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防外交

美國明明擁有“先知”,卻為何沒能阻止中俄聯手?

觀雨大神經 · 2023-04-25 · 來源:觀雨大神經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1

  基辛格的隆中對

  1972年初,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在籌備造訪中國的“破冰之旅”,為之后的中美關系正常化做準備。

  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將對冷戰下的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就在尼克松想著怎么跟中國“破冰”的時候,國務卿基辛格突然提出了一個非常超前的建議:20年后,我們(尼克松的繼任者)應該聯合俄國人反對中國。

  這在當時的人聽來無疑是十分意外的。

  要知道尼克松正在進行的“聯中抗蘇”本來就是基辛格策劃的戰略,現在自己制定的這個戰略還沒落地呢,就開始反過來籌劃“聯俄(蘇)抗中”了,大佬的思維一般人確實跟不上。

  基辛格的邏輯是這樣的:

  你別看中國現在的實力很有限,但這個國家在歷史上一直就是個大國,他們的內心比俄國人更自信,所以他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其實更危險。

  從后來世界局勢的發展進程來看,基辛格的表現堪比“先知”,他此次跟尼克松的談話可以說是美國版的“隆中對”。

  46年后,也就是2018年,已經95歲的基辛格再次向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諫言:咱要聯俄抗中啊。

  根據消息人士的透露,特朗普對這個提議頗為重視,他在任上跟俄羅斯的關系確實也不錯,甚至都快被美國人扣上“通俄”的帽子了。

  不得不承認基辛格是一個值得尊重但又十分恐怖的對手,95歲了,在戰略眼光上全美依然無人能出其右。

  不過看重實際利益的特朗普在后來沒能繼續領導美國人民,白宮換了個玩政治正確的拜登。

  這位大佬對俄羅斯是個什么態度呢?

  拜登在1997年(時任民主黨外交關系小組成員)的演講中提到過一件事:

  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曾警告美國不要繼續搞北約東擴,這樣會把俄羅斯推向中國。當時拜登的回應是不屑一顧的說:“那你們就轉向中國吧,實在不行還可以試試伊朗。”

  臺下觀眾聽完這段軼事后哄堂大笑,因為在當時的美國人眼里,中國還什么都不是。

  這就是盎撒人固有的傲慢,時至今日也沒有什么改變。而拜登的這個回應也透露出了他對俄羅斯的態度: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你們沒有資格談條件。

  上來一個這樣的美國總統對俄羅斯來說當然不是一個好消息。

  那么俄羅斯到底面臨著一個什么樣的處境,又為什么會在后來做出那些震動全球的選擇呢?

  俄羅斯這個國家啊,他非常特殊。

  2

  角落里的北極熊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世界各國的經貿關系就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全球化時代。

  這個模式和傳統的貿易模式并不相同,在傳統的貿易模式下,各國之間的協作是以交易制成品為主的。

  你賣衣服,我賣糧食,他賣汽車,大家都拿出自己擅長的產品互通有無,為此還誕生了“比較成本學說”等經典理論。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資本開始站在全球的高度去配置產業資源。

  他們把產業鏈上的各個節點分別配置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形成跨國產業鏈,以此獲得最優的經營效率。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各國不再是各自生產各自的產品,而是根據產業鏈的需求,各自負責生產環節的一個步驟。

  你生產輪胎,我生產方向盤,他畫PPT...諸如此類。

  這就是“全球化”。

  傳統國際貿易體系下的經濟模式是“塊式經濟”,各國自成一塊。全球化體系下的經濟模式則是“鏈式經濟”,所有國家都綁在一根鏈條上。

  這種鏈條式的經濟模式實現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協作,最細化的分工以及最深度的捆綁,因此也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生產效率。

  包括我國在內,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大家的經濟生活水平在融入全球產業鏈后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這是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繁盛景象,所以各國都在努力融入這個體系,但有一個國家除外。

  他就是俄羅斯。

  在全球化的盛宴中,俄羅斯就像一頭不合群的北極熊,默默地蹲在墻角里,審視著這一切。

  作為一個老江湖,他信不過這玩意。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是一個資源大賣家,但實際上他并不像中東的石油大佬們那樣完全靠這個吃飯。

