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戰:從昨天眺望明天
——序《隱蔽的較量——空軍擊落U-2飛機的電子戰》
國防大學教授 喬 良
為一位我所敬重的老軍人、老前輩的書作序,我知道無論是年齡輩分,還是人生閱歷,我都沒有資格,但老部長田在津囑意于我,做為晚輩,我只能恭敬不如從命。
這是一部回憶錄。但這決不僅止是一部退休老軍人對自己戎馬生涯中那些值得記憶的戰斗片段的回顧。這是對中國空軍青年時代最年輕的一支部隊——地空導彈部隊初創即輝煌的早期歲月的記錄,或者說,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的光榮戰史。但,即使如此評價,仍不足以道盡這部書的價值。因為它更應被看作是那些至今仍讓人不可思議的奇跡般戰斗的精辟總結,而這些由這段歷史的全程參與者用一手資料,親身經歷和清晰記憶組成的篇什,不僅是極其珍貴的戰史記錄,還是對我軍在未來戰爭中如何進行導彈防空作戰,特別是防空作戰中如何進行電子戰的絕佳啟示錄和教科書。
在既往人們的印象中,一提起“打U-2”這個話題,首先想到的就是“SM-2”或“紅-1”、“紅-2”導彈。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誰都知道“U-2”飛機是導彈打下來的。沒有多少人,甚至其他軍兵種的軍人,知道這一系列作戰行動背后,電子戰所起的至關重要,甚至決定性的作用。就像一場勝仗打下來,人們往往會記住把軍旗插上主峰的尖刀部隊一樣,很少能記住后勤保障部隊的番號一樣,但真正的軍人卻深切懂得:打仗就是打后勤。
不過,如果把作戰行動中,操縱導彈作戰同電子戰的關系,與主攻部隊和后勤保障的關系相類比,其實并不確切。因為電子戰與導彈防空作戰,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二者間不是簡單的保障與被保障的關系。倘若有人硬要分出二者在作戰中究竟孰輕孰重,結論可能讓人大跌眼鏡:沒有電子戰的勝利,就不會有導彈防空作戰的勝利。這是被我們這支軍隊在40前率先證明(因為很多人不知道,中國是第一個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國家),并且也在此后被蘇聯人、美國人反復證明的戰場真理:
誰能主導電子戰,誰就能主宰戰場。
近半個世紀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猛發展,并因此全面地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風貌。盡管人們在談論戰爭的維度時,習慣于陸海空天電的排序,但從軍事技術層面講,“電子戰”、“網絡戰”所構成的“網電空間戰”能力,卻已毫無疑問的后來居上,成為了第一戰斗力。這一至今還未能被各國軍隊普遍接受的結論,早在40前,就已被作者本人全程參與的中國空軍地導防空作戰實踐所反復演示并驗證。《隱蔽的較量》令人信服地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刻舟求劍,是對人們的認識滯后于事物的演變和發展的形象寫照。時至今日,當以電子技術和芯片技術為標志的這一輪軍事革命,因技術日臻成熟,潛力逼近極限而漸近尾聲時,人們對一個小小的電子管和更小的芯片就能改變戰爭的風貌,還沒能做好充分接納的精神和知識準備。這對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人類特別是掌握著信息化武器的軍隊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世界外觀所呈現的個體性表征,使人們憑直覺把整體性世界區分成各個部分去認知和理解。即或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早已把整個世界都納入網電空間而焊接成了一“域”,人們也仍然習慣于將其切分成不同的“域”塊。