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安全”對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重中之重。中國擁有960 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也有漫長的海岸線,再加上眾多的鄰國,這也就注定了中國的地緣安全將是復雜的,而隨著美國的對華敵視逐漸升級,這種復雜的地緣環境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下面就東北亞區域內,中國國家的地緣戰略進行一些分析論述。當然,還是那句話:只是一己之見,如有問題,還望包容。
在這一區域內,最值得關注的兩個國家,一個是日本,一個是朝鮮。前者不用多說,即便現在不是,將來也會是中國的敵人,這是由美國的對華敵視和日本的本性決定了的,中國如果不愿意這樣定性日本的話,需小心被日本再次所傷。后者朝鮮,已經成為了國人爭論的對象,這些爭論的內容包括,“朝鮮擁核”,“發射導彈”,“金三發瘋”,“背叛中國”,“對華不友好”,“世襲體制”,等等,有時候感覺朝鮮被國人已經打得一無是處了。
對于朝鮮所表現出來的上面這些問題,以前也曾經寫過一篇,如果哪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參閱本文下面的附文,在這一篇中不再重復討論這些。在這里,只重點來談“中國需要怎樣的朝鮮”或者說“怎樣的朝鮮更符合中國的國家地緣戰略”。
下面就從朝鮮的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朝鮮的政治:
關于朝鮮的政治體制,當下的現實是“世襲體制”。這種體制在金正日繼承金日成的時候,還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到金正恩繼承金正日的時候,國人開始倍感關注。這種體制當下成了國人厭惡朝鮮而對其攻擊的原因之一。
那么,朝鮮的這種政治體制是否符合中國的國家戰略利益呢?
在解釋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一點基本可以確定,那就是中國需要的是一個政治穩定,和政治有延續性的朝鮮,而不是韓國式的“民主”朝鮮。因為“民主”的朝鮮,將意味著政治不穩定或者充滿政治變動的朝鮮,這也意味著中國要想保守這個“地緣緩沖區”將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用曾經的解釋如下:民主=反對派=美國中情局=混亂。如果是“民主”的朝鮮,再加上它處于中國東北亞的要害之地,美國怎么會放過它,而不進行“關照”呢?
美國利用“民主”國家的反對派,破壞它國政治穩定甚至引發它國內亂的例子很多,現在的烏克蘭就在眼前。如果朝鮮是“民主”的朝鮮,搞不好中國的地緣上就會出現“烏克蘭事件”,難道中國會喜歡這樣的朝鮮和這樣的結局?
所以,中國需要關心的是朝鮮的政治穩定,而不是它的政治體制。某種意義上來說,朝鮮的這種“世襲體制”是最穩定的政治體制,這種父傳子的體制,可以最大化的保證它原有政治的延續性,當然,反映在現實上的實例,可以是我們看到的中朝關系,也可以是朝鮮一如既往的敵對美國。這些也可以理解為,從政治的角度來講,“世襲體制”的朝鮮更符合中國的東北亞戰略。中國對朝鮮的這種“世襲體制”一直保持默認。
如果對中國默認這種集權體制還有疑問的話,那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美國的作法。
