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后半年起,我國的煤炭價格便開始了新一輪飚升。
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后,我們感覺到煤炭的第二個“黃金十年”又來了。
煤炭價格暴跌后工人工資隨即銳減
煤炭產業自2012年起進入“寒霜”期,到了2015年煤炭價格幾乎成了白菜價。
發熱量5000多大卡的優質動力煤曾一度跌落至200多元,很多國有煤企都在負債經營、苦苦支撐。
不得已,很多煤企釆取“降薪限產”措施,不僅工資一降再降,而且實行輪休(幾天上一次班)、三班生產改為一班生產或兩班生產。
許多工人三四個月拿不到一分錢工資,苦不堪言。有的被迫無奈,只好辭職,選擇外出打工。
經濟形勢蕭條的大環境下,打工又能好到哪里呢?
所以很多一線工人感嘆:企業興,工人苦;企業亡,工人苦。
為幫助煤炭企業擺脫困境,國家確實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去產能、限產量、實行276個工作日等等。
但這些人為干預措施,雖然一定程度推高了煤價,但卻形成了目前的“非理性上漲”,而不是市場的真實需求。
筆者在煤企也有多年,認為當前煤炭價格的瘋漲,與市場供需已形成了脫節。
目前制造業低迷,很多低端制造產業都面臨著環保的巨大壓力。
很多用煤企業關的關,停的停,對煤炭的總體需求有限,仍存在煤炭價格下跌的風險。
暴漲后的煤價卻沒有為工人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變化
暴漲的煤價著實讓煤炭企業又瘋狂了一把,紛紛開足馬力生產,玩了命地多創利潤。
有的煤企凈利潤高達300%,差一點的也能達到一倍以上,很多領導們連呼“想不到,想不到”。
很多停產的礦井也開始蠢蠢欲動,各個煤企廠區“火樹銀花不夜天”,停建、待建的工程又準備上馬,一派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
但對于一線的員工來講,煤價上漲帶來的效益惠及到他們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筆者由于工作關系與一些國有煤企的干部、員工經常接觸,交流,我就問他們煤價那么高,你們的工資一定也很高吧?
他們顯得很沮喪,說雖然煤價上漲了,但他們的工資卻一直停留在前幾年低谷時期,一年幾十億的利潤基本都上交了,效益再好,跟他們也沒有任何關系。
好一點的就是現在的工資能按時發放,不再拖欠了,僅此而已。
千萬勞務派遣工在勞動派遣合同到期后黯然離開
一位在一線的工人對我講,他是一名勞務派遣工,今年三十八歲了,在綜采隊已經干了八年。
2010年形勢好的時候,他每月拿到手里的錢能有一萬多元。
前幾年煤炭行業不景氣時,扣除“五險一金”后,僅剩四、五千元,勉強能夠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如今煤價高了,工資也不見漲。
當然他最擔心的倒不是漲工資,而是九年的勞動派遣合同快到期了,馬上就要離開這礦了,又面臨失業窘地。
他說他很珍惜這份工作,但不得不選擇離開,像他這種情況的派遣工很多。
這個年齡段挺尷尬,說大談不上,說小也不小了。
正值壯年時,還要另尋出路,說這般話時,他一臉的茫然與失落。
所謂勞務派遣工用工制度,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舶來品,改開以后的產物。
勞動力租賃,即由派遣機構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并支付報酬,把勞動者派向其他用工單位,再由其向派遣機構支付一筆服務費用。
而勞務派遣工指的就是被派遣的勞動者。
但為什么用人單位與勞務派遣公司的派遣工只簽訂一到九年的合同呢?
是《勞動合同法》十四條第一項有明確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用人單位必須提供無固定期限合同。
這些用人單位為減輕負擔,大打擦邊球,隱性對抗勞動法,只用派遣工人人生當中最青春、最年富力強的那段時期。
這也是我國很多國有企業慣用的、公開的用工秘密。
那么很多人就會問了,我們是國有企業啊,怎么還會出現剝削人的現象呢?
“國營”“國有”大不同
原因在于很多人傻傻分不清楚毛時代的國營企業與現今國有企業已發生了性質的變化。
毛時代國營企業的產權性質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全體公民的共同財產,委托國家經營而產權歸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全體公民。
也就是說由國家經營的一個企業,產權是全民的,只不過是委托國家負責經營、管理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是股東,都對該財產具有發言權,而不是國家一個人說了算。
在國營企業里,工人的地位很高,人人是主人,具有參與權與管理權。
但改開后,國營企業改名叫國有企業,一字之差,模糊了產權性質,到底產權是歸代表國家的政府所有還是歸全體人民所有?
如果產權還是全民的,那么你政府主導的國企改革就是非法的、無效的,是沒有經過人大討論、批準的。
如果說產權是你政府的,那么又是誰給你批準的?全體人民同意了嗎?同樣也是非法的!
另外國有企業里,工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由于企業推行的是廠長經理負責制,實際上工人與企業的關系是雇傭關系。
所以現在的一些國有企業已經褪變成官僚資本集團的企業,不再具有社會主義公有制性質,工人的地位、福利與收入的下降那是必然的,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根本目標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什么工人地位、社會擔當意識統統放在腦后。
集權型的國有企業注定只會追求利潤最大化
當前,國有企業的管理類型屬于絕對集權型的。
企業的主體責任人即廠長或經理,只是官僚資本集團的一個高級打工者,資本集團大都集財務、人事、經營權為一身的集權模式。
廠長或經理只負責安全生產、完成任務指標而已,完成的指標越好,可能你升遷越快,否則你也難以升遷。
所以,很多廠長經理為完成任務指標,大都從三個方面入手,即“追利潤、降成本、減人員”。
他們為了完成這三個方面,苦思冥想、夙夜難寐。
他們雖是高薪階層,但日子也不好過,明知容易激化與工人的矛盾,但也不得不那樣去做。
即使你心中有再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不順從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形勢,你也只有卷鋪蓋走人。
更為要命的是,每一位新上任的領導也都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他們為了政績,不顧工人死活,這樣循環往復,企業員工的處境可想而知。
這樣的發展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極其危險的。
還有,資本集團相當一部分利潤優先用于機械化、智能化設備的購置,以達到“減人提效”的目的,當然也是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的保證。
資本集團心里也相當清楚,如果一味壓縮工人的利益空間,那么對他們的穩定也是不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機器代替人!
所以,很多企業在大把利潤到手后,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員工的工資薪水、福利待遇,而是用于購置機械化智能設備。
社會上,很多私企、國有企業管理者都有這一想法,而且出奇的一致!
這也正是筆者所擔心的,機械化、智能化過早地投放使用,對于目前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中國將是一場災難。
它會壓縮大批人本來就很狹小、有限的生存空間,造成更多的人員下崗失業,競爭會更加激烈、殘酷、無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