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愛好中國歷史,善于應用對歷史人物的介紹和批評。
歷史人物是歷史的主體。正如莎士比亞說的: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歷史(《亨利二世》)。人們讀史談史,通常就是從歷史人物的行事和言論來審判過去、認識現實的。
早在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遺產。”三十年后,即70年代初,他又一次提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從烏龜殼(甲骨文)到現在,都要進行研究、總結,要有知識。”
而毛澤東本人,就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先鋒!毛澤東讀史書,總是以歷史人物的傳記為中心,對歷史進行見解獨到的品評。他評價歷史人物,不因襲舊說,而是獨具慧眼,抓住歷史人物最本質、最突出的特征,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未言。
評商紂王,他說:“史書上把紂王描寫的像一個青面獠牙、十惡不赦的壞人,太過分了。連孟夫子都為他抱不平地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紂王那時候很有名聲,商朝的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不投降。”
論伯夷叔齊,他說:“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當時武王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韓愈歌頌他是頌錯了”
提到劉備,他說:“劉備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重慶談判,眾人阻攔,他說,“劉備拜訪諸葛亮不是三顧茅廬嗎,我毛澤東難道還不如劉玄德?”
八大會議上,說到要任用年輕干部,他以周瑜為例,“赤壁之戰,程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干,大敵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后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大膽提拔?”
紅軍到達陜北,有人要毛澤東注意安全,他詼諧的說,“我的頭,不值錢,連三百張鈔票也不值!”“林言拿黃巢的頭請賞,連個銅板也沒有搞到手,反而賠上了自己的頭,豈不哀哉?所以我不怕哪個壯士把我斬首!”
......
像這樣的別具一格而又極具智慧的評論,在毛澤東那里,俯仰皆是!
歷史上因為朝代更替和封建價值觀而過分黑化的歷史人物,如商紂王、秦始皇、曹操、隋煬帝等等,都因為毛澤東的評論,而被重新研究,重新被“平反”。
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毛澤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里,顯現的淋漓盡致。
把人當作歷史讀,以20 世紀中國政治思維的宏觀審視歷史人物,用斗爭的哲學理念解析歷史人物,毛澤東有自己獨特的認知法則,也有很多的個性色彩。
在他一生的言論里,對中國歷史長河里的許多人物,分別持有異乎于前人和同時代人的評述和創見。這是20世紀一位偉大政治家對自己國家的歷史人物的定性、定位。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它雖是一家之見,卻真實反映了毛澤東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偉大的巨人胸襟,讀后令人銘感五內,久久回味。
這套《毛澤東論中國歷史人物》,分為上下兩冊,將毛澤東評點過的716位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一一展開。行文以毛澤東對歷史人物的言行文字為主軸,做上下文字的串聯和梳理,做到了文必有據,沒有空話、冗話。
毛主席對真理的追求是執著的,他對歷史人物的點評一針見血。古往今來的領袖、政治家多多,但卻幾乎沒有像毛澤東那樣能高屋建瓴、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地談說過如此眾多的中國歷史人物。雖然,相當多的是舉例、比方,有的是片字只語,卻發人深省,令人睿明,是我們讀史習史的一把鑰匙,也是認識毛澤東思維和行為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歷史總是勝利者寫下的,是為活著的人們而寫的。人民群眾能創造歷史,但能帶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只有偉人。本書作者,經多年采擷,站在前輩和同儕的肩膀上,編制此書,冀望從一個側面來深化認知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偉大的人民領袖。
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明智、鑒往知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通過讀歷史人物讀歷史,可以更生動形象;通過讀《毛澤東論中國歷史人物》讀歷史,可以更敏銳地讀到人心、讀到世界。
從黃帝始祖到近代的先行者孫中山,這700多位歷史人物的身上承載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豐富多彩的內容。毛澤東潛心研讀《二十四史》,核心目的之一,便是為了批判與繼承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遺產,使其能夠為現實社會服務,這也正是《毛澤東論中國歷史人物》一書所追求的社會價值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