  該國現在的商品和服務出口GDP占比明顯低于世界平均值,對全球產業鏈的融入程度頗低。曾經的嘗試也是淺嘗輒止,與他世界大國的地位并不相稱。

  全球平均數據和俄羅斯數據(出口GDP占比)的對比:

  最直觀的現象就是他們對“引進外資”這個事不怎么積極,原因是擔心在進行國際協作的時候會降低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話語權。

  如果放在十幾年前,我們會認為俄羅斯就是個不開竅的老古董。現在大家都在爭先恐后的上車,就你還擱那扭扭捏捏,活該富不起來。

  然而在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后,人們就逐漸發現情況不太對了。

  在全球化的體系下,各國的經濟發展高度捆綁,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而這一次是鏈條的最上游出問題,所以整個鏈條都受到了沖擊。

  于是人們就看到了這么一種局面:明明是美國人自己在國內割韭菜割出了毛病,卻連累全世界跟著一起掉坑里。

  這個時候那些捆綁在全球產業鏈上的普通國家就顯得十分脆弱了。

  他們自己沒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本質上只是一個個固定工位上的產業工人,對上下游的風險毫無抵抗能力。

  一旦他們“上班”的這條全球產業鏈出現癱瘓,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什么完整的產品都造不出來。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令俄羅斯非常不舒服:在全球化的體系下,西方資本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它可以隨時說走就走。

  外來資本來你這投資建廠,不是為了幫你脫貧致富,而是為了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的。

  所以一旦出現了更好的選擇、或者出現了某種危機、甚至單純就是為了打壓你,他們都可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而他們之前在你這里打造的各種產業,都是按照西方資本在全球資源配置的需求來安排的,這些產業的運轉也需要西方資本的持續支持。

  如果西方資本撤走,產業就轉不起來;如果不在西方主導的資源配置體系內,產業就算運轉起來也毫無用處。

  所以普通國家在這個體系下的經濟繁榮其實是鏡花水月,他們賴以生活的產業隨時可能回歸西方或轉移他國,自己則“一夜回到解放前”。

  更糟的是,你還可能因為融入全球化體系而被西方滲透,最終導致國家動亂或者成為西方傀儡。這不,次貸危機后沒幾年就阿拉伯之春了嘛。

  這些事情俄羅斯都看在眼里。

  毛子平時給人的感覺是五大三粗伏特加,粗心大意不講究,但我們需要再次注意一下,這個國家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主要玩家之一,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老江湖。

  他現在的國力雖然大不如前,但絕對不蠢。在該國粗獷的外表下,埋藏著的是對這個世界深深的戒心。

  就在美國的次貸危機把全球帶崩后沒多久,俄羅斯就出臺了限制外國投資的法案,列出了幾十個需要官方批準才能允許外資參與的領域。

  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和西方的關系急劇惡化,融入全球化的積極性更是降到冰點。

  雖然其國內也不是沒有與西方緩和以促進自身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聲音,但普京的回復很有代表性:

  “對于俄羅斯這樣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家而言,即使在某些方面落后,也不能為了改善和西方的關系而拿主權去交易。”

  俄羅斯從2012年開始實施進口替代政策,簡單的說就是爭取在一些行業實現自給自足。

  該政策無論最終能實現多少,都體現了俄羅斯人的一個樸素的想法:

  鏈式經濟雖然高效,但是風險太大,還是塊式經濟穩妥。

  到了2018年,看到連中美兩國都開始陷入貿易爭端后,俄羅斯就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了。

  站在俄羅斯的角度看,中美兩國沒有什么深仇大恨(不像自己和美國),雙方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互相之間的經貿關系十分緊密。

  而且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相對于基礎資源,工業產品沒有那么容易被替代。美國現在的經濟發展對中國高效的制造業有著很強的依賴性。

  事實上中國已經是美國在這個星球上能找到的最高效的合作伙伴,甚至可以說中美的經貿關系就是當今全球的經貿秩序。

  然而美國卻不惜摧毀給自己帶來巨大收益的貿易體系也要去對中國進行極限打壓,硬是把中國和自己的合作關系當成了自己威脅中國的工具。

  中國尚且如此,何況俄羅斯?

  所以俄羅斯從上到下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融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這個事,咱還是等等再說吧。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美國一定要和中國這個人畜無害的世界工廠過不去呢?