在美國的中東同盟體系中,這種集權體制多的是,諸如沙特,約旦等國,這些國家政治體制的集權性比朝鮮可能更集權,因為它們是純粹的“王權體制”。美國的做法是:它對這些國家的這種集權體制也是默認,原因是它們的政治體制符合美國的國家戰略和利益。美國為什么不在這些國家輸入“民主”呢?因為它不需要這樣去使這些國家處于政治上的混亂。但是,在中東北非同樣屬于集權體制的,伊拉克的薩達姆和利比亞的卡扎菲就沒那么幸運了,美國用輸入“民主”的方式把他們推翻了,并且它們最終還都丟了性命。之所以是這樣的結果,那是因為他們集權體制的存在不符合美國的戰略和利益。
美國對于中東這些政治集權國家所采取的不同做法,已經暴露出了美國對外輸出“民主”的本質,以及它的雙重標準。這種做法的實質是:只要這些國家符合美國的利益,它就沒有什么體制不體制的問題,如果不符合美國利益,那些得到美國“民主”的國家,只是混亂動蕩甚至是國家分裂的開始。
通過美國的這些做法,中國最起碼要學習到一點,就是只要符合中國國家的戰略和利益,政治體制的問題根本就不用去理會。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為什么要敵視朝鮮的“世襲體制”呢?所以,現在中國對朝鮮的政治現實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穩定性和延續性。
在這里,順便談一下中朝高層互訪的問題。
其實,兩國間的高層互訪,一般來說會有兩種原因。一個是,增進一種既有的關系。一個是開創兩國間的正常關系。有時候兩國頻率較高的彼此互訪,會代表兩國間的一種關系狀態,一般來說,頻率高的高層互訪會說明兩國之間的關系處于良好的狀態。
但是,中朝之間的高層互訪卻非常少見。兩國之間的這種關系狀態只有兩種解釋:第一,中朝關系非常有問題,高層互訪處于半冰凍狀態。第二,兩國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不需要用高調的高層互訪來繼續強化這種關系,只需要更加有效地私下溝通渠道,就可以傳達彼此的真實意圖。那么,中朝關系是屬于第一種呢?還是第二種呢?
下面我們來從側面解釋這個問題。
現在有兩個現實是,第一,朝鮮是中國東北亞的戰略門戶。第二,中韓間的高層互訪明顯高于中朝間的高層互訪。
對于第一點解釋如下:中國既然把朝鮮當做中國東北亞的戰略門戶,并且因為這個緣故中國曾經付出過巨大的鮮血代價。中國怎么會忽視朝鮮而不增進與其的關系呢?但是,作為增進兩國關系通常慣用的高層互訪外交手段,為什么兩國不使用呢?而是使中朝關系出現一種表面僵化的狀態呢?難道中國不重視朝鮮的戰略地位了?其實,中國不會缺少這些最基本的戰略認知。唯一可以說得通的理由就是,中朝關系依然是緊密的,表面的狀態是留給別國看的。
對于第二點的解釋如下:當下的中韓關系,從雙方的高層互訪頻率來看,似乎中韓關系的親密度超過了中朝關系。其實,這是一種誤判,原因是韓國對于中國的地緣戰略價值不可能與朝鮮對等,中國也不可能舍朝鮮而取韓國,況且,韓國與美國還有同盟關系。當然,中國與韓國的這種走進的關系,也既不是為了半島的“無核化”,更不是為了半島的統一,因為時機未到。真正的用意是,除了瓦解韓美關系外,另一個目的是使韓國更加敵視日本。對于中國來說,中韓關系并不是純經濟上的,更多的也是地緣戰略上的考慮。
所以,中朝關系的這種特殊性,它不可能是通過高層互訪來加以展現的,因為高層互訪有時候展示的會是一種兩國表面的關系,而并不一定是非常實質性的,也可以理解為,高層互訪并不一定代表著兩國的實質關系有多么緊密,也許有時候只是為了解凍一種敵對關系。真正彼此相通的同盟關系,根本就不需要這種高頻率的和高調的高層互訪方式來維持,相反,它們可能是低調的。
朝鮮的軍事:
朝鮮的軍事力量始終處于一種高昂性和急進性,這當然是朝鮮“先軍”戰略的結果,這些與中國五十年代的軍事狀況有些相似,這種軍事力量的狀態,就兵員素質來說,是有非常強的戰斗力的。盡管朝鮮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后,但是,朝鮮希望它的軍事力量保有朝鮮戰爭時期的作戰能力,至少是軍隊素質上的。
那么,朝鮮的這種軍事狀況是否符合中國的戰略要求呢?
