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這里成功地發射了中國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導彈。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試驗也在這里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這里發射成功。
這里就是東風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基地概況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又稱“東風航天城”,位于荒無人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距甘肅省酒泉市280公里。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第一座航天發射場,前身是一個導彈實驗靶場。195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批準了中央軍委有關選擇導彈試驗靶場的報告。1958年10月20日,發射場開始建設。蘇聯曾派出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導彈靶場的設計,1960年年初,靶場建設基本完成,而最初的導彈也是由蘇聯提供的。數月后,中蘇交惡,蘇聯專家很快撤出。1960年9月10日,就在外援專家撤走的第17天,酒泉成功發射了中國第一枚地對地導彈。
建設過程
1958年2月2日,空某軍政委栗在山將軍突然接到空軍干部部部長朱虛之的電話,讓他馬上到北京,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要同他談話。栗在山立即趕到北京,和朱虛之一起來到肖華家里。
肖華對栗在山說:"我們國家要發展尖端武器,準備籌建個導彈靶場(即導彈試驗基地)。陳錫聯、孫繼先同蘇聯專家在大西北選了個點,軍委決定讓你到這個靶場當政委,同孫繼先一起負責靶場的籌建。"栗在山雖然連導彈是什么樣都沒見過,但他深感責任重大。
栗在山見到孫繼先后,孫繼先開玩笑說:"歡迎黨代表的到來。萬事開頭難,你來了就好了,現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兩人交換意見后,決定先選調領導干部,把靶場的領導班子組建起來。就這樣,先后調來了李福澤、林毅、徐明、曾凡有、張雷平等同志。
1958年2月25日,經毛主席和中央書記處批準,我國第一個陸上導彈試驗靶場選定在地處西北戈壁的額濟納旗的青山頭地區。
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立即帶領工程勘察隊奔赴戈壁灘,進行點號布局和鐵路、公路走向的定點及工程勘察。
為了工程的順利進行,中央軍委決定組成靶場"特種工程指揮部",由陳士榘任司令員兼政委。總政治部批準組成了"特種工程聯合黨委",由陳士榘任第一書記,孫繼先任書記,黃文明、栗在山任副書記,共同負責靶場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協調工作。
1958年3月6日,總參謀部下達命令,駐在朝鮮的志愿軍某兵團機關立即回國,參加導彈試驗靶場的籌建工作。3月中旬,該兵團陸續秘密撤離朝鮮。3月27日,實驗靶場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xx兵團,靶場籌備處并入兵團。4月,組成了由孫繼先為書記、栗在山為副書記的兵團黨委。黨委成立后,提出了"邊組建、邊訓練、邊試驗"的原則和打好"組織樁、思想樁、技術樁"的要求。
當月,被稱為10萬大軍的施工隊伍浩浩蕩蕩開進戈壁灘,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國防工程大會戰。
1958年10月,國防部批準,將試驗靶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XX訓練基地,任命孫繼先為司令員,栗在山為政治委員。
組建一支執行尖端科技試驗任務的部隊,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有文化、懂技術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員。基地黨委牽頭組成了六個工作組,采取分片包干的辦法,分別到志愿軍、齊齊哈爾空軍場站、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南京軍區、成都軍區、北京軍區坐陣督促。栗在山政委對各個組下了嚴格命令,務必于今冬明春選調人員基本到位,把幾個試驗部組建起來。
困難最大的是幾個試驗部需要400多名工程師。當時從全軍現職工程師中抽調根本不可能。基地組織人員到軍校和地方院校,選拔了一大批表現好、專業技術強的大學生入伍,來到基地。他們成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后來成長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優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單位,對干部的審查非常嚴格。這給選調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一年左右要選調數千名合格人員,工作量之大是難以想象的。然而,經過一個冬春的努力,到1959年3月,選調干部2000多人,到1959年年底,達到3000多人,基地總實力也達到近萬人。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將地地導彈試驗部、空空導彈試驗部、地空導彈試驗部、海上導彈試驗分場、航空測量試驗部、飛行勤務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術部隊和司、政、后機關組建起來。同時還陸續組建了警衛團、汽車團、工兵團、文工團、鐵路管理處、發電廠、修配廠、農場、軍郵局、印刷廠服務處、小學校等單位,基地各級領導班子和機構建設初具規模。