  3

  美國反華的邏輯

  如果從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我們可以理解中美之間的競爭關系,但卻無法理解美國現在這種你死我活的對抗姿態。

  現在不是冷戰,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共同生活在一個市場里的,大家都在對方的產業鏈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平時的理念再怎么不同,在巨大的共同利益面前,也應該是以合作包容為主、競爭對抗為輔。

  這就好比大家其實都在一條大船上,只不過可能你在船頭我在船尾而已。現在你非要跑來我的房間砸個洞出來,那最后還不是整條船一起沉么?

  所以說,大可不必。

  然而誰知道美國人在“同歸于盡”這個事情上的決心竟如此之大,他現在不只是砸“船尾”了,而是把這條船上能砸的地方都砸了個遍,甚至連自己盟友的房間都沒放過。

  泱泱大國,何以瘋狂至此?

  不過如果我們從一個個單獨利益團體的角度看就很正常了。

  比如說中國制造業的崛起雖然給美國人帶來了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但在美國產業工人的眼里,這些就是搶走他們工作的罪魁禍首。

  而中產群體則一邊享受中國制造的實惠一邊擔心崛起的中國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這種思路在我們看來非常無厘頭,誰吃飽了撐的去改變你們的生活方式?

  但美國人確實認為這個威脅真實存在,因為他們自己經常去干涉別人,所以就認為別人也會來干涉自己。

  在這種“以己度人”的思路下,他們當然無法接受一個日益強大但又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甚至在很多方面還跟自己意見相左的這么一個國家的存在。

  另外中國在現實中還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這也讓思維比較活絡的美國精英群體產生了一種頗具“前瞻性”的擔憂:

  以后這個大債主會不會仗著債主的地位強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

  那么面對美國這種普遍存在于各階層的奇葩認知和訴求,美國的政客們有沒有想辦法去改善或緩和呢?

  并沒有。

  美國政客的首要工作不是爭取國家利益,而是拉選票。既然是拉選票,那自然就是你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投我一票就行。

  不過話又說回來,無論美國人怎么看待中國,說到底都是一個主觀上的選擇。而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關系還是利益關系。

  主觀上的錯誤選擇會導致利益上的損失,所以按常理推斷,等利益損失到人們無法承受時,就會踩下剎車掉轉車頭。

  也就是說撞了南墻了自然就會回頭,再不情愿也沒辦法。

  比如說美國要緩解現在焦頭爛額的通脹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大量購買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

  而美國人如果覺得自己缺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允許中國大量購買自己的商品,同時也允許中國資本進來美國投資。

  賺錢嘛,不寒磣。

  但現實的情況是美國即使撞到南墻了也沒有回頭的意思。

  他們現在寧可陷在“通脹-->加息抑通脹-->金融業企業危機-->印鈔放水救市-->通脹繼續加重”這個死循環里也要掀掉中美經貿關系這張桌。

  我們這幾年經常按常理推測中美的經貿關系很快會走向緩和,但最終現實卻給了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合作共贏只是我們的一廂情愿。

  難道美國人真的對賺錢不感興趣嗎?

  其實美國人并非不想致富,他們只是不想勤勞致富。美國獲得財富的主要方式不是依靠分工協作,而是通過美元霸權對全球進行搶劫。

  所以維護美元霸權對于美國來說是一個高于一切的首要目標。

  那么美元霸權需要靠什么來維護呢?

  首先當然是軍力,擁有強大的軍力就可以隨時教訓敢于挑戰這個霸權的刺頭。

  不過光有軍力還不夠,因為現代貨幣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只有在人們相信它的價值的時候它才能發揮作用。

  而“美元最可靠”的信仰本質上又來自于“美國最強大”的認知。

  所以“世界第一”的江湖地位就是美國的命根子,他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國家威脅到這個地位。

  于是無論對方是敵是友,無論對方意識形態如何,也無論對方的人口體量有多大,只要對方的GDP超過了自己的50%,那就是打壓的對象。

  當年日本剛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就被摁著頭簽了廣場協議,順帶還拉上了英法德。

  而中國現在的GDP已經達到美國七八成的水平。

  中國也要發展,中國人也想變富,同時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所以中國在GDP總量上趕上并超過美國并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

  但這在美國看來就是“原罪”了。在這個“原罪”面前,兩國其他方面的利益交集統統都不再重要。

  不過俄羅斯的情況就跟中國又完全不同。

  他們的產業對美國的本土產業構不成什么威脅,不存在搶工作的問題;他們也不是美國的大債主,美國精英階層那種“債主迫害妄想癥”也不成立。

  另外俄羅斯的GDP還不到美國的10%,完全不在一個競爭層面上。

  那么美國為什么在冷戰后還要一直堅持反俄呢?