我們從以下三點來進行性分析。
第一,中國需要“先軍”政治的朝鮮。
重提一個現實,那就是朝鮮是中國東北亞地緣安全的戰略門戶,中國不能夠失去它,否則,也就不會出現“抗美援朝”了。但是,由于中國后來對外采取“不結盟,不干涉”的戰略,這就導致了中國在朝鮮的問題上略有束縛,最起碼中國不愿意公開對其過度支持,而朝鮮又是中國必須保守的國家,這里面本身就出現了矛盾。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朝鮮能夠最大化的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對于中國來說,朝鮮的“先軍”政治可以最大化的彌補這些中國戰略矛盾的負面影響。所以,朝鮮的“先軍”政治符合中國的東北亞戰略。
第二,朝鮮對美,日,韓的牽制作用。
對于朝鮮在中國東北亞戰略中的作用,國人一般會認為,它是中國的地緣緩沖區,或者是地緣安全屏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并不全面。它對于中國來說最起碼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戰略價值,那就是牽制美,日,韓三國,來緩解以上三者對中國可能造成的一些壓力,尤其是緩解美國對中國的壓力。
所以我們常??吹降默F實是,朝鮮幾乎是在不間斷的挑釁韓國,以及韓國背后的美國,甚至是日本。當然,這些動作里面也包括朝鮮自己的一些盤算,它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來詐取美國的一些經濟援助,同時,中國也會私下給予朝鮮一些好處,前者基本是敵對的詐取,后者可能是一種默契的交換。原因是,單憑朝鮮自己而沒有中國的背后支持,朝鮮難有這樣的膽量,難道朝鮮只憑自己的軍事力量真的就可以和美,日,韓一較高低?這樣的結果,唯一的解釋就是朝鮮仰仗中國而獲得了底氣,它會相信中國,因為中國依然是共產黨的中國,而且中朝兩國還有朝鮮戰爭期間鑄就的血火之交。
如果還有疑問,我們可以從兩個現實上來進行判斷:
一個是韓國與中國的走近。
韓國靠近中國,除了經濟原因外,另一個原因就是來自朝鮮的挑釁和威脅,因為它認為中國有能力影響朝鮮,來確保它的一定安全。這些判斷一部分來自于朝鮮戰爭中中國的表現,另一部分來自于朝鮮敵視美國,而美國并沒有對其有多少有效地手段加以制約,韓國會認為,美國如果強力對付朝鮮,結果可能是第二次抗美援朝戰爭,因為朝鮮的背后依然是中國,中國也不可能失去朝鮮。
另一個是美國的對朝無奈。
就如上面所說,朝鮮的對美挑釁和敵對,美國除了使用基本已經失去效力的制裁作為回應之外,拿朝鮮幾乎也沒什么辦法。它不敢對朝動用諸如伊拉克的武力手段,因為朝鮮戰爭對美國所造成的心理創傷依然有效。其實,并不是美國拿不下朝鮮,而是它還是忌諱朝鮮背后的中國。美國在這種無奈的情況下,出現了“六方會談”,而實質談判的主角就是美國和中國。難道單憑朝鮮一己之力,而沒有中國的支持,美國會坐下來與朝鮮談判?并且這個談判基本還是個沒有結果的談判?獨霸全球的美國會給朝鮮這么大的面子么?當然,對于朝鮮來說,它就是再缺乏戰略眼光,也不會不明白,只有依靠中國才能使韓國真正懼怕而使美國真正忌憚,中國已經是蘇聯垮塌之后它唯一的選擇。
第三,中國需要一個時刻備戰的朝鮮。
朝鮮給人的感覺始終是“張揚”和“瘋狂”,這些現實反映在“朝核”,“導彈試射”“對韓敵視”以及“對美敵視”等問題上。朝鮮似乎始終處于一種備戰的狀態,而且是毫不懈怠。
那么,朝鮮的這種時刻備戰的狀態是否符合中國的東北亞戰略呢?
