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發生排華大暴動,造成臺商重大損失之際,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不思協助臺商脫困,反而趁機高唱“臺獨”與“兩國論”。對蘇貞昌荒腔走板的言論,有人認為他老謀深算,知道臺灣現今臺獨意識高漲,故借此事件炒作“臺獨”觀,有助其個人政治行情和民進黨七合一選情。
的確,“3·18”反服貿學生暴動以來,各種“臺獨”言論成為臺灣網絡和媒體的主流,而馬英九的退讓更助長“臺獨”氣焰,致使反服貿、反核四、反自經條例一波波抗爭下來,令兩岸關系陷于停滯甚至倒退。
就網絡與媒體的輿論氛圍來看,“臺獨”似乎已成為臺灣民意的主流。但也有人認為,網絡與媒體所呈現的民意是假民意,真正的民意并沒有反映出來。還有第三種看法認為兩岸和平發展曾是主流,但在“臺獨”勢力盤踞網絡和媒體后,已使理性看法變成隱性,反倒是民粹的“臺獨”成為顯性,并誘導中立者轉向。
哪一種看法是正確的?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客觀數據來驗證,但從臺灣官方的一份民調可窺端倪,“3·18”學運前支持服貿比例約占六成,但在“3·18”學運及馬英九對抗爭學生讓步后,支持服貿的比例降至四成。從這些數據來看,第三種看法可能較符合現實。
臺灣人民易受政府態度、媒體、名嘴言論等社會氛圍的影響。深知這一邏輯的民進黨于是訓練大批網軍與職業學生,盤踞以校園學生為主體的PTT(臺灣網絡社區)網站,再由PTT網站攻占臉譜,并滲透到大陸微博。他們先用偏激強勢言論逼退理性聲音,再透過與大陸網友的激情對罵來破壞兩岸和諧。立場支持“臺獨反中”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平面媒體隨即跟進,然后民視、三立、壹電視、年代等電子媒體也一擁而上,形成了媒體一邊倒的“臺獨”氛圍。
反之,執政的國民黨號稱有組織龐大的青年團、青工會,卻對網絡和媒體疏于經營,對校園社團活動更缺乏積極性,漸漸喪失優勢,在學生抗爭未出現時,馬英九已對“臺獨”勢力再三退讓,在資源分配上獨厚綠媒,苛待藍媒或中立媒體。等到“3·18”學運發生,才赫然發現年輕人、校園、網絡、媒體已形成“臺獨”霸權。而藍媒或中立媒體為了收視率和生存現實,避免成為抗爭的標靶,也只好向“臺獨”言論靠攏,在網絡與媒體淪陷后,一些反“臺獨”的名嘴相繼封口。更有部分人為了獲取媒體通道,不惜為五斗米折腰鼓吹“臺獨”,終使臺灣社會形成如今之“臺獨亂象”。
“臺獨亂象”有無對策?當然有,綠媒的老板都在大陸擁有產業,他們一邊在大陸賺錢,一邊在臺灣鼓吹“臺獨”,如果大陸官方能斬斷其財路,他們哪還有能力再進行或支持“臺獨”活動呢?
習近平在亞信峰會中提到反恐要嚴打恐怖分子、極端分子、分裂分子,基于大陸暴恐行為越來越多,反恐立法已迫在眉睫,上述三種分子理應列入反恐范圍。“臺獨”為分裂主義,“臺獨”分子當然是嚴打對象,而支持“臺獨”的企業也需擔負刑責,受到反恐法的制裁。搞“臺獨”活動若欠缺財務支持是寸步難行,一旦“臺獨”活動的財源被切斷,“臺獨”必成癱瘓爛泥。▲(作者是臺灣前“立委”,國民黨中央委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