茫茫戈壁,人煙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氣候變換無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熱難忍,冬季寒氣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風終日呼嘯,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戰士們經常在漫天的風沙中施工作業,干岡吹裂了皮膚,沙石擊打著身軀。沒有住房,缺糧少菜,多數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面對極端惡劣的環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這亙古的戈壁荒漠上,描繪最新最美的圖畫,創造出人間奇跡。本著"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則,他們挖地窩、住帳篷、喝苦水、吃干菜,但各項工作一刻也沒有停。政委栗在山歸納了群眾戰天斗地的豪言壯語,在基地黨委常委會上提出了用"以場為家,以苦為榮,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做為戰斗口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官兵和科技人員扎根戈壁,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責任感和堅定信念。從此,這個口號,激勵著一代代的航天戰士,打造出了一支吃苦耐勞、忠誠祖國,思想、作風過硬的高素質隊伍。
不久,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基地的物資供應奇缺,部隊生活極其困難。基地黨委組織部隊挖野菜,打沙棗,制成代食品,組織狩獵隊打沙雞等野物,解決生活問題,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同時開展生產運動,進行生產自救,向戈壁灘要糧要菜。修水庫、挖水渠、植樹造林、綠化場區、改造荒漠,使干部戰士扎根戈壁、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得到進一步深化。
導彈核彈結合試驗
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為給原子彈的使用提供運輸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1966年3月,中央決定進行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基地為發射首區。這次重大任務,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聶帥和國防科委統一領導。
這次發射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導彈攜帶了原子彈頭,危險性極大。在調試和發射過程中,萬一出現情況,原子彈提前爆炸,所有人員將會立即化為灰燼,后果不堪設想。為確保發射順利,人員安全,基地反復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計劃。全體人員細致開展工作,全神貫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還進行了多次防原子彈爆炸的演習。
發射前,非直接參加發射的人員全部轉移。國防科委組織有關領導、專家和參試人員一起制定了出現意外情況的應急處理方案和防護措施。鐵道部準備了三列火車在距發射場300千米處待命,總后勤部和國防科委派出五百輛汽車在西安待命,空軍派出飛機在導彈飛行彈道兩側各200千米的地區進行安全搜索。國防科委還會同總參、總后、蘭州軍區、鐵道部、公安部一起組織彈道下面的數萬居民進行了臨時疏散,做好安全救護的準備工作。
1966年10月27日,發射進入最后的調試準備階段。9時整,導彈點火起飛,按預定彈道飛行。9時9分14.1秒,核彈頭準確在靶心上空的預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環隨蘑菇云裊裊上升。各種測試、試驗儀器工作正常,各項數據與理論設計基本一致,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導彈核武器試驗的成功,是我國國防軍事領域的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威脅、核訛詐,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是中國人民進一步加強國防力量,保衛祖國和平與安全,取得的一個新的重大成就。
酒泉基地的別稱“東風航天城”很有軍工單位特色。20世紀60年代時,發射基地與北京三個總部的有線電話長途通信的秘密代號為“東風”,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東風基地”這一名稱。
1992年,江澤民視察基地,并題寫了“東風航天城”之后,人們就正式把這里叫“東風航天城”了。有趣的是,在這里處處可以見到“東風”字樣,不論賓館、街道還是市場、幼兒園,都有叫“東風”的。
從元帥到士兵
東風航天城有兩處“圣地”,一處是載人航天發射場,一處是東風革命烈士陵園。航天城各處皆保密,遂以數字編號。烈士陵園位于9號和10號之間,被人們親切地稱為“9號半”。這里安息著672位為航天事業貢獻了心血和生命的英烈。講起那些墓碑后可歌可泣的故事,回顧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為中國航天事業所作的無私奉獻,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7月27日,星火旅行社獨家推出的
追尋紅西路軍足跡——甘青大環線之旅
將走進東風航天城
帶您領略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
去了解毛澤東時代航天人的艱苦創業歷史
路線詳情請點擊下方鏈接!
【7月27日集合】追尋紅西路軍足跡——13天12晚甘青大環線之旅
01
報名信息
時間:7月27日—8月8日,13天12晚
集合地點:蘭州
散團地點:蘭州/西寧
費用:20人成團,5800元/人
報名聯系:157 7190 6786(微信相同)
02
活動特色
1、沿著紅西路軍足跡設計行程,涵蓋各大歷史事件發生地;
2、精選甘肅青海知名自然、歷史和人文景點,大環線游覽;
3、包含甘肅省博、山丹軍馬場、玉門油田、榆林窟、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等特色景點;
4、參觀虎豹口、紅西路軍紀念館等6處紅西路軍紀念地;
5、餐標30元/餐,住宿經濟型酒店標間,精選攜程高評分酒店;
6、無購物,專業導游,貼心客服;
想去的朋友趕快聯系:
157 7190 6786(微信同)
報名吧!
(詳細行程也可咨詢)
▲掃碼添加客服報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