下面通過兩點來進行解釋:
1,朝鮮時刻備戰的目的。
朝鮮這樣做的目的會有兩個,明的一個是韓國的軍事力量,暗的一個是駐韓美軍。很明顯,朝鮮的真正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統一韓國。但是,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它明白,單憑它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完成,因為它曾經試過,除非有中國的幫助。而隨著中國總體實力的逐漸增強,朝鮮在半島統一的問題上,將更加相信中國。幫助朝鮮統一半島,無疑是中國最吸引朝鮮的原因之一。對于朝鮮來說,積極備戰,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在為可能出現的半島統一機會時刻進行準備。
而對于放眼全球的中國來說,東北亞區域只是中國全球戰略規劃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全部,半島是否統一的問題,并不是中國優先的考慮范圍。但是,單就局部的中國東北亞戰略,中國還是需要一個積極備戰或者時刻準備戰斗的朝鮮。因為最起碼朝鮮的這種狀態,對那幾萬駐韓美軍多少會起到牽制和威脅的作用,也可以給與韓國壓力,而促使韓國有求于中國。只要朝鮮的軍事力量時刻處于一種高昂的狀態,那么,中國東北的軍事邊防力量就可以相對平靜,而不被干擾。中國可以假手朝鮮前臺的所謂對美韓的動作,而不需要親自對美韓所謂時不時的諸如軍事演習一類的挑釁進行回應,這樣中國就可以省卻不少的精力,而專注與其它。中國就是根據自己的戰略需求,需要高昂的朝鮮在前臺與美韓等國的纏斗,當然,中國也就需要一個時刻積極備戰的朝鮮,當然,這也就是地緣緩沖區明顯的一個作用之一。
2,時刻備戰的朝鮮對中國未來變局中的作用。
對于中國來說,未來東亞真正的戰爭威脅,最大的可能還是來自于東海范圍內的日本方向。這是中國近代史得出的結論。雖然,朝鮮與日本在地緣上由韓國所分割,但是,在未來的可能戰爭中,只有朝鮮是中國真正可能的幫手。
假如中國在日本或者臺灣方向有可能爆發戰爭的威脅,中國可以以支持朝鮮統一半島為條件,來換得朝鮮軍事力量與中國的徹底合作。幫助其一統韓國,以使朝鮮的軍事力量與日本真正的隔海相望。如果戰爭局勢逐步升級的話,中國同樣可以和朝鮮就像朝鮮戰爭時期一樣形成真正的軍事合作同盟,攻擊日本本土。中國可以通過現代化的裝備來快速武裝朝鮮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技術含量相對比較低的陸軍,由于朝鮮的軍事力量時刻保有一種比較高昂的作戰狀態,這種軍事狀態在真正戰爭需要的時候是非??少F的一點。
所以中國需要的是一個在軍事方面活躍的朝鮮,而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朝鮮。只有這樣,朝鮮才能夠有一定的能力代表中國與美,日,韓在前臺與之纏斗。這樣中國既不失半島利益,也可以繼續保持和平外交形象。朝鮮可以代表中國在半島問題上強力的一面,而中國可以自己代表自己溫和的一面。在這種情況下,既保有朝鮮在半島的安全,也保有半島的和平與平衡。
由于以上的這些原因,最終,朝鮮得到了被美國賦予的“無賴”國家的稱號。其實,朝鮮這個稱號的所得,背后有中國戰略的原因,所以我們不要隨著美國的口號,而認為朝鮮真的是“無賴”國家。因為這些所謂“無賴”國家是妨礙了美國的利益才得到這樣稱號的,不管是伊朗還是曾經的伊拉克,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真正的“無賴”國家是美國自己。
朝鮮的經濟:
朝鮮的經濟狀況,有目共睹,非常虛弱。以韓國為例,兩者經濟相差甚遠,同根同種的一個民族由于制度的不盡相同,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經濟現實。當然,這里面還有其它的原因,如:別國長期的制裁以及朝鮮本身對經濟的重視程度。
朝鮮的這種經濟現狀該如何評定呢?
