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榮:
湖南電視臺“變形計”欄目播出《網癮少年》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各方面的評論也很多。我寫完《魏程換家為什么變了?》以后,想到一個看似沉溺網游、難以自拔的城市少年,一個父母、學校感到無可救藥的初中生,在青海農村的“父母家”,經過七天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感到十分的驚奇。魏程回到家后,看到了父親為他錄制的DVD,一家人終于相互理解,他重新回到了學校。魏程的到農村后的“變形”,讓我想起昔日知青的上山下鄉,進而聯想到當代的民工進城務工。
雪山哈達:
上山下鄉下放勞動,其實是毛澤東根據自己成功的切身體會,結合古今中外青年人成才的經驗,按照溫室里面難以培養棟梁之材,青年人要經風雨見世面,要到大風大浪里面去鍛煉的理念,在和平建設時期制定的一項政策。延安時期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從蘇聯回國,毛澤東就令他住到農民家勞動。建國后的六七十年代,周恩來的侄女也下放勞動過、董必武的兒子下放勞動過、習仲勛的兒子下放勞動過,許多中央委員的子女都下放勞動過。就是小民本人也下放勞動過。
文鋒:
我們不能忘記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基本國情。那是一個剛剛在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的國度,不僅缺醫少藥,而且人民的生活還處在極度的貧困中。經過此前100余年的戰亂紛爭,經過一系列西方列強的瓜分掠奪,曾是文明古國的中國,財富幾乎被洗劫一空,其國民的文盲率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高小畢業生便被稱為“知識分子”。而在廣大農村中,就連高小畢業生也極少。
在中國工業經濟和農業合作化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尖銳矛盾和問題:一方面,隨著合作化高潮的到來,廣大農村急需大批勞動力,特別是急需一批有文化的知識青年。一個會計,一個記賬員,都使那些曾苦大仇深的莊稼漢們望眼欲穿,欲求而不可得。另一方面,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盡管很快,但其規模和結構尚不盡合理,中小學生的入學率較高,而中、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時還不能滿足需求。這就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畢業后的分配和就業,成為一個大問題。而且,隨著建國后醫療水平的進步和嬰兒成活率的大幅度提高,這個問題愈來愈突出。據統計,僅1955年一年,全國就有57萬中學畢業生和236萬高小畢業生不能升學……
雪山哈達:
下放勞動作為一項政策是有多方面的作用的。它不僅有讓青年人去鍛煉接受再教育的目的,還有讓知識青年把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到農村去,改造農村建設農村的目的,也有緩解當時的就業矛盾的目的。當然一項政策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的地方有的人可能是受到傷害,到農村下放勞動畢竟不是旅游度假。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下放勞動確實很艱苦,但是國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為知識青年下放勞動提供了一些條件,比如前三年有一定的生活補貼、保證糧食供應、提供住房、農具、生產隊安排比較輕松的農活等。有的知識青年擔任了農村學校的老師,有的擔任了生產隊的會計、農業技術員、有的成為拖拉機手、有的成為公社各級組織的領導人,董加耕、邢燕子和侯雋在那個時代是知識青年的楷模。好象習近平就是從生產隊長干起來的。上山下鄉使知識青年不僅自身得到了磨練,也為廣大的農村帶去了文化科學和文明,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祖國的邊疆建設做了很大的貢獻。他們不僅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而且在茫茫戈壁上、在萬古荒原上,那幾百座從無到有、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城市,都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所結出的累累碩果,是不朽的豐碑!
