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對于軍迷來說最熱鬧的事情,無疑是03號航母福建艦的下水。不僅軍迷關注此事,很多關心國家大事的人也在熱議。
今天我們聊聊與03號航母相關的一些事情,聊聊美國海軍。聊聊最近三十多年獨步全球的美國,最近三十年它是怎么發展的?
同時我們還要聊聊美軍和美國海軍的帝國頑疾,美軍是否還能繼續維持一支獨霸全球的海軍力量?
目 錄
一、美國海軍絕對優勢第1階段,冷戰的紅利,里根政府的根基
二、美國海軍絕對優勢第2階段,戰略模糊與發展停滯,造船業的衰退
三、陷入混亂的美國海軍發展
四、雄心勃勃的計劃與美國海軍總噸位的水分
五、兩難選擇之外的可能選擇——從四面出擊到戰略防御的轉變
六、美國海軍將在調整期內竭力避免和中國的直接軍事沖突
七、戰略欺騙與戰略調整,美國海軍需要一個戰略穩定期做內部調整
一、美國海軍絕對優勢第1階段,冷戰的紅利,里根政府的根基
1991~1999年,這是美國海軍力量乃至國家綜合實力處于絕對優勢的時期。美國海軍實力可以說是獨步全球。那時候的美軍,可以說是想打誰就打誰。二話不說,就開打。
但是,這其實并不是美國軍事實力突然性的爆炸,而主要是因為蘇聯的解體與蘇聯海軍力量的瓦解。
在失去對等制衡的背景下,美軍獨步全球。失去對手的美國海軍,控制了全球主要海洋經濟航道。
另外,我們需要注意到,此一時期的美國海軍先進艦艇,主要都是源自1980年~1992年對抗蘇聯的海軍造艦計劃。
主要實施者是里根政府。也就是那個演員出身的總統里根。不過此演員可比烏克蘭那個澤連斯基厲害。雖然同為演員,雖然都是被幕后力量指使。
該海軍造艦計劃計劃是以當時的美國經濟和制造業基礎作為支撐的。此一階段啟動的造艦計劃,實際支撐了美國在冷戰結束后到目前的最主要作戰力量。
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原計劃第一批次建造3艘,里根政府1980造艦計劃繼續建造。
實際真正大規模制造時間 1980年,主要造艦計劃完成于1992年。
提康加德羅級戰區防空巡洋艦
里根政府1980年制定的造艦計劃,同年開始建造。
1980年進行大規模制造,主要造艦計劃完成于1992年。
阿利伯克I級綜合性驅逐艦
里根政府1980年的制定的造艦計劃,1989年開建。
1989年底執行建造,第1批次造艦計劃完成于1997年。
洛杉磯級攻擊性核潛艇
原計劃小批量服役 里根政府1980年的造艦計劃,決定大規模繼續建造。
1980年造艦計劃決定繼續加大建造,1996年全部造艦計劃完成。
也就是說,1991年-1999年的美國海軍,完整的接收了里根政府時期執行的海軍造艦計劃遺產。這一批次的海軍艦船,不但噸位龐大、性能先進,同時又處于剛剛服役狀態,是最為完好的時期。
但我們也要看到硬幣的另一面,因為失去了相應的對手,后續的美國政府并沒有制定里根時期那樣龐大海軍造艦計劃。
失去戰略對手的美國海軍力量,在獲得了全面優勢的背景下,并沒有考慮到后續的發展。這使得其戰略規劃中,出現了一個階段的過渡真空。
一切先進裝備和武器,都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老化和相對落后,而在這之后的時間中,將會出現一系列的變化。
二、美國海軍絕對優勢第2階段,戰略模糊與發展停滯,造船業的衰退
如果把1991~1999視為美國海軍絕對優勢第一階段,那么2000~2013年則視之為第二階段。
盡管在這個時間內,美國海軍在20世紀80與90年代接收的各個型號戰艦依然處于服役時間,并且依然在進行后續的阿拉伯克II型驅逐艦和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建造工程與計劃。
但是,與冷戰的造艦高峰相比,這十四年的時間美軍增加50艘阿利伯克II型驅逐艦及其改進型,16艘弗吉尼亞級攻擊性核潛艇;但同時,這十四年中美國卻退役了大量冷戰時期、也就是上世紀60~70年代超期服役的艦艇。同比新接收的作戰艦艇,卻遠少于退役的海軍空缺。
這一方面是由于,美國海軍在全球近乎絕對優勢,天下無敵、缺乏對手導致后續的建造計劃缺乏動力。
但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受到2008年席卷美國的金融風暴的影響,美國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導致原有的美國海軍訂單一再削減。
經濟衰退嚴重影響了美國海軍所依賴的造船根基,私有化的造船與船塢工廠企業受到嚴重波及。在缺乏足夠商業訂單的背景下,僅靠相對少量的軍事造艦訂單無法維系企業維持高峰時期的運轉。
美國造船企業被迫大量裁員,大量關閉、拆除冷戰高峰期間的船塢。而建造新船、維護翻新舊船,都需要船塢泊位停靠。沒有足夠的船塢,建造新船和維護舊船就變得十分困難。同時期,配套產業與制造業企業大量撤出美國,這使得艦船制造成本和造價一再升高。
比如,中美同級別的艦船成本長期維持在3~5倍的差距。
大家回想下,中美同級別的手機、汽車,有沒有這么大的價格差距。為什么汽車沒有這樣的價格差,中美艦艇卻有如此高的價格差異?