對于朝鮮來說,半島的統一是其真正的目標,這也是金氏三代人一直的努力方向。他們一直把這些放在國家戰略的第一位,這也就導致了“先軍”政治,而朝鮮經濟始終是次要地位。這從朝韓兩國的“開城工業園”現實就可以看得出來,韓國是想通過這種經濟的合作滲透,來對朝鮮進行影響,而朝鮮則把它當做政治手段來使用的。
對于中國來說,朝鮮的這種經濟狀況,確實會成為中國援助朝鮮的負擔之一。但是,中國不能因為這些,就敵視朝鮮或者簡單的說它不勞而獲。這里面只有一個問題需要弄清,那就是中國需要的是“韓國式”的經濟強壯的朝鮮呢?還是一個軍事武裝可以備用的純戰略性的朝鮮呢?有一個現實是,韓國因為經濟與中國交好,而因為安全不得不依靠美國,這也就注定,在沒有巨大變動之前,韓國很難徹底倒向中國。另一個現實是,朝鮮需要中國的經濟援助,但是,它不僅承擔中國戰略緩沖的責任,也承擔一定的代表中國直面美國的責任?;蛘咭部梢岳斫鉃?,韓國對于中國很難得到,而朝鮮基本就在手中。如果這樣,中國通過經濟的一些付出,來換得地緣安全和地緣戰略穩定,是非常劃算的。在半島的戰略中,我們永遠不能把經濟的得失擺在第一位,而應該把地緣安全擺在第一位。
經過上面對朝鮮政治,軍事,經濟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結論:就是我們不能簡單的看待朝鮮這個國家,尤其是不能從表面去看,它與中國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這個比中韓關系要復雜得多。
最后,做一些總結:
對于朝鮮來說,有兩個最重要的原因,導致它離不開中國。第一,它的國家安全。失去中國背后支持的朝鮮,將會死于美國的鐵蹄之下。第二,半島的統一。沒有中國的幫助,它不可能完成三代人一直延續的這個最重要目標。對于中國來說,朝鮮是中國東北亞戰略的基石,失去朝鮮將意味著中國東北亞戰略的崩潰。中國目前不僅處于與美國霸權決戰的前夕,也處在世界格局即將改變的前夜,而這些現實里面不能排除戰爭的威脅。就中國東北亞局部戰略來說,朝鮮的作用實際上是在逐漸的凸顯而不是衰落。由于地緣的原因,和當下復雜的國際背景,朝鮮依靠中國是注定了的,中國需要朝鮮也是必定的。我們有必要更理性的看待中朝關系,而不是隨便對其下定論,甚至對其敵對。
=======================================================
究竟該如何更準確的看待中朝關系?
每當談到中朝關系時,必然會引發一番大的爭論。觀點可分為兩派,一派為“擁朝派”,基本理由為,中朝之間有血與火的關系,非同一般,即便當今的金三有所“出格”,也應給予機會。而且這些做法不會實質性的影響中朝關系。一派為“排朝派”,最主要的理由為,“朝鮮擁核”對華構成重要威脅。當然,還有對金三的做法非常反感,甚至還有一些觀點,認為朝鮮可能會背叛中國,轉投他人門下。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當今中朝關系呢?下面通過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一,“朝鮮擁核”的問題:
上面說過“朝鮮擁核”是“排朝派”觀點中最主要的一個。“朝鮮擁核”已是事實,我們先不去討論朝核的來歷和朝核實力的強弱。我們先來看一下“朝鮮擁核”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它真正所面對的究竟是誰?以及中國對“朝鮮擁核”的反對。
先說一下“朝鮮擁核”的目的:
最主要的目的,確保國家安全,反“核訛詐”,為政治經濟護航。說道以上這些,基本是中國六,七十年代國家戰略的一種翻版。這種國家安全戰略經濟成本相對要低,但是,威力巨大,使用效果及其有效,因為大家都“談核色變”,是經濟實力比較薄弱的朝鮮的最佳選擇。
“朝鮮擁核”針對的究竟是誰?:
要回答以上問題,我們用反推的方式看一下“朝鮮擁核”誰會最緊張?從所觀察到的現實上看,韓國應該肯定是第一個,其次是日本,然后美國。中國會緊張嗎?好像一直反應不大。在這里面,我們還需注意一下“朝核”的覆蓋范圍。中,韓兩國與朝接壤,基本不存在“朝核”投射問題,只存在遠近問題。而另外一個事實是,朝鮮剛開始“擁核”時,日,美并不太緊張,在朝鮮不斷提高導彈射程的時候,日,美開始逐漸緊張。當然,這也導致“六方會談”的談判次數逐漸增多的原因。對于朝鮮導彈射程的不斷增加,中國還是上面的態度,反應不大。這是為何?
