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默克爾離開后,“德意志戰車”正在變成“馬車”,而且還是輛多頭馬車。
德國原先一些務實、理性并且行之有效的政策,也面臨著被三黨聯合政府一一推翻的境地。
跟美國一樣,德國政府現在也是三句話不離中國。
7月13日德國政府終于公布了首份“中國戰略”,這是自俾斯麥統一德國以來,德國第一份專門針對中國的“國家戰略文件”。
這份文件長達61頁,德國外交部長安貝爾伯克昨天還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內容。
該文件足足憋了6個月,還高度保密,外界本以為德國要放什么大招?結果一出來,大家的反應是:就這?
連德國《焦點》雜志都說它令人無所適從。
貝爾伯克先是贊揚了中國的發展和中德貿易成果。
她對中國的定位是:仍然是合作伙伴,但同時也是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未來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要“去風險”、“降低依賴”。
如何去“去風險”?如何“降低依賴”?文件里則含糊其辭,讓那些與中國來往密切的德國大企業無法操作。德國總理朔爾茨的解釋是“政府無法過多干預企業”。
據《明鏡周刊》透露,在最初的草案當中,貝爾伯克和哈貝克(經濟部長,綠黨)曾加入了一些刺激中國的文字,如“以人權理由制裁中國”、“限制企業對中國出口軍民兩用產品”、“與歐盟一起對中國進行價值觀外交”、“中國不可靠”、“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偏袒俄羅斯”、“支持臺灣當局參加國際組織不違背一中政策”……
由于遭到朔爾茨等人反對,三黨進行了六個月拉鋸式談判,就在發布“中國戰略”前一天晚上,它們還在談判。
這份“中國戰略”就是貝爾伯克的個人秀,她要顯示自己在德國的主導者地位,而德國總理和其它內閣成員要以她為中心。
但文件內容又是如此之空洞,這不就是無病呻吟嗎?
美國媒體稱德國想要對中國氣勢洶洶,手里卻只是拿著一根小木棍。
德國并沒有什么“美國戰略”、“英國戰略”,但為什么要出臺“中國戰略”?
因為貝爾伯克說自己發現中國“變了”,所以“我們的方法也應當改變”
真是個外交天才,她居然能發現中國“變了”。
中國每天都在改變,沒有一個國家是靜止不變的。
但中國又沒有變,我們一直主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包括各國人民)、主張世界和平、主張自由貿易、主張多邊關系、反對霸權主義、反對陣營對抗……
什么是變,什么是不變,這是一個哲學問題,跳蹦床的是要討論哲學嗎?
其實她就是想宣告中德緊密合作關系已經結束,她要“開啟一個中德關系新時代”,是說給美國人聽的。
這可真是笑死人,她是要360度改變中德關系嗎?
這份“中國戰略”恰恰證明了德國政府是何等的脫離實際,除了滿嘴的空話假話,完全看不到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
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德國政府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就是為德國企業和資本集團獲取利益,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讓德國人變得富裕。
德國政府一屆換一屆, 不變的是西門子、奔馳、大眾、寶馬、巴斯夫、拜耳……還有德意志銀行。
朔爾茨去年11月到中國訪問,就是德國企業界在背后推著他,因為德企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它們與中國合作的政策(擴展中國市場)
默克爾執政時間能長達16年,就是因為她的政策符合德國企業和資本集團的利益。
在21世紀,德國要想繼續保持它的工業競爭優勢,并實現工業升級,它必須依靠兩腿支撐:
一、獲得廉價而充足的能源;
二、獲得生機勃勃的廣闊市場;
前者就是俄羅斯,所以無論是科爾還是施羅德,以及默克爾政府,都必須保持跟俄羅斯最低限度的合作關系。
但貝爾伯克上來就叫停了“北溪2”開通計劃,那時沒有俄烏沖突,她為什么要這么干?她的“價值觀”真的能替代能源嗎?
能源這條腿已經瘸了,德國企業不得不向海外轉移,或去中國,或去美國,否則,能源成本實在太高了。
那么,中國市場這條腿對德國來說就顯然猶為重要。
奔馳、大眾、寶馬等德國汽車的最大市場在哪里?就在中國。
2016年,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默克爾也不斷地向中國跑,這就是對德國大企業發出的信號-到中國去。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中國都沒有威脅到德國利益和安全,不是嗎?
