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特意在父親節來了一趟中國,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一會各表,不歡而散。會談沒什么成果,但也各自表明了中美對當前局勢的分歧和立場,話說清楚也不是壞事。隨著經濟危機在全球蔓延,中美都需要一點緩和來調整內部。但中美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單純的各說各話,必然不能達成妥協。那么,這種緩和隨著危機的持續發酵,則又有可能成為更大沖突的前奏。
可以說,這次的會談從公告內容上看,仍然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會談的最大共識實際上是要保持后面繼續談這件事本身。
當代中美的分歧在哪里?
我們很多人的第一直覺,當代的中美矛盾,是中國不打算按美國制定的規則走。但很有意思的是,中國其實經常指責美國不按自己制定規則走,自己才是規則的破壞者。
當代中國往往被看做現有世界格局最大的挑戰者。有趣的是,在雙方各自的公報里,則表達了截然不同的觀點。美國并不反對中美競爭,甚至要求中國必須承認并接受中美競爭關系的存在,但要“防止競爭演變成沖突”。而中國則在公報中則干脆提出“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挑動中美競爭救不了美國,“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
中國實際上被美國要求扮演一個指定競爭者的角色,可以競爭,但要按美國的規矩來,比如說,你不準贏。而中國一再表示,并無意取代美國的全球統治地位。
中方在當代的中美競爭中,處于一個防御的態勢,公報中也透著被逼上梁山的怨怒。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則很可能認為,作為規則的制定者,自然有靈活解釋規則的權力。
就在布林肯剛走,彭博社專門社評,就叫中國最好聽聽布林肯必須說的話。彭博社說的話和布林肯的公告差不多,也是中國要克制那套。但結尾倒是說了一句大實話,中國為什么要克制呢?因為“美國軍隊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中美間軍事)力量差距仍將是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長期現實。”
這種我有兵在的態度,不但咄咄逼人,也充滿了原始的暴力色彩。看起來簡直像重回一百年前,不知道是不是西洋人的炮艦開到大沽口了,才敢說這種話。但也體現了一個事實,今天的美國給不出什么共同利益了,越來越依賴美軍的暴力來維持全球體系,說的不好聽一點,像個收保護費的黑老大。
對這種表態,中國當然是憤怒的,必然要進一步激起本就十分強大的中國民族主義氛圍。而且它是不是也在暗示,如果中國軍事力量可以抗衡美國,那么美國就什么都不是嗎?那么,朝鮮戰爭之后,恐怕美國這種話就不太好使了吧。
相比之下,而中方的公報,我認為是更實際一點。中方明確指出,單靠外部的競爭不能解決大國內部的問題。中方是如此,美方也是如此。
當代中美都存在嚴重的內部問題,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外部問題來維持內部團結。但兩者相比,作為后發國家的中國,還有明顯的進步空間,而作為一個老大帝國,美方的內部問題則幾乎看不到改善的希望。美國正在逐步失去解決內部問題的能力,只能用美軍的暴力恐嚇和CIA的顛覆這種手段支撐局面,甚至是主動制造外部矛盾來緩和內部矛盾,這正在使世界陷入越來越危險的境地。
當代世界的問題出在哪里?
