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中國是否接受,外界的解讀已應聲而起:中國正在利用阿富汗的“后北約時代”,意欲填補權力真空,取代西方,也取代俄國,成為阿富汗事務的新一代主導者。
阿富汗的大門,就像是突然間向中國打開了,而僅僅幾個月前,中國還在隔岸觀火。
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懷著矛盾的心態看待阿富汗的局勢。一方面,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看起來很像是圍堵中國戰略的重要一環,令中國不得不防;另一方面,美國和北約推翻了塔利班并打擊了基地組織(卡伊達),確實也在客觀上改善了中國西線的安全環境。
而兩相比較,前者較虛,后者很實,前者對中國的壞處不大,后者對中國的好處多多。也正因為如此,西方總是嘟嘟囔囔說中國在阿富汗“搭順風車”。
形勢說變就變了。一個月前,素有“中國通”之稱的阿什拉夫·加尼就任阿富汗新總統。一周前,美英兩國在它們的駐阿軍事基地降下各自的國旗,正式結束了在該國的軍事行動。緊接著,北京于10月底首次承辦了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加尼作為新總統后的首次正式出訪選擇了北京,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會談。
無論中國是否接受,外界的解讀已應聲而起:中國正在利用阿富汗的“后北約時代”,意欲填補權力真空,取代西方,也取代俄國,成為阿富汗事務的新一代主導者。
中國也的確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借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外長會在北京召開之機,李克強總理順勢推出了關于解決阿富汗問題的“五點主張”,即:堅持“阿人治阿”、推進政治和解、加快經濟重建、探索發展道路、加強外部支持。同時宣布,中國將在四年內向阿富汗提供20億元無償援助。
真金白銀無償援助。作為對老朋友加尼總統的鼓勵?對“五點主張”的背書?還是中國進入阿富汗的一份見面禮……怎么理解都行。
對于中阿關系突如其來的親近,連美國也意味深長地表示了歡迎,一位白宮官員說:這是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客國邀請,主國有意,大國歡迎,三方面的條件全具備。對正在大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中國來說,很像是難得一遇的大好事。
中國自己最清楚,地球上有很多地方中國難以進入,到處都有大國的“勢力范圍”或“戰略要地”,當中國想要踏足其中時,絕大多數情況都會遭遇抵抗,甚至會觸發危機。除非情況極為特殊,否則,中國的勢力擴張,盡管是和平的、以經貿為主的、互惠互利的,通常也不會受到鼓勵。
現在,這個特殊情況就在阿富汗出現了,就在這個自古以來,既是大國必爭之地又是大國野心墳墓的“世界島”中心。
進還是不進?這是個問題
阿富汗對于中國的利益,不可謂不大。中國企業早已參與了對蘊藏豐富的艾娜克銅礦和阿姆河盆地油田的開發,迫切希望這兩個項目能取得實際進展,其他礦產資源也前景可觀。另外,中國首倡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離不開阿富汗這個中間“樞紐”。
但阿富汗對于中國的危險,也同樣顯而易見。就在今年,隨著西方國家的撤軍,阿富汗的暴力沖突急劇增加,塔利班正卷土重來,已經奪取了中部、東部和南部多個中心鄉鎮。事實明擺著,沒有了北約空軍的空中支援,阿富汗政府軍完全不是塔利班的對手。
一旦西方停止了其軍事行動,伊斯蘭極端勢力重新上臺,這個橫亙在中國與中東之間、隔阻在中亞和南亞之間、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大本營、又與中國新疆接壤的伊斯蘭國家,對于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到現在還屬未知。
僅從安全形勢這方面看,中國肯定是要極力避免“西方撤出—中國進入”這樣一個莽撞的進入模式,肯定要盡最大努力向外界釋放出中國與其他大國完全不同、不尋求在這一地區替代其他大國的訊息。李克強“五點主張”中將“阿人治阿”放在第一,明顯是在強調這一點。意思是,中國不會像美國那樣直接插手進去武力扶植親中政權。
另外,中國的方案是幫助阿富汗實現經濟發展。中國認為,貧窮落后是滋生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溫床,軍事打擊只能加重貧窮和落后,適得其反,必須通過發展經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外交部首任阿富汗事務特使孫玉璽說:“阿富汗需要更多的投資、更多的發展,而不是更多的武器。”
表面上看,美國輸出美式民主,中國堅持“阿人治阿”,美國側重軍事打擊,中國強調經濟發展,兩者的確涇渭分明。其中的邏輯很清楚:無論怎樣,中國都不能重新走上那條通往帝國墳墓的老路,新路在何方暫且不管,中國先要擺出一個另辟蹊徑的高姿態。
老路還是新路?這更是個問題
中國的新方案從西方的前車之鑒中引出,從美國的反襯對照中導出,在當前的形勢下,這是必須的,甚至是沒有選擇的。但是,從這里出發可以通向哪里?腳下的路能否走通?這是中國突然來到阿富汗大門門前時,還來不及想清楚的。
“五點主張”的第一點“阿人治阿”和第二點“推進政治和解”,至少從字面上講,意味著中國準備接受包括塔利班在內的聯合政府,甚至不拒絕塔利班的重新上臺,因為不能說塔利班戰士不屬于“阿人”。但這是美國能夠允許的嗎?美國并未離開阿富汗,根據當前的安全協定,由美軍領導的1.2萬名北約部隊將至少繼續駐扎至2015年。即使這支部隊也撤走,西方仍然會在此地保持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不會真的留下一個權力真空。
在巴勒斯坦有“巴人治巴”之議,在敘利亞還有“敘人治敘”,在烏克蘭也有“烏人治烏”,各國的民族自決作為原則性的口號沒有問題,但實際問題肯定不會如此簡單。再考慮到中國自身的疆獨、藏獨、臺獨和港獨等問題,即使沒有西方的抵制,中國版的“阿人治阿”之路也注定走不了多遠。
而經濟援助,更不可能是靈丹妙藥,甚至很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截止到今年7月,美國在阿富汗國家重建計劃中已經投入了1040億美元,而且還在繼續投入,超過了二戰后投入到歐洲16國的“馬歇爾計劃”。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超過一半的資金,用于維持阿富汗政府軍和警察部隊。但有目共睹,這支靠巨額美元支撐的軍事力量,卻連最基本的安全任務都無力完成。
美國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如果沒有了美國的援助,即使實現了在2017年之前裁軍三分之一的目標,阿富汗政府的全年財政收入也僅夠支付一半的費用。
阿富汗政府今年的財政支出預算是76億美元,而預計的稅收只有28億美元,余下的缺口全部要靠外國援助。如此看來,中國“五點主張”中的“加強外部支持”,具體到資金援助這條路到底能走多遠,也是大大的疑問。
事實明擺著:美國不會放棄阿富汗,但它無意維持駐軍了,也不想再繼續援助了。這個時候,中國表示了進入的興趣,并且推出了優先發展經濟的中國方案,所以白宮官員說:這是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當然中國會有自己的全盤考慮,畢竟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大國,對于既是鄰國又是世界級戰略要地的阿富汗,中國必須更為積極地介入,不可能一直隔岸觀火,只等風向轉好再搭順風車。
介入阿富汗事務,當前這個時機也許不是最好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很不好,但作為新興的大國,早晚要學會處理世界級的難題。
進還是不進?走老路還是闖新路?歷史在此時選擇了阿富汗,中國需要面對這個重大考驗。
作者為香港中國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