如軍人就把作戰空間切分成陸、海、空、天、電五大維度一樣,以為自己將在五種維度下作戰,而網電空間戰場,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維。甚至在聯合作戰這一試圖把五維空間打通成一體的概念中,網電空間戰,也只是一種作戰領域和作戰樣式而已。全然不懂大千世界已然“被信息化”了。這樣的滯后思維不可能跟上技術飛躍的步伐:舟已遠離湖面,劍卻沉在了湖底。然而,能在未來戰場上穩操勝券者,一定是把全部戰場做為一個整體觀察和思考,操作并控制的人。只有如此,他才能找到那把打開勝利之門的密鑰:那就是,誰能控制網電空間,誰就能控制戰場;誰能在網電空間戰中占上風,誰就是戰爭的贏家。這是現代戰爭發展到今天,誰也無法逆轉的大趨勢。早在40年前,作者就在與他和戰友的戰斗實踐中,窺見了這一趨勢的端倪,并以自己一次次在與對手貓鼠博弈、道魔消長的較量中,成功地以對手的失敗——U-2飛機五次墜落——驗證了這一點:
電子戰(今日已衍化成為信息戰或網電空間戰)是一切戰斗、戰役乃至戰爭的前提。與此相比,制空權、制海權、甚至制陸權與制天權,都已向制網電權拱手交出了未來戰場的第一制權。何況制天權的爭奪,本身就是網電權的一部分。套用鄧小平的一句話說,現代戰爭,“沒有制空權,什么仗都打不下來”,是的,未來戰爭,沒有制網電權,什么仗都打不下來。
道理,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在未來戰爭中拿到制網電權?技術的進步是必須的,但更必須的,是思維的進步。漫長的進化史證明,人類在時間的坐標系上,并不總是處在思維進步狀態。退化,會不時發生。看看《隱蔽的較量》中向我們展示輝煌戰例的那些前輩們,那些在明知自己器不如人也技不如人的境況下,硬是憑著超越對手的思維能力,把簡陋落后的裝備潛力組合發揮到極致,從而使自恃裝備優良的對手一次次敗于手下的前輩們!如果至此我們還不能再悟出點兒什么,做為這些杰出前輩的后來者,手握遠比前輩們先進的多得多的武器裝備,卻除了僅僅知道技術操作而外,幾乎全然沒有了前輩們那種大無畏的蔑視對手、壓倒困難、絞盡腦汁發揮自己的優勢,追求勝利的膽識和智慧,我們是不是應該倍感羞愧?
如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隱蔽的較量》,就不再是一個老戰士對當年戰斗的復述,而是留給我們的一份無價的軍事思想遺產。即使時過境遷,書中閃爍的可貴的軍事思想,作戰模式,仍可以成為我們在操作新型武器裝備時,與對手展開較量的原則和理念:
從繳獲敵U-2機載“回答欺騙式干擾機”,到我方馬上研制出“26號反回答欺騙式干擾電路”,我們可以學會什么是“敵變我變”;
從“26號反回答欺騙式干擾電路”推出不久,不等敵人想出應對辦法,又緊隨其后推出更有效的“28號反干擾電路”,我們可以學會什么是“先敵而變”;
從“近快戰法”擊落敵機后,又發明“假重復頻率”與之配合,我們可以學會什么是“一仗一變”;
從不同戰法組合,不同部隊組合,讓對手防不勝防,逃無處逃,我們可以學會什么是“多變應戰”。
《隱蔽的較量》留給我們的,遠不止是這些。在具體的戰法思路之外,我們更應該學會的是,老前輩們靈活多變的掌握規律、運用規律的軍事辯證法思維。在我看來,整本書中,沒有比作者面對成均將軍——打U-2作戰行動的總指揮的質詢時,說過的一句話更具有辯證法意味了:沒有干擾不了的雷達,也沒有反不掉的干擾。這句話既深刻地反映出客觀世界的悖論和矛盾,又積極地透射出人的主觀世界面對客觀現實時的清醒和自信。這既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又是對解決事物矛盾的態度。在我看來,這正是《隱蔽的較量》一書的靈魂。地導防空,電子戰,敵我較量,永遠是一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博弈。此消彼長,技高者勝。這就是田在津老前輩在他這部心血之作中,對我們所有后輩軍人最有價值、最富深度的啟示。
謹以此序向田在津老部長和參加過打U-2戰斗的前輩們致敬!
2014.10.26.改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