  4

  美國反俄的邏輯

  美國反俄的一個最直接的舉動就是策動北約東擴,恨不得一步步把導彈架到莫斯科門口去。

  那么俄羅斯對此的反應是什么呢?

  蘇聯時期雙方是死對頭自不必說,1954年北約把西德拉進去后,惱羞成怒的蘇聯在一年后就成立了針鋒相對的華約。

  蘇聯解體前,美英德三國曾口頭保證過北約不會東擴,結果蘇聯一解體,他們就不提這個茬了。

  不過俄羅斯一開始對北約東擴的苗頭并不在意,事實上他們自己早在葉利欽時期就提出過加入北約的申請,只不過北約沒批。

  在當時的俄羅斯看來,北約針對的敵人是曾經的那個蘇聯,并不是自己。

  現在既然蘇聯已經不復存在,那么這個軍事同盟應該就不會再繼續為難自己和自己的小伙伴們了吧?

  結果1999年北約在沒有安理會批準的情況下突然對俄羅斯的重要盟友南聯盟動武。

  他們對該國進行了長達78天的高強度無差別轟炸,硬生生的逼這個國家吞下了國家分裂的結果。

  而俄羅斯卻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只能在一旁愛莫能助。

  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北約開始正式吸納東歐國家加入。

  這一系列事件讓俄羅斯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么一個現實:西方從來就沒有打算給你歲月靜好。

  不過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

  在冷戰結束后,北約已經沒有了防御蘇聯的需求,那么它的存在和擴大還有什么意義呢?

  是為了防御俄羅斯嗎?

  實際上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就一直致力于與西方交好,包括葉利欽和普京在內,該國先后四次申請過加入北約,在經濟上也和歐洲有不少合作。

  如果不是西方硬生生地把他逼反,哪來的必要為這么一個長期向自己示好的國家維持一個軍事同盟?

  而且就算是把他逼反了,他也沒有這個實力對西方發起進攻。

  所以北約這個軍事同盟其實面對著一個頗為尷尬的現實:它沒有一個共同的敵人。

  既然沒有共同的敵人,那么這個軍事同盟存在的意義就只有兩種可能了:

  1.降低成員國的國防成本;

  2.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

  第一個意義對于大多數北約成員國來說是成立的。

  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加入北約就等于獲得美國的保護,從此自己的軍備建設就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有事直接呼叫老大就行。

  雖然北約內部也要求各國承擔起各自的軍事義務,但這些成員國履行義務的時候都是能糊弄就糊弄,整天變著花樣薅美軍的羊毛省自己的軍費。

  那美國整天推動北約擴大到底圖什么?圖盟友給他發錦旗嗎?

  當然不是。

  維持和擴大北約這個事雖然在賬面上很虧,但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意義重大。

  上文說過,美國致富靠的是搶劫,所以全球霸權對于他們來說是剛需。

  有了霸權,才能靠印鈔機收割財富,才能到處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則,才能對別人的銀行賬戶隨便伸手。

  在這個邏輯下,北約存在的意義就很明顯了:

  通過建立一個唯我獨尊的大型軍事聯盟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

  這里面有兩個要點:

  這個聯盟的規模要盡可能的大。因為成員越多,支持自己的人就越多。

  這個聯盟一定要唯我獨尊,不能出現一個二當家之類的角色出來分散自己的權力。

  看到這我們基本就可以明白為什么北約一邊要擴張,一邊又死活不讓俄羅斯進來了。

  最后,為了保證聯盟成員的服從性,除了老大自己的實力要足夠大以外,還需要在聯盟外部創造一個“共同的敵人”出來。

  這樣隊伍的人心才不容易散。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俄之間的矛盾是沒有辦法從經濟角度去分析的,實際上他們在經濟上也沒有什么根本的矛盾,甚至連交集都不多。