霍建榮:
農民待知青與市民待民工。近些年,大批農民不得已涌進城市務工(這與知青上山下鄉截然不同),他們干著城市中最低廉的工作,缺乏
從當年農民如何對待知青上山下鄉,到今日城市人如何對待進城務工農民的區別,我們感受到城鄉人的差別,感受到工農聯盟的削弱。
趙嵐:
“義烏工會”是怎樣“煉成”的
有人說,某種程度上,義烏就是當今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形象代表,而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那些在廠房內揮灑著粗礪青春的“產業民工”。 自“產業民工”于上世紀末期在義烏形成“洼地效應”后,隨著大量民工的涌入,而一種自發的原始草根性的民工維權方式也一直在這里處于萌動之中。
義烏市蘇溪鎮,工廠林立,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就有大量外地民工來這里務工。到2000年時,僅安徽省定遠縣一個地方來這個鎮上務工的民工就已達9千人,分布在這里的400多家民營企業內,而為了方便,有的民工甚至將“家”也從定遠搬到了蘇溪鎮,后來他們還建立“華立民工子女學校”,不僅使用安徽本地教材,還聘請了了安徽本地教師。學生規模從開初的3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900多人。
與此相似的是在義烏的“開化人”。據介紹,浙江衢州開化縣外出務工者居多,其中就有2.3萬人在義烏務工,很快老鄉抱成團,并且有“麻煩”請老鄉中的名流出面解決的現象也開始形成。汪升利就是開化同鄉中的“撐門人”。許多時候,只要開化人在義烏出了什么麻煩事,都得請他“出面”予以解決。2002年一位開化民工7個月的工資無法領導,于是找汪升利出面解決,后來汪升利帶著幾個開化人找到老板,進行了一翻“談判”,很順利的討回了拖欠的工資。
義烏市總工會主席陳有德也表示,這類帶有“幫派”特征的組織,雖然出于自我權益的保障,但勢力強大,以至于后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定遠人或開化人“有理也得成,沒理也得成”的超越法律的局面。 而維權中心秘書長陳灝說得更生動,他說,“隨著產業工民工的發展,必然會形成這樣一個空間,由于缺乏一個社團或機構來維護民工們的勞動權益,如果工會不去占領,那么它就會自發的產生其他一些幫派性的替代組織來占領。”
“工會維權,義烏模式”
2002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勞動法》和《工會法》的起草者關懷先生到義烏調查研后,欣然題下了“工會維權,義烏模式”八個大字。
維權中心成立后不久,便順利地將義烏民工中的“定遠幫”“開化幫”過渡到工會組織上來,并通過選舉產生了他們自己的工會主席,從而將這些帶有原始草根性的民工維權實體納入進了法制的軌道上來。 據介紹,在義烏的開化“重要民工人物”汪升利,也被推選為市總工會維權中心的重要聯絡人員。據悉,自2000年10月至今,汪升利先后17次帶領老鄉來法律維權中心求助,并每次都獲得妥善解決。
義烏市總工會主席陳有德也說,“以前被稱為是‘官辦工會’,是由上到下組建的。現在由沃克中心的人去搞宣傳,發動職工,然后跟企業主談。”陳有德還說。“由于工會主席帶有一定的政治身份,因此在許多企業內,民工們的參與積極性很強,又是發表演講,又是直選,而當選者也知道以后該為誰說話了。”
據介紹,1999年,義烏數千家民營企業中,組建工會的僅有34家,但到2002年初就一舉變成了2354家,同時,各鎮和街道辦事處也建立了13家工會聯合會。一個完整的工會組織網絡在義烏形成了。 維權中心成立后,還開通了維權熱線516872885,這個熱線用義烏話來讀,諧音為“吾要你幫,千里幫幫我”,24小時熱線開通。現在該熱線由中華總共會統一改為“12351”。通過這個熱線,維權中心在5年之類共受理民工投訴案件3104起,調解率達到91%;免費為職工出庭仲裁代理113起。
“擴權”博弈與社會反響
不過,更多時候,工會卻是勇敢的往前面探索。據悉,作為義烏市總工會主席的陳有德還有一個身份就是人大代表,因此在最近幾年的金華人大召開期間,他不失時機的進行提交議案爭取工會更廣泛的維權空間。經過“擴權博弈”后,有的部門已經成了工會的親密合作伙伴,如今義烏工會和當地司法部門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于2004年6月,成立了義烏市總工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這是全國工會系統的首創,大大強化了維權中心工作司法效力。
還有就是,義烏是一個小城市,但的確是個開放的城市,這里有十分強勢的新聞監督力量。對此,義烏市宣傳報道處張建成處長也證明了這一點,他說,“義烏是個出新聞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客觀上對這里維權起到了一個重要的監督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