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盧森堡舉行會晤。
就在會晤前3天,中美國防部長剛剛在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舉行會談。
這樣頻繁的多層次接觸引發了格外的關注,尤其是中美關系正處在關鍵十字路口,回頭看,正是此前美國政府的一系列錯誤行徑,導致中美間正常溝通渠道受阻,甚至是中斷。
現在,拜登政府開始做出改變,為時未晚,但是美國妄圖在此過程中,通過試探中國的底線來積累優勢,恐怕是打錯了算盤。
中國,必然會徹底打破美國的幻想。
面對大國博弈格局加速演變,要理解這次會晤以及背后的中美關系大勢,得從這7個重點入手。
01時機:元首外交引領凸顯
會晤時間點本身,就有不少觀察的角度。
這次會晤,距離今年3月18日的中美兩國元首視頻通話,僅僅過去了三個月。
三個月前,中美兩國元首在視頻通話中,都同意雙方在各層級各領域要加強溝通對話。
元首視頻通話6?1?天后,?楊潔篪同沙利文通電話。
元首視頻通話87天后,楊潔篪同沙利文在盧森堡舉行會晤。
在這三個月間,中美國防部長也通了電話、進行線下會談,這都是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的第一次。
這些溝通與對話,都是在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
兩國元首之間的溝通,在中美關系中發揮著定向把舵的作用。
在元首外交的引領下,除了中美外交高層之外,今年上半年,中美還在兩軍、氣變、衛生、農業等領域開展了一些對話:
4月22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和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共同出席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
5月26日、6月1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與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一周內兩次會面,就中美氣候合作交換意見。
能談,就說明雙方有管控分歧、避免誤判的意愿,正如新聞稿中提到的:
雙方均認為保持溝通渠道順暢是必要和有益的。
對于中美兩個大國來說,這一點很重要。
雖然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趨勢,但離中美關系的整體好轉,還有相當距離。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告訴譚主,相較于上屆美國政府,中美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從客觀上講,是有一些恢復和改善。但美方恢復這些對話,到底是要從戰略上改變一些對華負面的定位,還是只是為了要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個目的,才是關鍵。
評價的標準也簡單,美方有沒有把“四不一無意”落到實處。很明顯,美方一些人沒有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也沒有把拜登總統的積極表態落到實處。
這也是中美關系面臨當前局面的癥結所在。
楊潔篪也在會晤中指出:
美方應端正對華戰略認知,作出正確抉擇,把拜登總統的“四不一無意”表態轉化為實際行動,同中方相向而行,切實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
02地點:透過距離看對等
此次會晤的地點盧森堡,同樣值得解讀。
作為歐盟創始國和核心成員國,盧森堡在與中國的互動過程中,創造過不少“第一”:
用盧森堡大公的話來說,盧中兩國雖然大小不同,但彼此關系一直很好,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合作水平很高。
今年是中盧建交50周年,而中盧關系之所以經受住國際風云考驗,關鍵在于雙方做到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贏。
這對于當前國際上最復雜的一對大國關系——中美關系來說,是借鑒,也是提醒:
交流和互動,必須建立在對等的基礎之上。
拜登政府執政以來,有四次中美高層會晤的地點選在了歐洲第三方國家。
這些國家和中美兩國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盧森堡,也不例外。
刁大明告訴譚主,盧森堡在對外交往、在大國關系中長期奉行平等原則,也積極推進各方對話,與中美兩國都保持良好關系,對兩國而言不偏不倚。
談在盧森堡,美方,也要理解這一地點背后的深意。
03思維定勢:通過言行看沙利文
此次會晤,美方的代表,又是沙利文。