  這兩個國家的矛盾只能從黑社會的角度去分析,俄羅斯就是美國用來維護自己霸權地位的“工具人”。

  這個“工具人”的具體的用途就是拿來挑起歐洲矛盾,引發歐洲混亂。這樣歐洲各國才會永遠有求于自己,歐洲才沒有可能團結起來跟自己分庭抗禮。

  這是海洋國家對大陸國家的慣用伎倆,從當年英國的“歐洲均勢”到現在美國的“歐亞大陸均勢”,祖傳秘方,一脈相承。

  所以所謂的“美俄矛盾”只是表象,真正的矛盾是美歐矛盾。美國害怕的不是俄國的核彈,而是歐洲的崛起。

  當年歐洲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后就無奈地成為了美國的債戶,他們在重建的過程中需要來自美國的大量借款和援助,但同時也被美國滲透成了篩子。

  一個力量分散且買辦橫行的歐洲本不足為懼,只是在二戰崛起的蘇聯又成了世界新的一極。強大的蘇聯并不存在向美國借款求援的問題。

  所以雖然在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度親美,但他被美國滲透的程度遠遠比不上已經在美國朋友圈里浸淫了幾十年的歐洲。

  這就意味著俄羅斯注定成不了美國的“自己人”,他們的主流民意不是“跟著美國走”,而是“不當美國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一直被全球產業鏈邊緣化的大國,因為和歐洲的經濟合作愈發密切,居然反過來逐漸成為了歐洲擺脫狗鏈子的希望。

  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工業品和俄羅斯的油氣能源是天然的互補。如果任由歐盟工業+俄羅斯廉價資源這個搭配發展下去,歐元就會越來越堅挺,美元的強勢地位就會不保,進而直接威脅美國霸權。

  事實上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任上時甚至已經公開喊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樣的口號。

  這是美國的逆鱗。

  不讓歐洲大陸抱團做大,這是美國的核心戰略。所以挑撥歐洲和俄羅斯的關系,讓他們徹底敵對,是美國必然的選擇。

  不過道理雖然是這么個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對抗也應該有對抗的章法。

  即便是站在搶劫者的角度看,基辛格當年的戰略也是合理的。

  因為現在的歐洲畢竟還在美國的掌控之下,沒那么容易真的跳反。而且俄羅斯的發展也遠不如中國那么迅速。

  如果美國一定要視中俄為敵人,那么從技術上來說,和俄羅斯展開對抗的緊迫性應該排在中國之后。

  畢竟中國人口更多規模更大,人均每提升一點,經濟總量就會往上跨一大步。

  那么美國為什么非要同時對兩個對手動手呢?

  5

  “腦死亡”

  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都是這個世界近代以來的主要玩家。

  大家在漫長歲月里各自起落,都有耀眼的時刻,也都有慘痛的回憶。彼此間的歷史恩怨誰也不比誰少。

  不過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永遠是現實利益,只不過這個現實利益又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不同的國家會有不同的行事風格,有的喜歡先吃掉眼前的好處再說,有的則可以為了長遠利益承受一些眼前的損失。

  魚和熊掌往往不可兼得,決策者們經常要做取舍。

  一般來說,大國實力雄厚,吃得起虧,會比較偏向于犧牲眼前換取長遠。

  但西方民主制下的大國就是另一回事了。

  以選票為生的決策者無法站在國家長遠利益的高度上去調節各方訴求。最終只能在面對各種利益的時候“我全都要”,面對各個對手的時候“我全都反”。

  于是這樣的國家自然就無法談判,無法交易,不可理喻。

  美國內部有人反俄,有人反華,也有人傲慢無比什么都反。

  如果決策者想從現實利益出發去拉攏其中的某個對手,就馬上會被國內的反對派群起而攻之,扣上“美奸”的帽子;有時候在做決策時甚至還要去考慮“政治正確”這種虛無縹緲的價值觀。

  這是國家決策層面的“腦死亡”。

  其實美國這種“腦死亡”的現象現在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

  比如說近期沙特與美國的嫌隙越來越多。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沙特一直不好好配合美國增產石油的要求,還與美國的敵人伊朗和解,并開始往東方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政治家們不僅不去根據實際情況嘗試向沙特開出更好的拉攏條件,反而還要迎合國內的政治正確,站到道德制高點去攻擊他們的人權問題。

  這不是更加把沙特往外推嗎?

