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道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5月7日發表題為《虛擬間諜行動挑戰中國的反諜報能力》的文章,作者為該基金會中國簡報編輯彼得·馬蒂斯。文章稱,官方媒體近日對廣東省國家安全機關進行公開贊揚。該機關破獲一起間諜案。案件主犯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據報道,一家未具名的境外間諜機構通過互聯網聊天室雇用了這名嫌犯“李某”。他向該境外間諜機構提供了大量涉密軍事文件和出版物。這起間諜案公布前不久,中央軍事委員會剛剛提出一系列關于安全工作和提高安全意識的指導意見,突出反映了有關中國互聯網不安全性的另一個問題。盡管中國成功偵破多起案件,但似乎無法遏制境外間諜機構富有創造性的工作方法,也無法堵住互聯網泄密的渠道。隨著人們對信息技術愈發依賴,相關問題成倍增加,舊有的保密法則似乎不再有效。
廣東國家安全機關對“李某”和他的聯系人“飛哥”進行了調查,發現“飛哥”另有超過40名線人。此外,“飛哥”自2007年起就活躍在網上,通過軍事迷討論區搜集情報,并利用QQ等聊天工具找到像“李某”一樣的人。“飛哥”雇用的這些人通過朋友和聯系人搜集軍事情報,訂閱敏感的內部出版物,甚至對當地的軍事設施進行拍照。
文章稱,有意思的是,中國有關當局沒有指明這起竊取軍事機密案件背后的境外情報機構。北京大體上對于間諜罪犯的情況守口如瓶,除非罪魁禍首是臺灣。臺灣不斷以大陸為目標成功實施間諜行動,也有多名間諜被大陸逮捕。公開類似犯罪行為的做法起到了震懾作用,讓人們認識到,無論其犯罪行為看上去多么無害,他們也將會被抓捕。然而,如果“飛哥”的間諜活動已經運作多年,這也表明中國在情報追蹤方面存在問題。
文章稱,對于中國這樣以控制信息而出名的國家,能夠公開接觸到的敏感信息數量之多有些令人吃驚。廣東國家安全機關介入調查的結果顯示,“李某”是一位平民,而多數軍事間諜案都是內部處理的。這引發外界質疑一個平民如何能夠獲得敏感的內部軍事文件。據安全官員介紹,超過70%的國家泄密案件涉及通過互聯網向境外情報機構泄露或傳輸信息。這種情況加強了北京的困境感,尤其是面對其所謂的美國互聯網霸權。
4月,經習近平批準,中央軍委印發了《關于做好新形勢下保密工作的意見》,對保障電腦和通信設備使用安全加以強調,并強調要提高領導干部的安全意識。這些領導干部需要為保密工作承擔更大責任。一篇文章后來指出,安全一直都對軍隊組織生死攸關。然而,快速發展的現代化過程同時導致大量漏洞出現,秘密情報的價值正持續增加。
文章認為,僅一名互聯網情報機構官員從事的涉及范圍廣泛的間諜活動,為有關國家遭遇的情報管控挑戰提供了一個生動的研究案例。與揭露此前并不為人所知的活動相比,這種情況下的調查工作較為簡單。“李某”和“飛哥”事件表明,中國有關部門能夠針對個人展開的互聯網間諜活動建立起復雜的檔案。然而,中國近期在識別間諜活動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上述廣東案件暴露出的弱點——一個普通人能夠接觸到機密材料,而且愿意在僅獲得較低報酬的情況下為境外情報機構工作數年——凸顯了在中國生活的不確定性。如果中國無法阻止此類的情報搜集行動,北京的領導人能有多大信心阻擋住老練的專業境外情報機構的活動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