我們正在經歷一輪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08年次貸危機不同,這次無人救場,包括中國也深陷其中,無人可以幸免。問題是這個危機是怎么來的?當然不是技術爆發,或者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的根本原因是全球購買力下降,甚至是全球經濟秩序正在逐步崩解。
為什么當下全球購買力下降了,全球經濟秩序越發岌岌可危,這個責任無疑在美國人身上。我們肉眼能看到,現在也正在持續發生,歐洲的穩定已經喪失了。由于俄烏戰爭的發生,俄國已經被排擠出供應鏈,整個歐洲正在慢慢失血,而美國人則要求歐洲為此支付更大的代價。
實際上,自從顏色革命以后,美國就在第三世界廣泛輸出了破壞和混亂,這導致了冷戰后一度繁榮的第三世界新興市場走向自我毀滅。而那些抵御美國輸出混亂的國家,則會被美國施加政治、經濟上的種種遏制,就像中國這樣。
于此同時,隨著這種混亂逐步向發達國家轉移,包括英法德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今也是疲態盡顯。正因為美國在戰略進攻方面的失敗,中東亂成一團,而它在戰略收縮方面的努力,則使歐洲和亞洲也正在陷入越來越嚴重的混亂。俄烏激戰不休,而以韓國日益激進的對華政策為代表,作為世界工業發動機的東亞,區域對抗也越來越激烈。
美國全面的對俄和對華遏制,正在使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供應國和工業產品生產國被逐步排擠,使這些國家被迫做出越來越激烈的反抗,這必然引發世界規模的經濟混亂。
不計后果的全球收割后,美國的經濟并沒有真正向好,反而陷入越來越嚴重的超發之中。我們接下來還會談到,為什么美國收割了全球經濟后依然還是無法實現再工業化。實際上美國在全球暴力掠奪的成果大部分都被瓜分了,其國家治理體系的嚴重腐朽則造成了無法有效的產出。
一個最近的例子,五角大樓剛剛承認,由于會計記錯帳,給烏克蘭的武器彈藥被高估了62億美元,而不是之前公布的30億美元。看上去這是發現錯誤,但看上去更像是被逼不過,不得不突出一點好處。而這類問題就像屋里發現有一只蟑螂,說明看不見的地方有一千只一樣。如此低級錯誤的普遍存在和極端嚴重,已經足夠說明體制已經混亂到什么程度。這種情況下,任何嘗試進行的內部改進都是低效和不現實的。
這種情況下,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不斷開動印鈔機。這種空轉印鈔機的危險被美國利用壟斷地位和金融工具轉嫁給全世界,這是新世紀以來美國特權和固定的套路。這種種買空賣空造成的金融炸彈,隨全球經濟的徹底崩壞,正在失去擊鼓傳花的余地,這次可沒有中國大基建,大買美債來托底了。
美國所面臨的危險與尷尬處境
當代美國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他在生產上嚴重依賴世界經濟體系,尤其是中國的廉價產品供應來維持內部穩定。但它已經拿不出足夠的真金白銀來支付這些工業產品。
去工業化是一個不會停止的侵蝕過程,導致了第一世界已經沒辦法提供足夠的高端工業產品了,實際上連剪刀差都快要不能維持了。只能逼迫其他國家接受金融衍生物,也就是你拿美元最終只能去買美債。如果說美國還有豐富的原料、農產品和部分高科技產品輸出作為兜底,其他的老牌發達國家則已經快要見家底了,日韓又或者歐洲,就看誰先倒下。
但這個局面又是十分尷尬的。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越是依賴中國產品,就不可避免進一步去工業化,并推動中國的產業發展進步,這就帶來了中國的持續變強和不可控。
由此美國人就要通過制裁等手段來限制中國。美國所以一直在大談特談中美競爭,卻極度害怕競爭變成沖突,正是因為他既要拿中國做靶子來團結內部,又離不開中國的產品,又極度害怕中國真成長到可以對抗它,甚至打敗它的地步。
這種既要又要,美國人還真一度得到過,那就是冷戰后的俄羅斯。一個可以隨意拿捏,便于壓榨,又不會真正產生威脅的所謂威脅。但中國顯然不是俄國,也不愿意成為美國人的經濟殖民地,這是最接近美國人所說,既能提供產品又不威脅美國的存在。這也是美國所謂競爭所允許的上限。