  曾經的美國也是能夠攪動世界各路豪強的高端玩家,而如今傲慢+腦死亡的他們已經沒有了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的手腕。

  現在基辛格都99歲了,仍然是美國國內最優秀的戰略家。這是他個人的榮耀,也是美國這個國家的悲哀。

  美國現在最常見的操作就是拉上一堆阿貓阿狗去跟一流大國搞平衡,然后大概率平衡不了,最后只好消耗自己的硬實力去硬壓。

  他們現在這種對所有利益全面鯨吞,對所有對手全面出擊的“霸氣操作”,最終給這個世界孕育出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6

  新格局

  上文說過,俄羅斯對于全球化的態度是十分謹慎和不信任的。這樣的態度雖然造成了該國經濟發展的落后和緩慢,但卻保證了他們經濟主權的安全。

  現在俄羅斯已經打了一年多的仗,在政治經濟層面上更是與西方全面決裂,但其國內經濟依然沒有崩盤,反倒是之前制裁俄羅斯的一大票西方銀行在爭先恐后的跳水。

  這正是得益于俄羅斯在經濟上的這種“不合時宜”的獨立性。

  不過凡事皆有代價,這條道路的代價就是效率太低。經濟發展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有效分工協作的規模越大,效率就越高。

  同樣的工作,10個人分工協作比10個人分別單干的效率高得多。

  俄羅斯如果總是這么關起門來單干,只交易成品而不努力融入大規模產業鏈,那么他們在和平環境下只會越來越跟不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

  這就很矛盾:

  關門,發展跟不上節奏,

  開門,信不過其他國家。

  那么怎么樣才能信得過其他國家呢?

  這就要看國家間的信任度主要取決于什么了?

  我們都知道個人的信用水平可以去看信用記錄,那么國家的信用水平是不是也可以看信用記錄呢?

  可以是可以,但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超越所有國家的超級力量去懲罰失信者,所以每個國家都會把自己的現實利益擺在第一位。

  因此兩個國家能否互信,從根本上取決于雙方的利益關系。

  當雙方合作的利益大于不合作的時候,自然是可以放心合作的;不過如果你手上還有其他的選擇,那我當然要擔心你隨時會改換門庭。

  中俄都是大國,在正常情況下各自都有很多選擇。所以普通合作沒問題,但要成為“生死之交”也沒那么容易。

  然而美國一方面強迫歐洲與俄羅斯決裂,一方面又把中國往絕路上逼,這種不留余地的打法徹底斷絕了中俄的其他選擇。

  人家現在就是要你們死。

  尤其是俄羅斯,要知道一直以來他們的出口業務主要就三個方向:美、歐、中。現在一下就被美國砍了倆。

  中俄在這個情況下除了攜起手來共同抗敵,根本沒有別的路可走。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親手提升了中俄兩國的互信水平。

  那么現在信任有了,能力呢?

  俄羅斯自己的經濟實力是比較有限的,雙方的經濟合作能不能做出亮眼的成績,主要還是看中國。

  而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路線并不一樣,相對于俄羅斯對全球化的警惕,中國則是在保證自己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對全球化盡可能的張開了雙臂。

  那么站在俄羅斯的角度就有理由擔憂:捆綁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中國經濟會不會和其他國家一樣,隨時因為西方的因素而出現宕機?

  幸運的是,中國并不是一個普通的捆綁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國家,他是全球化體系中的一個“BUG”。

  中國在融入全球化體系后,憑借自身龐大的市場體量、海量的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穩定的社會環境以及扎實的工業基礎,完成了對全球產業鏈的“吞噬”。

  中國不是一根鏈條上的某個節點,而一堆鏈條的集群。

  相對于二十年前,現在的全球化其實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世界工廠時代”。

  依靠大量高效的產業集群,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增加值的全球占比接近30%,幾乎是美國和歐盟之和。

  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雖然會讓所有人難受,但卻已經很難從根本上去撼動這樣一個龐然大物。