譚主提到過,作為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能夠在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話題上,向總統提出建議。
那么,兩國元首的話,沙利文聽懂了嗎?從其公開表態能看出,沙利文還是有所認識的。
今年3月份與中方的會晤中,沙利文就曾重申一個中國政策;
這次會晤,沙利文也強調了保持溝通渠道開放,以及控制兩國間競爭的重要性。
然而,想要把表態轉化為行動,還要克服巨大的阻力——美國政客固有的思維定勢。
這是這次會晤的現場照片,左側第一個,就是沙利文,坐在他旁邊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告訴譚主,早在2019年,沙利文就曾和坎貝爾一同在《外交事務》雜志刊文,提到美國首先要靠投資做強自身,然后通過聯絡盟友和打價值觀牌與中國競爭。
現在美國對華政策的所謂新“三分法”——“投資、結盟、競爭”,就透著沙利文的影子。
再加上拜登外交團隊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熟人圈子”,就導致他們總是按照既定的“群體思維”去制定和執行政策,彼此之間高度認同,想要從內部糾偏,并不容易。
不過,就連《紐約時報》都對這種“群體思維”之下,拜登政府以零和思維定義與世界其他超級大國的關系表達了擔憂。
美國確實應該擔憂,因為做出錯誤的選擇,需要付出代價,如果錯誤始終得不到糾正而持續下去,一切嚴重的后果,都將由美方承擔。
中方已將最嚴峻的后果擺在美國面前,美國若要裝聾作啞,只會是自欺欺人。
04焦點:透過議題看決心
會晤中,中方正告美方:
不要在臺灣問題上有任何誤判和幻想。
今年以來,美國又反反復復在涉臺問題的紅線上,違背其作出的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
先是美國政客不斷試探:
4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上演竄訪臺灣前被檢測新冠陽性的鬧劇;
拜登在出訪日本時,再度“口誤”,聲稱美國將會采取軍事行動介入臺灣問題,隨后白宮又予以澄清。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邵育群告訴譚主,這次會晤,白宮發布的消息稿中,沒有提到臺灣問題,而是提了一句就“一系列地區和全球安全問題”進行討論,這說明,一方面,拜登政府對其不斷提升美臺實質性關系的危害沒有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其仍妄圖掌握所謂兩岸關系“現狀”的主導權。
針對美國的這重心思,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
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對臺灣海峽享有主權、主權權利和管轄權,同時也尊重其他國家在相關海域的合法權利。
意思也很清楚,臺灣海峽不是美國所謂的“國際水域”,美國也別想以此為借口分裂中國。
同三個月前楊潔篪和沙利文的羅馬會晤相比,這次會晤的新聞稿中,對于臺灣問題的表述,有兩處變化:
第一處,是出現一句新表述:
臺灣問題事關中美關系政治基礎,處理不好將產生顛覆性影響。這個風險不僅存在,還會隨著美大搞“以臺制華”、臺灣當局大搞“倚美謀獨”而不斷升高。
美國的套路,中國看得清清楚楚。對這一行徑的危險趨勢發出警告,不僅是提醒美國,也是點破臺灣某些人的幻想。
第二處,是措辭的變化:
2022年3月14日中美羅馬會晤中,中方提到:
中方要求美方認清臺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和美方所作承諾。
2022年6月13日中美盧森堡會晤中,中方提到:
美方不要有任何誤判和幻想,必須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必須慎重妥善處理涉臺問題。
從恪守,到必須恪守。
美方可以再想想剛剛結束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方的表態,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勿謂言之不預”。
05意圖:敲打“小動作”戳穿“小心思”
會晤中,中方表示:
美方理應與中方良性互動,為亞太地區繁榮、穩定和發展作出共同努力。
上一次楊潔篪同沙利文的通話中,中方也有相似的表述:
任何出于一己私利損害亞太地區各國根本和長遠利益的行為,都注定走不遠也行不通。任何拉幫結派、搞分裂對抗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
這話,是在拜登“亞洲行”前說的。
事實上,這次中美雙方會晤時,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還在亞洲——她先后前往韓國、菲律賓、越南、老撾。