但在現實中,美國正在失去亞太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可能壓制中國,逼迫中國變成它所想要的樣子。這種不可挽回的失控,迫使美國在對華政策上越來越激進,導致了局勢的進一步緊張和雙方貿易成本的快速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全球經濟危機的不斷發酵,西方寄望于所謂工業轉移出中國已經成為幻想。那些低附加值的產業是這種情況下,最早倒下的一環。
越南現在就面臨能源和外貿的雙重危機,甚至要靠中國輸電來維持生產。而且由于美元不斷波動,全球動蕩導致的供應鏈紊亂,原材料上漲,很可能出現越生產越虧損的可怕局面。作為全球經濟的金絲雀,韓國最近的癲狂和經濟危機的加劇也有著密切關系的。很大程度上,韓國是不惜拿國運賭博,只求能靠站隊吃一些中國在西方份額。
不會有什么中國的替代品了。正是美國的全面對俄和對華遏制加速了經濟危機爆發,過去那些被寄希望轉移掉中國產業鏈的中小國家,正在美國人所引發的經濟危機中迅速走向破產。只有中國這種大國,才能在危機中勉強維持局面。但這也僅僅是勉強維持,而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化,中國必須去做點什么改變世界,以避免像深海的鯨魚一樣,被自己龐大的工業體系壓垮。
這種唯一性,又加劇了西方對中國工業產品的依賴。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制裁中國的每一筆加稅,最后都會加到自己頭上,從而加劇各個發達國家的社會運作成本,使經濟危機的不斷發酵,一點點勒緊自己脖子上的絞索,加速崩壞與清算之日的到來。
中國人困難與道路
中國的困難是清晰可見的,一個是物量的不足,一個是分配的不公。
當代中國的困難很嚴重,作為世界的主要生產者,卻沒有得到足夠的收益。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國內甚至出現了尷尬的一幕。中國巨大的產能并沒有帶動充足的就業,反而要不斷壓低包括人在內的生產成本,以緩和第一世界造成的全球購買力下降和普遍需求萎縮,以自己的苦難為美國人的胡作非為與貪得無厭埋單。
這種實際上極大加劇了國內矛盾的發酵。過去人們認為抗擊外敵相比內部調整具有更大的優先級,而當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兩者應該同步進行,才能團結一致來對抗外辱。
要解決這些問題,既要調整內部的分配,提高社會的公平程度,更重要的是開源。沒有增量,甚至已有的都要失去,那還談什么分配?一個崩塌失敗的經濟體系是支撐不起任何改革的。哪怕為了自救,中國也需要盡量拓展外部市場,優化產業結構,搶占技術高點,并努力提高人民幣的使用范圍,為自己龐大的工業體系創造一個起碼的維持環境。
而這樣做就是在刨美國人的命根子。在現實中,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既不能向第三世界提供足夠的工業產品,又不能允許中國取而代之,從這一點來說雙方的矛盾是難以調和的。
實際上,中國也不可能向西方投降。龐大的工業產能本身就是一種最強大的推動力,生產力的進步會推動社會進步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切工業大國都經歷了抗爭,發展,適應的過程,任何人試圖打斷它,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是在逆歷史潮流而動,是注定要引起最激烈的抗爭。
應該說,絕大多數中國人面對帝國主義欺凌時還是一種防御心態,而不是進攻心態。中國人并不熱衷于爭霸,只是在追求起碼的進步權力。這也是中方一直指出的,中國愿意尊重美國的利益,不會去挑戰和取代美國。但這種心態,隨著外部的勢力的咄咄逼人,很難繼續維持下去。
但無論如何,就像過去二百年來,西方列強所起到作用一樣。美國人的蠻橫確實有助于中國的團結,使中國有條件努力堅持下去,更專注于解決外部世界強加的不公。
美國人的困難與道路
相比中國的困難,美國內部的困難則幾乎沒有解決的辦法。美國真正的困難不是來自中國,是來自內部的腐朽。