中國的反對:
中國從一開始就對“朝鮮擁核”堅決反對,但反對的理由最多的是有礙半島和平,而非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可以看做是中國對“朝鮮擁核”的默認嗎?既然要默認,為何要反對?中國表現得很復雜,也很矛盾,畢竟“朝鮮擁核”對與其接壤的中國來說是一種隱患。當然,中國在判斷,既然無法左右這種隱患,中國要做的只能是利用這種隱患。最后出現的現實是,每當朝鮮在“核”上面有所動作的時候,美,中兩國就會比較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一談這個好象永遠都沒有結果的“六方會談”。隨后中美關系,就會相對平靜一段時間。當然,“朝鮮擁核”還會出現另一種現象,就是變相的促使韓國與中國走近,原因是韓國希望中國對“朝鮮擁核”做一些有益于韓方的行動,來減輕它的國家安全壓力。而在“六方會談”中,中俄朝是一方,美日韓是另一方。這個涇渭分明,后者要求朝“棄核”,前者要求后者放棄對朝鮮的敵對。這種會談,其實已經變成朝韓兩國背后支持者的較量,或者互討說法。這樣,“朝核問題”的談判,就成了幾個大國相互交換利益的實質。這其中最主要的國家是,中國,美國,俄羅斯。不管怎樣說,雖說“朝鮮擁核”對中國有隱患,但是,中國還是利用這種隱患,得到了一定的利益。當然,這種隱患其實并未實質傷害到中,朝之間的傳統關系。中國對“朝鮮擁核”似乎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自信的感覺。
做個小結:
中國既然可以相信“擁核”的巴基斯坦,為何不能相信“擁核”的朝鮮呢?不管“朝鮮擁核”是否對中國構成威脅,但實際結果是中國從中獲得了一定的利益。中國需要真正注意的“擁核”國家,并不是朝鮮,而是美國,俄羅斯,印度,還有實際“擁核”的,野心勃勃的日本,尤其是后者。
二,朝鮮當局的做法:
說到這些,大家會舉出若干金三的“瘋狂”舉動。除了上面所說的有關“朝核”的問題,還有導彈試射,對韓炮擊,軍事演習,艦船越境等等。其實,金三的眾多“瘋狂”做法,十之八九是針對韓,日,美的。當然,與中國也有一些“抓扣漁民”的事件,這些從根本上并不可能改變現有的中朝關系。而且朝鮮對美,日,韓的“瘋狂”舉動,在中美圍繞“亞太再平衡戰略”較量高潮的時候更顯高調。這種高調的“瘋狂”,正是那一時間段內中國所希望看到的結果。金三是在“配合”中國嗎?這個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最起碼可以算作是不管有意的還是無意的,朝鮮給與了中國配合。其實,在中韓關系的走近上,朝鮮還是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需要一個“活躍”的朝鮮,而不是“死氣沉沉”的朝鮮。既然大半國人認為朝鮮是中國手中的一張牌,那么,“死氣沉沉”的朝鮮,如何能夠成為一張真正有用的牌呢?所以大家要客觀的看待朝鮮的“瘋狂”,而非一棒打下。
其實,金三基本全盤繼承了其父的做法,只不過不如其父老謀而已。當然,對于朝鮮心中的小算盤,我們也要客觀對待,因為朝鮮雖說與中國曾經是生死之交,但畢竟是享有主權的獨立國家,這個我們也須正確對待,我們也需用對待巴基斯坦的眼光來看待朝鮮。因為中國真正有影響力的國家少之又少,朝鮮可算其中一個。