這些都是中國周邊國家,說舍曼此行和中國無關,恐怕誰也不會相信。就連外媒都指出,美國近期的一系列外交活動的主要議題是中國。
美國對華政策中的“結盟”政策,就是希望拉“小圈子”,來“塑造中國周圍的戰略環境”。
為此,美國政客會不厭其煩地在各個公開場合,兜售自己的“印太戰略”,渲染“中國威脅”。
而此次會晤結束后不久,G7峰會和北約峰會即將召開。這兩場會上,美國一定還會繼續拉“小圈子”遏制中國,繼續攻擊抹黑中國。
所以,中國才會先下一招,敲打美國——我知道你要說什么,請你好自為之。
美國的“小心思”,也不會如愿。就連美媒都在感慨,中國現在是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在亞洲是贏家”,拜登政府改變不了這一點。
出現這樣的情形,原因很簡單——到底是選擇分裂對抗的世界,還是選擇合作發展的世界,各個國家,心里自有一桿秤。
06事實:結合現實看訴求
就在這次會晤的半個多月前,拜登表態,稱正在考慮削減對華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在8日的眾議院籌款委員會聽證會上直呼,“我相信,一些關稅的最終買單者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它們傷害的是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
相比于之前,這段時間里,拜登政府在關稅問題上的表態可謂極其頻密且“積極”。
美國,是真的急了。
一方面,上屆政府對華加征的部分關稅快要到期,拜登政府必須要解決了;另一方面,是中期選舉要來了,拜登政府面臨極大壓力。
為了中期選舉的成績單能好看些,拜登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很多:
高通脹。
6月10日剛剛公布的美國5月最新通脹數據已經來到8.6%,刷新了40年來美國通脹的最高紀錄,也打破了美國對于通脹見頂并開始下降的希望。
美聯儲將不得不更加努力地為經濟踩剎車,加息50個基點這種上個月還出人意料的幅度,或將成為接下來幾場美聯儲議息會議上的常態。
滯脹風險。
不久前,世界銀行剛剛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根據數據,2022年美國經濟預計增長2.5%,較今年年初預測值下調了1.2個百分點。并且,報告指出,目前全球面臨的經濟威脅與20世紀70年代時期的“大滯脹”相似。
除了美國國內問題,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也都需要中國的支持。
既然有求于人,就該拿出有誠意的態度和行動,美國更應該看清,解決問題也必須基于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妄圖損害別國利益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是癡人說夢,中國在核心利益面前分毫必爭,絕不會做出讓步。
07方向:通過表述看大勢
相較于三個月前的羅馬會晤,此次會晤的新聞稿中,出現了兩句新表述:
第一句,是一個判斷。
中美關系處在關鍵十字路口。
刁大明告訴譚主,“十字路口”這個表達,之前外交部發言人使用過,但出現在高層會晤當中,特別值得關注。
這體現了美方改弦易轍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中國,一直堅持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來指導中美關系的發展。這符合中美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國際社會普遍愿望,理應成為發展中美關系的根本遵循。
對內,中國考慮的是人民利益;對外,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著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這是中國考量中美關系的一個坐標系。
而美國,對內,向來只考慮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向外,只考慮霸權的維系。
從發展中美關系的出發點上,美國就錯了。
出發點錯了,那美國的具體路徑和方法,自然也都錯了。
美國政客為何會在對華問題上出現分歧,正是因為其戰略方向不對,才導致其在戰略實施上,出現了混亂,引發了矛盾。
美國的套路、心思,以及內部的問題,中國都清楚。
所以,在新聞稿中有了第二句新的表述:
中方愿同美方探討實現這一愿景的路徑和方法。
在美方遵守三個原則的基礎上,中美可以就具體議題進行深入溝通。
中方把能說的,能做的,都說到了,也做到了。如果美國繼續選擇倒行逆施,就將把中美關系推向歧途,推向絕路。
那美國,也必須承擔一切嚴重后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