  現在信任有了,實力也有了,而且也沒有別的選擇,那么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2022年中俄貿易額相較十年前上漲了116%(2012年不到900億美元,2022年達1902億美元),中國商品在俄羅斯最大電商平臺上的訂單份額達到了95%。

  同時,人民幣在俄羅斯進口結算中的份額從2022年初的4%暴漲至2022年底的23%,拉升了差不多6倍。

  雙方最近還表示將加強在投資貿易、能源、天然氣、和平利用核能、航空航天、科技創新、跨境交通物流等領域的合作。

  我們會懷念全球化的美好時代,也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重新進入一個更好的全球化時代,但在此之前,大家先抱個團活下去再說。

  一個區域性的市場雖然比不上全球市場那么高效,但總比一個人單打獨斗的強。

  更重要的是,這將是一個不會被西方收割的市場。

  況且中俄領頭的統一市場未必就只有中俄兩個國家,就在我國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的同時,40多個非洲國家的代表也齊聚莫斯科。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并不想整天斗來斗去,大家只想好好做生意,把肚子填飽才是第一要務。

  而要想過上好日子,就不能總想著去依靠強盜。

  既然美國要強迫大家進入“塊式經濟”,那我們就干脆把這個“塊”做大一點,大家一起打造出一個又大又安全的“塊”出來。

  說到底,誰規定全球產業鏈就一定要靠西方資本來主導?

  7

  結 語

  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在1904年提出了一個“世界島理論”,即歐亞大陸和非洲聚集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資源,可以稱之為“世界島”。

  然后麥金德在地圖上一比劃,得出了一個結論:誰控制了東歐,誰就控制了世界島的心臟地帶;誰控制了世界島的心臟地帶,誰就控制了世界。

  這個結論未必嚴謹,因為它只是單純考慮了地理上的中心位置,沒有考慮人口和經濟的具體分布。盡管如此,該理論還是道出了海洋國家頭頂上的那把達摩克里斯之劍:

  世界島上的國家如果團結一致,則外圍的海洋國家就會被邊緣化。

  即便是現在坐擁北美大陸的美國,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跟整個歐亞大陸對抗。

  所以離間大陸國家、挑動地區爭端、避免世界島以及其他大陸區域形成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這正是海洋國家的傳統技能,也是他們的宿命之路。

  當然了,在和平與發展的邏輯下,誰是所謂的“世界中心”并不重要,所有的國家都是市場里的平等協作者,都可以通過公平交易各取所需。

  但如果在稱霸的邏輯下就是另外回事了。

  美國要通過暴力去占所有人的便宜,自然就要凌駕于所有人之上,占據世界中心的地位。

  海洋國家雖然在人口和資源的總數上比不上整個歐亞大陸,但卻坐擁安全的環境(身邊沒有強敵)和發達的物流(海運成本低廉)。

  如果他們策略得當,就可以一邊讓其他陸地國家互相消耗,一邊實現自己的快速發展。

  如此一來,他們作為世界中心的日子還能持續很長時間。

  這其中的關鍵只在一點,就是這個海洋強國的心里要明白:

  自己之所以能夠凌駕于所有國家之上,并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比他們加起來還強,而是因為他們并不團結。

  而美國大概是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坐得太久了,已經開始真的覺得自己就是那么強了。

  于是他們腳踩歐洲,手劈俄國,橫掃中東,強壓東亞...其國際戰略不再立足于精妙的利益制衡,而是完全依靠粗糙的買辦滲透和軍事壓迫。

  這個世界也“投桃報李”,很快就呈現出了“天下苦美久矣”的盛況。

  當然,如果你的硬實力足夠強大,簡單粗暴一點也不是不行,大力出奇跡嘛。

  但是一個海洋國家真的有足夠的硬實力去碾壓整個世界嗎?

  如果沒有,那么你給所有人施加的這個壓力其實只是一個幻象,而“幻象”最怕的,就是“覺醒”。

  無論是中東和解,還是中俄合作,其實都是各國反抗壓迫的一個縮影。在美國的高壓下,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放下成見,嘗試抱團。

  正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一個新協作體的成長或許還需要很長時間,但一個舊霸權的坍塌卻往往只在頃刻之間。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烏克蘭逃兵
  7. 到底誰“封建”?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0.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8.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品 | 亚洲人曰屄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2021国产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 | 日本精品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