對于朝鮮如今的政治體制問題,我們更加無須指責,因為中國體制也是被人常常指手畫腳的目標。況且,中東地區王權體制多得是,我們照樣也沒有指責過,還和他們中的一些關系密切。我們為什么要指責自己的近鄰,并且關系并不一般的朝鮮呢?我們對待朝鮮要有一個非常務實和準確的態度。中國并不需要過份關注朝鮮現有的體制,而應該關注朝鮮在中國國家戰略中的作用。
三,朝鮮的選擇:
這個是針對本文開頭一些說法的回應。對于朝鮮重新選擇的問題,其實,應該是擔憂過濾了。如若朝鮮拋棄中國,它會做何選擇?美國嗎?俄羅斯嗎?無非以上這兩個選項。
先說一下俄羅斯。這個首先的看俄羅斯會不會接手,對于俄羅斯來說,它的戰略中心向來是放在歐洲,而朝鮮所在的半島無疑是東北亞的一個“燙手山芋”,這需要消耗大量的政治外交成本來維持。況且,把戰略重點放于歐洲的俄羅斯,如果接收處在隱含危機的半島的朝鮮,對俄羅斯的國家總體戰略,勢必會造成一種顧此失彼的狀態。如果換做前蘇聯的話,有一定的可能,當然前蘇聯也曾這樣做過。而當今的俄羅斯,雖然依舊有很強的實力,但與前蘇聯比較的話,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另外,中國的總體實力逐漸增強,與蘇聯時代的中國也是不可同日而語。兩者實力的相互轉換,即便朝鮮愿意投俄,而俄也不可能真正接受,如若接受,那不僅會徹底惡化俄中關系,也會使俄羅斯的國家總體戰略出現力量分散的危險。如今的俄羅斯如何能接受這樣的現實?
再說一下美國。美國當然希望朝鮮能投靠與它,但是,對于朝鮮來說,投靠后的政治地位如何確保?是朝鮮統一韓國?還是韓國統一朝鮮?按朝鮮的體制,只有被美國出賣一條路,況且,朝鮮投美,中國會坐視不?坐看家門口發生如此巨變?朝鮮如若這樣選擇實際上是自己在出賣自己。以朝鮮與美國交往的經歷看,朝鮮會相信美國嗎?以上這些可能性幾乎都不可能出現。對于朝鮮來說,中國是它唯一的選擇,除此之外,別無出路。朝鮮的唯一選擇,其實已經為中朝穩定的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大可不必去過多的懷疑,而被表面的一些事件所誤導。
最后,用幾句話做個總結。
中朝關系確實有血與火的本質,雖然在時間的侵蝕下,這種關系會受到一些影響,但是并不會造成多少實質的改變。對于中國來說,朝鮮是中國一個難得的盟友,也是中國東北亞戰略的一塊基石。當今形勢下,中國不僅不會放棄朝鮮,而是會握的更緊。中國不會因為中韓關系的走近,而忽略朝鮮在中國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位置。對于朝鮮來說,由于歷史,體制和地緣的復雜原因,中國將是它唯一的選擇。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中國用血的代價不僅鑄就了中朝間的鐵血友誼,同時中國也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意志。這些意志的展現,不僅使美國隱隱作痛,也讓其它想擦手朝鮮的國家望而卻步。中朝之間的這種本就帶有血火基因的關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是牢不可破的。
中朝關系,即有鐵血的友誼,又是血火的同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