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姜泊庭,在北京生活了12年,今年即將小學畢業。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北京人,這里就是我的家。
可媽媽卻告訴我:或許明天我就要離開這里,回去河南老家念書,因為這里的學校沒有我的位置……」
起床,收拾被褥,出門買早餐,送孩子去上學……住在東五環的朱秋燕一家和許多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樣,重復著奔忙的一天。
而最近這份安寧卻遭遇了變故,飯桌上,她一邊給兩個兒子姜泊庭姜泊陽夾菜,一邊念叨著:「再過幾天你們就要小學畢業了,好好珍惜這段日子吧,以后還能不能在這里就不一定了。」
這話從何說起呢?
13年前,朱秋燕舉家來到北京務工,丈夫在新工人藝術團工作,自己在同心實驗學校當舞蹈老師,兩個兒子自然也一直在這個學校上學。如今即將小升初,但孩子的學籍還留在河南老家,這意味著他們不符合北京公立學校的入學條件。
這就是姜泊庭如今陷入的困境,這個爸爸媽媽陪伴他長大的地方,這個承載了他所有童年被當作「家」的地方,已經不再那么輕易地容納他。他終究被當作了「外鄉人」,而在這后背,映射出的是一個更加龐大的群體,那些被邊緣化的務工人員子女——流動兒童。
很多城市如今的初中入學,都實行條件制或積分制,學位緊張導致他們無法享受與城市同齡兒童同等的教育機會,六年級的流動兒童中便有大量被迫返鄉就讀,形成「回流」。
粗略統計,每年僅北上廣深四座城市,就有約7萬名小學畢業生返鄉,其中很大一部分將成為留守兒童。
然而,返鄉并不意味著問題的終結,卻恰恰是更多問題的開始。
一方面,親子的驟然分離,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情感創傷。這種「不穩定」會讓孩子失去原有的親情歸屬感,孤獨感和負面情緒陡然增加。曾有一項基于河北、四川兩省137所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研究表明,回流兒童的抑郁水平高于普通兒童和留守兒童。
另一方面,由于兩地教學方法、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差距,流動兒童返鄉之后通常會面臨學業和社交上的多重挑戰。所謂由奢入儉難,城市出生成長的孩子,接受過相對先進的教育理念,擁有性情相投比較穩定的社交圈,再回到陌生的老家很可能無所適從。
所以朱秋燕沒有放棄,母親的身份讓她面對戶籍砌成的高墻也并未氣餒,采訪中她一直強調說,孩子無論如何都該呆在父母身邊。哪怕自己辛苦一點,也要把孩子留在這里。
陪著孩子一路看了不少學校,最后她把目光鎖定在河北的燕郊、三河、衡水中學,盡管高昂的學費對這家人來說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壓力,但在距離上或許相對是個好選擇。
這樣的故事讓人觸動,我們非常體諒他們所面對的現實困難,而我們能做的,是希望給到這些家庭一些支撐的力量。
教育本身,不因流動兒童的標簽產生差別。
富足安穩的生活固然是孩子所需要的成長環境,但比之更重要的是安全的家庭氛圍,沒有身體和語言暴力;是父母的情感和諧,能夠適當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充分的親子溝通,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被愛護。
只要能讓孩子們得到歸屬感與價值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流動兒童沒有「根」的問題。
要知道,對孩子們來說「家」只有一個概念:父母在哪,家就在哪。
就像歌里唱到的那樣——
「在這個大大的城市邊有間出租屋是我的家
我的家它不太穩定但是我很愛它
搬過了幾次家走過了幾座城
跟隨著父母飄呀飄我已經記不清
我們停在這里又可能會離去
只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就是一個溫暖的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