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終漫談
(2008-01-07)
于時語
2007年年尾的爆炸性新聞,是巴基斯坦人民黨黨魁貝娜姬·布多被刺。這一不幸事件,表面上是伊斯蘭民主的一大挫折,其實反映了2007年的一個主要國際趨勢,也即美國支配世界局勢能力的持續下降。
說得不厚道一點,貝娜姬實在只是華盛頓在穆斯林世界反美浪潮高漲之下,安排推出的“民主花瓶”,旨在為越來越失去民心的穆沙拉夫軍人政府持續掌權作襯墊。貝娜姬被刺后,《華盛頓郵報》披露貝娜姬本人和巴基斯坦人民黨曾經不斷請求白宮出面壓穆沙拉夫加強對貝娜姬的保護,華盛頓卻置之不理。這是穆沙拉夫-貝娜姬“政治聯姻”的總導演──布什政府視貝娜姬為次要“幫襯”的明證。而貝娜姬被刺,則顯示華盛頓的失控。布什的伊朗政策被情報機構釜底抽薪,是白宮國際影響力失控的另一例子。
2007年的另一世界大勢,因此是伊斯蘭民主浪潮的高漲繼續由反美反西方的宗教勢力主導和推動,而像貝娜姬那樣受西方教育的人物被華盛頓輕易犧牲,只會令類似的穆斯林世俗領袖心寒和邊緣化。
所以華盛頓在2007年精心策劃的以巴國際和平會議,因為在阿拉伯世界依靠的全是沒有民意支持的專制政權,其長遠勝算微乎其微。
“中產階級焦慮”
盡管影響力不斷下降,山姆大叔說到底還是全球唯一超強,美國自身的演變仍然引人注目。去年一年中,除了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縱容產生的次級房屋貸款危機東窗事發,導致美國以至全球經濟震蕩之外,美國內政的最大特色,便是所謂“中產階級焦慮”,超過了“反恐”和伊拉克戰爭,而成為當今總統大選的首要主題。
共和黨草根的“反非法移民”浪潮,和民主黨上下反對“自由貿易”的大合唱,說到底都是來自兩黨主要選民階層中共同彌漫的這一焦慮不安。連當年全力推動“自由貿易”的克林頓總統自己的老婆希拉莉,如今也為了迎合民主基層,而表示要重新檢討各種自由貿易協定。美國中產階級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受到的“擠壓”而形成的強大政治壓力,是否會導致全球化的終結或異化?這是世人必須注重的趨向。
2007年的另一重要發展,是歐洲大陸與美國的關系改善,近代史上最“親美”的法國新總統薩爾科奇,加上德國保守派總理默克爾,是歐美修好的主要代表。但是這一表面現象掩蓋的重要趨勢,是歐洲在發展模式和未來方向上的持續迷惘。
歐洲面臨的挑戰,除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穆斯林人口快速增長,更有幾百年來一直主導世界的西方制度、文化以及道德優越感無法應付的全球化沖擊,尤其是其高福利社會制度在緩慢經濟增長和亞洲經濟起飛之下難以為繼的沉痼。作為歐洲舊殖民地的非洲大陸,如今卻以中國發展模式為榜樣,更令歐洲難堪。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對華“道德價值”外交受到德國企業界的普遍質疑,是歐洲尷尬處境的另一寫照。
亞洲經濟持續增長
2007年也是亞洲經濟和國際影響持續增長的一年,中國和印度作為亞洲領袖有不俗的表現,但是兩國內部各自的先天和體制性障礙也日漸明顯。在印度,這是根深蒂固的族群宗教矛盾,筆者已有多次論述。在中國,除了臺海沖突,便是始終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政治改革。
從后一角度,去年中共十七大也許令人失望,但是十七大顯示中共“輪流坐莊”制度日漸成熟,卻是歷史性發展。北京民主化的道路或許依然遙遠,但是領袖職位期限的制度化,使得中國大陸向上一世紀墨西哥“軟性一黨制”的方向發展,畢竟代表告別毛鄧強人專制體制的一大進步。
2007年也是中美關系的重要年份,盡管存在難以調和的國家利益分歧,華盛頓和北京還是在發展雙贏共存局面上取得不少進展,甚至在棘手的臺海關系上也出現心照不宣的合作。但是臺灣“泛綠”的民粹主義,預計將成為中美雙贏關系的最大挑戰。
2007年也是俄國在強人政治下借能源漲價的復興年,俄羅斯初步恢復了其國家元氣和國際影響力。除了幫助形成國際多極局面,莫斯科的積極進取外交,至少在近期內對中國利大于弊,顯著增加了北京的外交空間,減少了歐美對中國崛起的防范壓力。
2007年的其他國際發展,還有拉丁美洲繼續擯棄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東北亞的局勢演變、以及東南亞緬甸和泰國等國的政治動蕩,難以盡述。但是不難看出幾乎所有發展,都顯示國際社會關系日益密切,一國一地的變局會在世界上“牽一發而動全身”。
因此歸結到全球氣候變化,這可以說是2007年的國際主題。這不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也預示西方領頭創造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可能已經走到了某種盡頭。
·作者在北美從事科研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