9個和土庫曼4個網絡接口。該組織在中亞為建設民主社會而大量提供自由及非政黨的論壇,讓當地群眾及時了解最新的時事動態和參與 “民主”運動。ITAP的對象主要是當地的富人。政客、媒體從業人員和女權運動者,現在已有大量的當地居民參加。
“中亞匣道器”倡導中亞人民在選擇自己道路時要多連接外面的網絡,而網絡是通向“民主”的新路徑。“中亞匣道器組織” 以網絡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政治家在網站論壇上發表意見,號召人們利用網絡進行交流。網絡遂成為“美式民主”傳播的平臺,大大加劇了中亞地區意識方面的波動和百姓對政府的不滿情緒。
第三類,情報搜集型。如著名的“開放社會研究所”(OSI)、美國的 “和平隊”、“公民權利”組織和美國蒙特雷研究所核不擴散中心駐阿拉木圖代表處。這類組織通過搜集情報來支持當地的“顏色革命”。
譬如“開放社會研究所”。該組織由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提供資助,在密切關注“顏色革命”地區的動態信息與分析方面相當積極,并能根據最新進展拿出配套方案。在烏茲別克斯坦“安集延事件”前夕,“開放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就在該地區活動。當烏政府鎮壓暴亂時,他們收集政府及部隊的資料,偽造大量的照片,并在當地及中亞地區的媒體上大量抨擊卡里莫夫總統。該所的大量私募基金用于收買當地情報人員及信息分析。無怪乎美國媒體稱它事實上是“私有化的中情局”。
美國“和平隊”也是吸引大量美國志愿者參加并積極收取情報的非政府組織。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都有其分支和志愿者的身影。他們與當地美國使館保持密切聯系,并按照該組織在沖突地區的“緊急預案”做出反應。1992年他們就出現在烏茲別克斯坦。“9?11”事件后,他們的活動更加積極,至今大約已有700名自愿者在烏從事各類活動。美國駐當地大使館的記錄表明,在2005年6月,美國“和平隊”共有52名志愿者在烏從事各類活動。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帕特魯舍夫曾于2002年12月公開指責“和平隊”為美中央情報局收集俄權力機關人員組成等情報。
“公民權利”組織則是由美國國務卿賴斯倡議并受到美國國務院直接資助的非政府組織,其總部設在華盛頓,在吉爾吉斯斯坦政局發生變化時,該組織直接從華盛頓派到當地許多觀察員,為美國國務院收集了大量有關反對派的情報。
美國蒙特雷研究所核不擴散中心駐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代表處也是一家典型的情報機構,主要是為美國陸軍部收集并提供中亞國家的情報,其工作人員大多持有美國綠卡。
第四類,直接介入型。如美國的“國際危機集團”、“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反腐敗文明社團”、“青年人權團”和“正義聯盟。
“國際危機集團” 的總部設在紐約,吸收了全球各地的大量基金和政府及慈善機構的資助,用于發展沖突地帶的和平及政治民主進程,并以金錢收買一些政府官員。
“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于1983年創立,多年來一直與北約和中情局合作,從事訓練特工的工作。在中亞,該組織訓練人們學習“非暴力的戰爭方式”的理論。
吉爾吉斯斯坦的“反腐敗文明社團”組織由美國資助,撰寫和發行有關部門非暴力抵抗運動等內容的手冊,稱這是一種“無聲的政權更迭”。
吉爾吉斯斯坦的“青年人權團”成立于1995年,不斷在中亞地區擴張。該組織提倡青少年有上學和社會認可的權利,并對教師開設培訓班,舉辦研討會,出版青少年人權刊物“才卡”,開設人權電臺、法律咨詢與援助中心和信息站,來廣泛監督該國的人權現狀并促使該國對其人權保護不利的現象進行改革。
由美國USAID資助的“正義聯盟”也是在吉爾吉斯斯坦成立的非政府組織,旨在杜絕國家執法機構內的違法現象。該組織有大量的法律界人士,提倡保障女性的合法權益,減少家庭與財產在法律事務上的損失。從章程上看,“正義聯盟”尊重憲法及現行法律,不鼓勵參與政治及游行和集會等政治活動,但卻對各類選舉派駐獨立觀察員,對各類沖突進行直接干預。
而具有上述四種類型特征的是“索羅斯基金會”,該基金會由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創立,旨在獨聯體國家推廣西方價值觀,進行“民主”滲透。“索羅斯基金會”活動包括培訓反對派、資助獨立媒體、監督司法體系和舉辦國際研討會和搜集情報等政治內容,也包括完善醫療體系和教育體系、扶持中小企業等社會、經濟內容。在中亞國家的首都,從官員、學者到記者,都可能得到“索羅斯基金會”提供的免費培訓,一些社會精英則會受邀訪問西方,并在那里進行知識更新。近年來,“索羅斯基金會”在各國選舉前做年輕選民的思想工作,把本組織的工作人員從一個國家派到另外一個國家充當革命導師。在吉爾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的時候,他們大量資助當地群眾上街游行。
二、中亞地區非政府組織發展的新特點
第一,非政府組織政府背景日漸濃厚,逐漸成為政府機構另一種形式的擴展和延伸。非政府組織本該是民間的、非政治性的、獨立自主和非營利性的。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某些西方國家來說,非政府組織表面上不受政府支配和約束,但實際上完全可充當政府的工具和喉舌。尤其是在外交方面,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往往可以發揮特殊功能和作用,完成政府通常不宜操作或根本難以承擔的任務。