在居高不下的成本壓力下,原計劃中的海軍后續替補艦船不斷被刪減,原有的艦船維護與保養也在同一時間不斷縮減。
比如,里根政府時期造艦計劃的關鍵性裝備,尼米茲航空母艦和提康加德羅級巡洋艦只進行了少量的大修,甚至并未進行改裝升級。
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核心,首艦尼米茲號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服役,目前艦齡已經接近50年。在冷戰末期,該艦尚能接受良好的維護保養與升級計劃。但是在冷戰結束后,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隨著美國經濟與制造業的嚴重衰退,該艦并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僅僅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的政策調整,得到一次大修與升級,但是這種僅僅對于基礎設施的維護升級,并不能改變其艦體與動力結構嚴重老化的事實。
另外,21世紀初開啟的福特級航母與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其長達十多年的建造期和故障重重的表現,也可以間接反應這一點,美軍主力艦船缺乏有效的維護保養與裝備的升級更新。
決定美國海軍實力的不是其海軍艦船數量,而是其背后的船塢制造與維護升級能力。艦船規模與船塢制造能力、維護保障能力的對比的變化,體現了美國綜合國力的變化趨勢。
三、陷入混亂的美國海軍發展
時間進入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時期,上述問題變得更為突出。
因為美國船塢數量有限,到底是使用現有的船塢制造新艦船,還是翻新、維護老艦船,就成為一個極難抉擇的問題。不僅難以兩全,甚至一全都變得難以實現!
一方面,美國海軍在冷戰末期所積累的海軍艦船,絕大多數均已達到三十年以上,一半艦艇已經超過了原有的設計壽命,升級維護的資源與資金成本代價巨大。這部分超過設計壽命的艦船,面臨或退役、或維護更新的抉擇。而要維護翻新,就需要船塢泊位。而美國并沒有足夠的船塢。
我們來對比一下各個艦船的設計壽命:
尼米茲級航母設計壽命45年;第一艘已經服役47年。第一批次與第二批次均已服役超過三十年,相對年輕的第三批次也大都是于上世紀90年代完工。
阿利伯克I/IA/II型驅逐艦的設計壽命為35年;阿利伯克IIA型的服役年限則為40年;服役基本已經超過三十年,其作戰艦體和電子設備,已經嚴重老化,且缺乏升級保障維護。目前基本停泊在港口,艦體狀況堪憂,但作為美國海軍實力數量上的保障,依然超期服役。
提康加德羅級戰區防空巡洋艦設計壽命為35年;目前服役年限已經超過三十年。
這些艦船,很大一部分已經超期服役。隨著裝備技術和軍事手段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原有先進的技術程度和作戰手段,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磨許多。
這么多的舊船,對其維護翻新就成為一個大難題。
另一方面,為了維持造船企業的利潤,美國政府傾向于向私人企業集團妥協,以新型的海軍艦船為訂單,進行產業的刺激,希望軍事高額的訂單進行制造業的企業刺激,使得原有所配套的制造業向本土回流。但是新艦的建造時間和建造數量又遠遠滿足不了美軍龐大艦隊的的需求。
上述雙重的壓力下,美國海軍的發展變成了一種難以抉擇的混亂。大型艦艇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得到保障。
四、雄心勃勃的計劃與美國海軍總噸位的水分
美軍曾經提出過許多先進、花哨的理念,全球化打擊、一小時打遍全球等等等。
