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開始,“打工人”這個詞突然火了。
現象層面相關介紹的文章已經比較多,在此不再贅述。
“打工人”的段子火了一段時間之后,官媒的釋義才姍姍遲來,一如既往地給“打工人”端出了一碗濃濃的“雞湯”:
相比工人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新聞網對“打工人”釋義的話語權爭奪,下面這條網友公認的釋義才是一針見血的:
“新時期無產階級覺醒人群的雅稱”
在工人日報、中新網試圖把“打工人”變成美稱之后,網友發出“你為什么要‘打|工人’”的調侃,工人日報一本正經地發了一則斷句聲明:
好嘛,你們還真以為群眾不會斷句了?在毛澤東時代全民掃盲、普及教育之后,是完全不必擔心這個問題的,網友的調侃不過是對媒體試圖把“打工人”美稱化的抗議。
“打工”這個詞大約起源于50-70年代,資本主義“蓬(原)勃(始)發(積)展(累)”的香港地區,80年代隨著三資企業在大陸的興起而傳入大陸。
1976年,由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的喜劇電影《半斤八兩》在港上映。許冠文的兄弟許冠杰為電影演唱的同名歌曲《半斤八兩》,唱出了香港當時打工族的辛酸,被經久傳唱。
歌曲在結尾道出了“半斤八兩”的涵義:“出咗半斤力,想話摞番足八兩;家陣惡揾食,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
轉成普通話,大意就是:“出了半斤力,想掙回八兩的工資(古時一斤為十六兩,半斤即八兩),哪有這么好的事?”
這句歌詞揭穿了資本主義“等價交換”的謊言,道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附帶說一句,由于深受六七十年代紅色中國大陸的影響,香港地區的文化界、文藝界有著強烈的左翼傳統,這一傳統隨著80年代的局勢驟變,右翼殖民主義文化才死灰復燃,重新占據統治地位。)
打工——這個詞在八、九十年代剛剛傳入大陸時,往往指的是那些從中西部地區到珠三角、長三角港資、臺資廠做流水線工人的農民工,在當時市民階層眼中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歧視色彩。
當今基層勞動者的主力是我們這些70-90后,我們這一代的童年都曾經高唱過“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用的新華字典里的例句是:“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然而,“班”沒有接上,父輩們卻都已經遭遇了下崗,公有變私有,工廠曾經的“主人翁”變成了“雇傭勞動者”,經濟學家眼中與一般生產資料處于對等地位的“勞動力”。彈指二三十年,驟然發現,我們都成了“打工仔”,不管你是流水線上月入三千的工人,還是辦公樓里月入三萬的程序員。
誰也不必看不起誰,誰也不必有“小確幸”,你我就是個“打工的”。坐在夜深人靜卻燈火輝煌的大樓里加班的時候,還真以為自己是“奮斗者”,是在為了中華民族崛起而“打工”?
正如“社畜”、“996ICU”、“大廠人”和“程序猿”等等戲謔的稱呼一樣,“打工人”的調侃熱潮,是對“奮斗者”心靈雞湯的拒絕,是對自身“雇傭勞動者”身份的確認,更是無產者階級意識覺醒的萌芽。
80年代以來,“階級”這個足以揭示不平等本質的詞就逐漸淡出了公共視野,精英們翻新花樣地向龐大的“待富”人群灌輸:“貧窮可恥、致富光榮”,“教育改變命運”,將“待富”人群自身的不幸遭遇歸咎于他們的個人能力、勤奮程度。再到后來,貧困代際傳播、富裕也代際傳播,于是連“能力”和“勤奮”的遮羞布都不需要了,“人家幾代人的努力,憑什么輸給你十年寒窗?”
正是因為“邊有半斤八兩咁理想”,“打工人”與“老板”之間的差距才會越來越大,少數人的富甚至以大多數人的窮為大家,“先富帶動后富”也就成了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今年上半年,就在打工人還在為連連上漲的物價叫苦不迭的時候,就在打工人開始擺地攤的時候,就在人們驚嘆“六億人收入不足一千”的時候,先富們的財富卻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著。
這個月幾份富豪榜單陸續發布:
10月7日,瑞銀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2020年億萬富豪報告》,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內地共有415名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億萬富豪,總財富在過去的四個月就增長了41%,而2018年、2019年的人數分別為325名、389名。
10月20日,2020年的胡潤百富榜發布,千億級企業家人數比去年驟增一倍,達41人;百億級的企業級則達到620位,比去年新增近200人,這意味著這一年平均每周都誕生4位百億富豪;今年中國上榜富豪們的財富達到了十萬億人民幣,是過去5年增量的總和。
病毒來襲,對于“打工人”來講是災難、是危機,對于老板來講卻是機遇。這種狀況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美國:
打工人不占有生產資料,打工人與老板的差距就必然要拉大。“奮斗者協議”的被承認,企業家參與地方決策,馬爸爸向金融系統發起猛攻,顯示著老板們的權力仍然擴大,“打工人”仍在失語。
總體而言,“打工人”的自嘲仍然停留在“身份政治”的范疇;這種自嘲是階級失語背景下的被動響應。任何試圖將“打工人”再次雞湯化、扼殺無產者階級意識覺醒萌芽的行為都是極端無恥的。
“打工人”的自嘲回歸階級議題的廣泛討論,回歸馬列毛才是唯一出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