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駐扎在德國嗎?中國的導彈有瞄準柏林嗎?中國有在德國內部搞破壞嗎?中國會去炸掉“北溪”管道嗎?……
但這位蹦床運動員卻想將德國的另一條腿也砍掉。
如果不是朔爾茨感到害怕,要求刪除了一些內容,昨天公布的這份“中國戰略”一定會導致中德關系嚴重受損。
貝爾伯克所作所為實際上是做出了“違背祖宗的決定”。
俾斯麥統一德國以來,德國發展方向就是工業化和軍事化。德國軍事化就不說了,這些歐洲歷史大家都知道。
但工業化道路德國從來沒有改變過,在魏瑪(一戰之后)時期,處處受壓的德國就將中國視為其企業復活的重要方向。
1929年,法本公司總裁卡爾.杜伊斯堡告訴德國政府,“中國是我們唯一有可能爭取的最大市場”。
德意志銀行總裁施佩爾則說,“中國缺乏資金,只要我們解決中國的貸款問題,那么德國的失業問題將隨著對華出口激增而消失。”
德國政府采納了企業家和資本集團的建議,中德關系變得十分密切。
1933年,希特勒延續了魏瑪政府的對華政策,但他更需要中國的原材料,如鎢和銻(占德國進口量的88%和53%)
1934年8月23日,德國哈普若公司與南京政府在廬山簽定了《中德貨物互換協議》:中國向德國供應鎢和銻等工業原料;德國向中國提供軍火和機器。中國市場向德國企業完全放開。
1936年,德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德國第四大貿易伙伴)
在1936年9月的納粹大會上,德國將中國定位為“德國四年規劃”必須依靠的國家。
但在1937年“七七事變”后,德國改變了對華政策,因為日軍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德國需要的中國市場和工業原料就落入了日本人手中,希特勒轉向與日本人合作。
1938年中德關系惡化,1941年7月1日中德斷交,12月9日中國對德宣戰。
為什么提這些歷史?只是想說,德國哪怕是在奉行種族主義的納粹時期,德國對華政策仍然是務實的。中斷與中國合作,原因就是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在1938年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弱國”。也就是說,我們遭到日本人侵略,無法保護自己的利益。
二戰之后,無論東德還是西德都與中國保持著合作關系,兩德統一后,中德關系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默爾克時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德兩國因為意識形態等問題,存在著許多分歧,但這些分歧都被置于兩國經濟利益之下。
德國也知道,中國現在可不是什么弱國,跟著美國對抗中國,中國的反擊會讓德國損失慘重。
但綠黨這幫人混入政府后,卻大搞“價值觀”外交,德國政府政策混亂不說,而且還盡做無用功。
“中國戰略”一出來,德國許多網友就開啟瘋狂吐槽模式。
“親愛的中國朋友,不是所有的德國人都是這樣的,請不要忘記這一點。”
這條點贊數相當高。
“我對這樣的口號嗤之以鼻!沒有中國人,一切都行不通!情況會變得更糟……”
“在聽到“貝爾伯克女士解釋”這幾個字之后就可以把視頻關了。”
還有:“中國人擺脫了貧困,8000萬德國人卻離貧困越來越近。”
“我認為,只有中國實現360度大轉彎,貝爾伯克才會對他們感到滿意,然后向他們傳達她的希望的培根政策。”
“在中國問題上,她應該還在吃著希望的培根。但是別擔心,歐洲將和我們一起同歸于盡。”
……
德國“極右翼”政黨“選擇黨”正在崛起,這是必然的結果,“選擇黨”領袖魏德爾也已宣布要競爭總理。
但幾乎所有議會黨派都拒絕與“選擇黨”聯合,除非它能拿下50%以上的席位,獨立組閣。
接下來誰也不知道貝爾伯克這幫人會將德國帶往何方?而朔爾茨因為害怕聯合政府垮臺,處處猶豫不決。
或許不久之后德國人就會發現,有人在幫著美國摧毀德國工業、摧毀德國經濟、摧毀歐元。
德國如果再不堅決摒棄“價值觀”外交,必會萬劫不復。
德國最好不要逼著中國給它上一課,否則,學費將由德國人自理,而且非常昂貴。
中國不是因為一份德國的“中國戰略”而回到100年前,但德國很可能會因此掉落萬丈深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