自十九世紀末邊疆危機以來,美國再次面臨所有利益都已經分配殆盡這個問題。新大陸看上去還是資源豐富,但每一塊土地,每一點利益都是有主人的。
上一次,美國通過實現全球帝國,來成功打破了這一輪危機,而這一次全球已經沒有新的增長點供美國掠奪,而像中國,俄國這樣的大國,甚至連印度都在努力抵抗美國的經濟和政治殖民。當代的一個特點就是民族國家的崛起,而所謂美式普世價值,實際上變得越來越不普世。
作為一個帝國,美國實際上已經達到了后半階段,基本失去了自我改革的能力。從南北戰爭,到美西戰爭,到一戰,二戰,直到冷戰和互聯網革命。每一次美國產業的每一次升級,都是伴隨著暴力破局。而美國權力階層也隨著產業進步的紅利,經歷了幾次迭代,造成了軍工復合體,華爾街金融權貴,硅谷高科技新貴,這些不同階層的勢力消長。
但現在的問題是,去工業導致美國不太可能再帶動新一輪技術革命,更不太可能通過一場大戰來掠奪巨大利益,以實現暴力破局。而美國內部的權力結構已經十分穩固,所有派系各自守住自己的地盤,就像那些王朝末期的門閥一樣。看上去激烈的政治斗爭,各方辯經好像你死我活,但都只是各自前臺在空耗,并不會真的落到地方上,也沒有任何人擁有可以刷新政治格局的能力。
為什么說美國的去工業不可逆,不是靠強制從走狗自帶干糧遷移幾個高科技產業就能實現的。因為工業化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從人員的培養,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套產業的布局,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經過幾十年的摧殘,美國想一切從頭開始,是不現實的,尤其是大量產業布局,是基于冷戰后背景建設的,也就是它們其實是落在中國了。
這就像一個笑話,沒有中國人的通力配合,美國其實根本沒辦法再工業化。而不再工業化,隨著時間的發展,美國會越來越無力對付中國人。
現實就是,美國人可以不賣芯片給中國,但最終,因為產品匱乏倒下的很可能是美國人自己。實際上,就算美國有決心,一切從頭開始,在世界上范圍內網絡人才,進行再工業化,也是不現實的。
因為這說起來好聽,實際上一種政治上的自殺。再工業化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有強力的中央集權進而長期政策,并必然會導致現有社會結構的巨變。多元化社會本身就是建立在去工業化的基礎上的。工業化需要的龐大產業工人,天然傾向于強組織度和保守主義。而多元化是和新自由主義,冷戰后的去工業化同步發展的,本就帶來濃厚的反社會大生產傾向,里根則是白左之父。
西方世界,實際上不太可能在轉變多元化意識形態之前,實現重新武裝。唯一的辦法,實際上是轉回保守主義,但這個版本又被證明在對抗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是無效的,不然也不會導致新自由主義的崛起。
對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要不然就是持續腐朽下去,直到維持不了為止,再通過出賣國家,尋求一個體面的跳船。要不然,就是徹底轉換意識形態,從激進的自由主義,一口氣跳到極端的保守主義,來維持對抗。這一點,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談到,一旦陷入東西方對峙,失去了世界第一的光環,山巔之城的意識形態就要進行艱苦轉化,最終要很可能要完成從普世帝國到民族國家,或者文明國家的轉化,不然帝國就有碎成一地的危險。
總的說,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會努力會繼續盡量壓迫中國,并壓榨世界上其他國家,來榨取利益以維持局面。也就是維持中美的競爭關系,但美國很難下定沖突的決心,也會盡量避免沖突。因為這種沖突,對他來說,不是大勝就是失敗,哪怕相持,以現階段的美國,其實也做不到的,他已經不能接受一個新冷戰。
今天的美國實際上就是一個超大號的維持會。隨著局勢的惡化,美國自身政治的混亂,美國還能維持多久,這種張牙舞爪的局面?最終會不會面臨黔驢技窮的困難,又或者出現意外的事態脫軌,都是很難說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