正因為如此,多數西方國家與本國的非政府組織都保持著相當緊密的合作關系,某些影響力巨大的組織干脆就是由政府幕后經營。在西方國家,多數名聲顯赫的非政府組織幾乎全靠政府資助來支撐,而資助非政府組織通常也是政府財政支出的一部分。2005年5月18日,美國總統布什在華盛頓參加由非政府組織國際共和研究院組織的自由獎年度發獎儀式時透露:“為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推進民主、進行政權更迭,美國幾乎耗費了三千億美元;相反,在策劃上述幾個國家‘顏色革命’的過程中,美國僅僅花費了不足四十六億美元,可謂是少花錢,多辦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美國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去年,美國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了1200萬美元援助,其中不少流向了非政府組織。最近,布什總統又為“和平隊”申請經費2400萬美元,專門用來為新“民主政府”培養人才和為反對派“奪權”培養與訓練。
第二,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日漸擴大。迄今非政府組織在中亞政治領域涉入較多是基層民主選舉、法律援助以及人權事務和教育培訓,其方式主要是對有關的調研、實驗以及教育培訓提供資助和咨詢。隨著外資企業進人中亞,各個國家的商會。行業協會、慈善組織以及其他類型的企業非政府組織,一方面將其活動推展到中亞,為其本國的企業提供各種服務,另一方面也要求中亞建立起相應的民間組織作為與其打交道的對象。吉爾吉斯斯坦較為著名的女權運動論壇和哈薩克斯坦的能源論壇就是由美國資助的。美國亞洲協會等機構還對哈薩克斯坦總統女兒領銜的歐亞傳媒論壇進行資助和推廣。
由于非政府組織不同程度地介入到當地政治之中,當地國家之間政治改革并不同步,易于引發政局不穩和社會動蕩,影響國家間關系。最近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時,先前已經發生過“顏色革命” 的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國,對吉國內反對派的上臺提供了大量輿論支持與數額不明的財政支持,這使尚未發生“顏色革命”的政府,如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提高了警惕,懷疑吉爾吉斯斯坦等已發生政變的國家可能是“特洛伊木馬”。
面對美國支持的非政府組織活動帶來的后果,中亞一些國家采取應對措施。如烏茲別克斯坦于2004年關閉了“索羅斯基金會”駐烏機構,向聚集在塔什干的西方“謀士”發出了明確信號。2005年5月的“安集延事件”的平息,也反映了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決心。哈薩克政府也早就對“索羅斯基金會”駐哈機構有所警惕,并采取合法行動,對其進行警告。哈議會早在格魯吉亞“天鵝絨革命”發生前,就修訂了《非政府組織法》,并在2005年8月22日正式由議會通過,將寫人憲法,旨在加強管理,消除隱患。
第三,多米諾骨牌效應日漸明顯。2003年格魯吉亞在野黨領導民眾示威游行推翻了謝瓦爾德納澤政府。2004年烏克蘭在野黨勢力為遏制庫奇馬通過不正當選舉讓親信接任總統職位,發動示威行動,推翻了庫奇馬政權。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在野黨領導民眾推翻了阿卡耶夫政權。從上述三國 “顏色革命”的背景看,盡管它們的國家規模和經濟水平存在差距,但存在許多共同點,即利用不透明的民營化手段把國營企業據為己有的新財閥或者領導人的家族成員、親信建立了壟斷體制;腐敗和任人唯親現象嚴重;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等。所有這些,都為非政府組織提供了大展宏圖的舞臺。
三、美國非政府組織在未來可能采取行動
由于今年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非政府組織在對吉爾吉斯及塔吉克等中亞國家的選舉進行了大量干預,受到了中亞現政權一定的重視,其未來行動估計會采取二步走的步驟:
第一,非政府組織仍會用其自身的影響力對哈、塔、吉等國家進行“民主干預”,擴大前期 “勝利”的果實。從扶持反政府力量、培訓傳媒 “喉舌”到擴大其民主社會論壇等手段,搭建中亞國家的新政府與西方“對話”的平臺,用西方的民主價值觀繼續徹底改造這些國家。有學者認為,中亞國家里,擁有富饒的油氣資源的哈薩克和烏茲別克是美國中亞政策的關鍵,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只是其中亞政策的“扶手”。無怪乎美國著名政治家盧茨?克萊弗曼直言不諱批評美國是在“利用反恐戰爭來滿足美國在中亞的石油利益。”“布什政府已經利用其在中亞可觀的軍事擴張,來確保美國對抗俄羅斯的冷戰勝利,抑制伊朗,并圍堵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將成為下一個目標。
第二,利用第三國的力量,如美國的盟國日本及前蘇聯的“新民主國家”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等進行經濟、物質滲透,將資金和技術注人第三國,自己充當幕后主角。此次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烏克蘭與格魯吉亞等扮演了“民主大哥”的角色,成果豐碩,后期以烏克蘭等國的非政府組織人員為主力,西方財力為基礎進行活動,擴大區域,進一步實施美國的“民主改造”中亞的計劃,謀取全球霸業。不過,“顏色革命”后,非政府組織受到眾多指責,于是改頭換面。如“索羅斯基金會”改變了過去直接資助的工作方式,轉而在其他各地注冊了很多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屋”在吉的辦事處在今年5月更名為“自由之聲”,繼續在當地活躍。
但是,美國并不會因此而放棄在中亞戰略中利用非政府組織,今后依然會通過非政府組織對該地區施加影響,扶植親美勢力,推動該地區國家內部的政治演變,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并削弱歐盟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從而激化外部力量在中亞地區的角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