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麻醉技術,是上世紀50-70年代毛主席所推動的中西醫結合的一項重要成績。
這種技術用手捻針或電針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已達到鎮痛目的,使手術在不用或少用麻醉藥物的情況下進行,減少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具備西藥全麻不具有的抗內臟牽拉反應、抗創傷性休克、抗手術感染、促進術后創傷組織修復等獨特作用,為手術患者帶去了福音。
針刺麻醉是我國中醫工作者首創,在1958年被首次報道,接下來的10幾年里,針刺麻醉不斷在臨床各科成功應用。
1971年7月18日,新華社首次向世界報道了中國醫務工作者成功使用針刺麻醉的消息。7月1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載《中西醫結合的光輝范例——歡呼我國創造成功針刺麻醉》一文,同一天,《解放日報》、《文匯報》全文轉載。
1972年尼克松訪華,30余名訪華團成員及記者在北醫三院觀看了針刺麻醉肺葉切除手術的全過程,畫面由通訊衛星直接轉到美國,反響強烈,由此形成了美國的“針灸熱”,從這一年起,美國各地出現針灸診所。
1979年6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針灸、針刺麻醉大型學術會議,對中國十多年的針刺麻醉研究作了總結,中國醫學界很多知名醫學科學家都發表了論文,匯集成《針灸針麻研究》一書,至此,中國針刺麻醉發展達到頂峰。
從出現到發展達到頂峰,針刺麻醉“從頭到腳”涉及到90余個病種、200萬例手術。但科學來講,針刺麻醉并不是無所不能,有中醫專家指出,在上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內對針刺麻醉技術出現了非理智追捧熱潮。如今來看,這種非理智的追捧并不利于針刺麻醉技術的繼續發展和應用。
上世紀80年代后,國內醫院逐漸放棄針刺麻醉,其臨床應用走向沉默。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前文所述,而是隨著市場經濟時代到來,因為創收能力不如西藥麻醉,這項又好又便宜的技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然而醫學界還是有一些醫務工作者從未停止過對針刺麻醉技術的探索和研究。如以韓濟生、曹小定教授為代表的一批“老針麻人”,對針藥符合麻醉的方法和基本規律始終沒有放棄探索。
2005年,周嘉(著名針刺麻醉專家、上海岳陽醫院院長)、王祥瑞(上海交大醫學院麻醉與危重病學系主任)等在上海仁濟醫院實施的一例針藥符合麻醉心臟手術被BBC現場采訪并全球轉播,開啟了我國針刺麻醉的新發展期。
后來,周嘉領銜的針刺麻醉團隊在上海的曙光醫院、岳陽醫院,將針刺麻醉技術應用到心臟手術、頭頸部、腹腔和盆腔、肛腸等手術。這些實踐和研究證明了,在這些手術中應用針刺(復合)麻醉技術,具有更簡便的操作方式、更好的臟器保護作用、更高的圍術期療效。
2019年3月,一位83歲高齡右側肺癌的老人在上海岳陽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成功接受了“針藥復合麻醉下的胸腔鏡肺癌切除手術”。這位老人83歲高齡、心肺功能弱、基礎疾病多,如果采用常規的氣管插管的全身麻醉進行手術,老人家不一定能扛過手術以及手術后極易發生的嚴重呼吸系統并發癥。但針藥復合麻醉輔助手術卻能有效克服這些問題,整個手術很成功,耗時僅一個多小時,術后老人在手術臺上當即清醒安全返回病房,第二天即可進食并下床活動,四天后順利出院。
2021年2月,上海岳陽醫院完成了首例現代針刺麻醉支氣管鏡檢查術,讓接受這項檢查術的李阿姨連連贊嘆:“祖國醫學太偉大,針刺麻醉真神奇”。常規電子氣管鏡檢查是采取喉部噴麻醉藥物的局部麻醉方法,檢查過程中患者常會出現刺激性嗆咳、呼吸困難、惡心、心慌等不適,而且李阿姨年紀偏大,身體瘦弱,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故醫院經聯合會診,決定為李阿姨實行現代針刺麻醉支氣管鏡檢查術。做完檢查后,李阿姨表示自己全程很清醒,感受不到管子進入喉嚨的痛苦,現在也沒有任何不舒服,這項技術非常好!
2021年2月18日,一位高熱40多天的重癥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在上海岳陽醫院實施了現代針刺麻醉無氣管插管心臟主動脈瓣置換術,現代針刺麻醉技術在加速患者康復的道路上再創生命奇跡,光明日報亦發文盛贊。
東方網記者記錄了手術的一些細節,當天,針灸科李璟主任選取患者雙側的云門穴、中府穴、內關穴、列缺穴進行針刺,得氣后連接電針儀刺激。麻醉科許華主任等施以靜脈內少量麻醉。半小時后,針刺麻醉和藥物麻醉聯合效果達到最佳,患者進入“淺睡眠、自主呼吸”的狀態。接下來便是一系列手術的步驟,待患者人工瓣膜順利植入,開放主動脈阻斷鉗,心臟恢復律動,僅過去48分鐘。手術完成后,許華主任喚醒患者,患者不用再進復蘇室,直接返回了心胸外科監護室,并能自行手拿水杯喝水。術后第一天,患者已能自行進食早餐;第二天,已下床活動、自行如廁;第三天,已出監護室……
同前文列舉的83歲肺癌老人相似,這例重癥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如果采用的是常規的氣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手術,手術風險以及術后恢復都要困難許多,真心贊嘆現代針刺麻醉技術!
針刺麻醉技術與常規氣管插管靜脈全麻手術比較,可以顯著減少術中麻醉藥用量,有效減輕術后疼痛及鎮痛藥的使用,提高了臟器保護,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加速術后康復,同時縮短了患者住院天數,降低了醫療費用。
上海岳陽醫院的針刺麻醉臨床實踐與研究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在80年代末國內針刺麻醉技術逐漸退出醫院之時,他們仍然堅持探索和研究。周嘉教授領銜的現代針刺麻醉團隊在近20年的臨床研究和實踐中,造福了數以萬計人民群眾。
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的針刺麻醉技術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是中西醫結合的典范。上海岳陽醫院(還有曙光醫院)對針刺麻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展示了針刺麻醉技術的獨特優勢和生命力,也說明針刺麻醉技術會有更廣闊的的運用前景,將繼續為人民健康做出更多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