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沂水情蒙山魂給我們的精神“補鈣”——獻給建黨95周年
劉同江
沂蒙精神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承續、發展于建設改革時期,是鮮活的教材、永遠的財富、流淌的歷史。今天,雖然暫離了血與火的考驗、缺衣少食的窘迫、手提肩扛的勞苦,但追夢筑夢的中國人,面臨和進行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考驗與風險一點也不比過去少,弘揚沂蒙精神,仍為和尤為時代所需。
用沂蒙精神補補精神之鈣。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需要經常汲取、補充。八百里沂蒙,村村有烈士,鄉鄉有紅嫂,沒有強大的理想信念,產生不了這種赴湯蹈火、舍生取義的壯舉?,F在是和平時期,流血犧牲的情況少了,一些人也理想淡化、信念動搖了,一些黨員干部“四風”問題較重、“三個自信”不足。重溫沂蒙精神,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挺立精神脊梁。
用沂蒙精神提振攻堅勇氣。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內涵。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問題、新矛盾,需要爬坡過坎、勇于擔當,把革命戰爭年代的沂蒙精神轉化成攻堅克難、突破發展的強大動力,把建設時期的沂蒙精神轉化成拼搏創業、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把改革開放時期的沂蒙精神轉化成不斷超越、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用沂蒙精神提升為民情懷。愛黨愛軍是沂蒙精神的突出特點,群眾路線是沂蒙精神的底色,“最后一碗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這催人淚下的場景是黨和人民、軍隊和人民血肉聯系的生動寫照。今天,重溫沂蒙精神,牢記人民恩情、重塑魚水關系、厚植為民情懷,仍是一個緊迫的課題。
精神,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一說起沂蒙精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沂蒙母親”王換于的形象,浮現冰冷河水中為解放軍戰士扛門板、搭人橋的婦女群像,耳畔就會響起“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的歌聲。新形勢下,讓人們特別是年輕人接受、認同、踐行沂蒙精神,既要灌輸,更要講究入腦入心,多講沂蒙人民的故事,多創作體現沂蒙精神的文藝作品,讓沂蒙精神更鮮活、流布更久遠。既要說,更要做,把沂蒙精神貫穿到工作、學習、創業之中。既要聽,更要看,親臨沂蒙這個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紅色文化符號遍布的沒有圍墻的學校,人們往往被先烈的壯舉感動得熱淚盈眶,這種印象、作用和力量是只在外地聽聽沂蒙傳說所不可比擬和替代的。
其實,沂蒙精神中蘊含的大愛、大忠、大勇,不僅是紅色的精神財富,也是超越政治的“普世、普適”的價值理念,值得所有人追求、踐行,從這個意義上,沂蒙精神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永不過時、永遠鮮活。
通聯:山東省德州日報社 劉同江
地址: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方紅路2177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