不過無論提出多么新穎的概念,無論是每任美國總統的海軍發展規劃是怎么寫的,都要面對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美國海軍的新型戰艦遲遲無法服役、并具備戰斗力,新型艦艇的建造周期變得超長;并且美國國內的船塢泊位已經大幅度萎縮。
這就是為什么,美軍許多看似先進的理念和雄心勃勃的計劃,在最近十多年中幾乎只能停留在紙面設計,卻無法得到真正的實施。
在目前狀態下,美國海軍與美國智庫,過多的強調未來海軍技術概念與技術特征,其象征意義常常大于實際意義。在無法解決實際作戰力量與國力基礎之間的矛盾前,任何看似先進的技術概念與軍事作戰方式的變革,并無實際意義。
過多的強調和宣傳這一信號,極可能只是作為一種戰略性煙霧,起到一種心理威懾作用,造成美國軍事實力壓倒一切的錯覺。
很多人都以為美國的智庫、美國的官方做起計劃來具備科學依據。但其實,很多美國智庫的報告都是夸夸其談,既不具備科學技術基礎,也脫離了美國海軍的真實實力。
這也怪不了他們。他們需要保持這種紙面上的威懾力、紙面上的恐嚇。
但是如果要把這種紙面上的威懾力,落實到全球,這對于帝國來說卻是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
在政治和外交上,美國必需維持一支在總噸位遠超其他國家的艦隊。但是如果按照海軍的真實情況,裁減、拆解超期服役的艦船,美國海軍的總噸位將會急速銳減一半多。這將導致美軍失去原有的威懾力和影響力。所以美國海軍必需在紙面上維持一支相當龐大的海軍總噸位。
同時,現有數量有限的海軍維護船塢制造的資源,絕對不會大量用于老舊戰艦的維護和升級,因為超長服役的艦船已經失去升級的價值。船舶的維護保養,只會集中于相對較新的艦船。老舊艦船將只作為總噸位的威懾量的計算而存在,但不會得到有效的資源維護。
五、兩難選擇之外的可能選擇——從四面出擊到戰略防御的轉變
在美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船資源分配危機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忽視美國海軍另一方重要力量,核潛艇。
在美國海軍可分配資源不斷萎縮的困境下,核動力潛艇部隊卻得到了最為完整的資源分配。
原有的俄亥俄級與洛杉磯級核潛艇常年得到資源維護和保障,保持其戰斗力。
弗吉尼亞級攻擊性核潛艇不但完成了制造,同時還得到了最為嚴格的維護保養與技術升級。
同時,新型的哥倫比亞級核潛艇不但得到海軍最優先的資源分配,建造也已經迅速展開,成為海軍最優先保障的項目。
俄亥俄級
服役期已經超過三十年,已經到達退役年限的情況下,依然得到有效維護和資源分配,裝備全面性升級和改造,可以繼續服役10年以上。
洛杉磯級
里根政府時期第二批次建造的依然絕大部分在役,且得到良好的維護升級,目前依然是美國海軍水下潛艇部隊的中堅力量。
弗吉尼亞級
全數完成制造,在技術先進和裝備完好度較新的情況下,不斷進行資源保障與裝備升級。
哥倫比亞級
建造資源得到美國海軍最優先的資源分配,建造已經完全開始,并加速建造
上述情況表明,在國力衰退背景下,無力保障水面艦艇的維護、建造速度緩慢的美國海軍,實際正在效仿前蘇聯海軍的發展模式;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資源的重心,逐步調整為以水下核潛艇的重點建設,來彌補目前國力衰退下所面臨的情況。
在大國與大國的實際對抗中,由于雙方對等的遠程精確打擊和火力毀傷,大型水面艦艇面臨極大的生存性威脅,在現有國力無法持續建造新艦,無力維持水面艦艇有效戰力和規模的現實困境下,集中使用資源重點建設一支數量與質量,戰力高效的核潛艇部隊,成為現實中非常正確的選擇。而核潛艇的水下隱身性,在未來海戰中發射遠距離縱深打擊火力與反艦導彈,將成為未來構筑美國海軍實際戰斗能力極為重要組成力量。
同時,在現有大型水面艦艇更新換代需求急為迫切的背景下,美國海軍提出FFG-X計劃,重新將護衛艦回到美國海軍的戰斗序列。此前數十年,美國海軍是沒有護衛艦的。相比其他主戰艦艇,護衛艦相對廉價,可以迅速大量建造,可以快速部署。
可以總結為,在國家實力與經濟實力的雙重衰退下,美國海軍最終會進一步壓縮大型主力艦實際可戰斗效能的數量。而將兵力逐漸調整為核潛艇與水面護衛艦為主要模式的海軍力量。
這一兵力結構的調整,可以評估為,美國海軍的戰略進攻能力將不斷減弱,逐步調整為戰略防御態勢。
六、美國海軍將在調整期內竭力避免和中國的直接軍事沖突
在美國海軍龐大的總噸位的背后,是一個外強中干的海上力量。可以實際使用的核心戰力,只限于里根號、布什號為核心的相對少量的主力艦船。
在逐步調整為核動力潛艇與相對廉價護衛艦為主要的海軍力量后,美國海軍很可能將逐步依靠在第二島鏈體系內,依據海洋深度與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利用潛艇的隱蔽性和相對的技術優勢,形成一道海上縱深防御地帶。
而在現有這個表面數量眾多,實際內部資源嚴重窘迫的時期內,美國海軍實際可用的機動兵力只占有其海軍噸位總量的極其微小的一部分,而這個實際可用兵力,在面對日益龐大且裝備精良的中國海軍面前,實際只能其到微乎其微的威懾性作用。無論在實際可用兵力兵器數量,還是在裝備維護的實際質量上,美國海軍現有的兵力兵器都面臨著困境。
里根號,作為美國海外實際可用的海軍戰略支撐,絕對不可能輕易被介入到大國與大國的軍事戰斗,只能采取有限的威懾行動,表明美國的軍事影響力,而這種行為是作為政治上的表態,而非軍事戰爭的行動。在目前的實際可用兵力與兵器的效能對比中,美國海軍將對中國執行政治威懾而非軍事沖突,在熱點高發的軍事沖突地區,美國海軍將會竭力避免和中國海軍和中國軍事力量直接軍事沖突。
在未來,不斷兵力兵器結構調整的美國海軍,將會以海洋深處的潛艇,利用深海的自然條件作為掩護,構成新的應對方式,以戰略防御特有的戰斗方式,來抵消中國海軍逐步增長海軍力量,這種特有的應對模式將會是之后,美國海軍面臨中國日益強大軍事力量維護其霸權體系的戰略防御方式。
七、戰略欺騙與戰略調整,美國海軍需要一個戰略穩定期做內部調整
美國的國力和經濟狀況,短期內是無法改善的,甚而有可能會爆發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造船業的振興,也是難以預期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有越來越多的上世紀建造的艦船變得老舊,逐步喪失曾經先進戰斗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海軍該如何顯示其戰略威懾力,維護霸權?
預計美國海軍將以少數艦船,長期實行洲際性熱點地區的巡航,作為戰略掩護與戰略迷惑的手段。
美國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美國的海軍力量是構建美國全球霸權的基礎,它的強大與衰落,將決定美國霸權甚至自身國家的命運。
在其海軍實力不斷衰弱的現實面前,為了掩蓋這一實際情況,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智庫都會做出一個最為簡單的應對方式,以相對少量完好的艦船,以極其微小的編隊甚至單艘巡航的模式,不斷介入國際沖突與美國霸權安全的熱點地區,進行非戰斗性的巡航。以此表明美國軍事力量的威懾力,向外界和其他大國表明自己還很強大。
這一戰略手段的實施,其真實目的是為了掩蓋其海軍實際力量兵力虛弱與疲軟的現實,為美國自身爭取更多的戰略時間,應對國內的危機。
我們在臺海和南海附近,就經常就看到此類局面,美國海軍單艘艦艇、飛機出現在附近區域。美軍艦艇、飛機一出現,就造成中國國內的重大輿情。
筆者估計,拜登政府將竭力避免與中國的直接軍事沖突,而期望以戰略迷惑的軍事威懾力,為美國、美軍贏得內部調整的時間。
因為美國海軍乃至美國需要一個戰略穩定期做內部調整。
如果說,在過去的發展中,相對于美國的國力,中國需要穩定的發展時間。那么現在,在國力內部空心化與產業基礎不斷萎縮的現實面前。美國海軍力量乃至美國軍事力量,反過來也需要一個戰略穩定期做內部調整。這個調整周期,可能長達十年。
八、建議對策(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