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留學生為什么回國率那么低呢?而我們國內的大學生就業率為什么也高不起來?與此相矛盾的是,許多用人單位找不到人才,即便找到了也留不住人。這種兩極錯位是怎樣產生的?
看了《毛澤東和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后,我們大概知道了。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故事書,它講了二十多個毛主席與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科學家的故事。但它又不僅僅是一本故事書,它還從更多更細的資料講述中,揭示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1928年,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受聘為美國芝加哥大學細菌學實驗室助理。一次在培養腦炎病毒過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留下嚴重后遺癥,手腳和眼睛都失去了控制能力,不得已只好中斷在美國的工作,當時就有醫生斷言,他活不過50歲。
回國后,就連他當官的親生父親都不再認他這個兒子,讓他自生自滅,高士其只能靠著僅剩的一點寫作能力艱難度日。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是個什么樣子的,不說大家也都知道。對于這樣一位身帶殘疾之人,要在那個時代活下來,談何容易?
后來他在陶行知先生,以及許多黨內地下情報人員的幫助下,輾轉到了延安,毛主席和黨中央同志熱情款待了他。毛主席知道他的情況后,把他安排在陜北公學住下,并派了一位護士照顧他的生活,派了一位秘書幫助他的工作。
高士其就這樣不僅活過了50歲,活到83歲高齡才去世,而且還成為我國現代科學史上身殘志堅的科普旗手、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曾情深誼長地回憶:“毛主席來到我的住處,問我有什么困難和需要。給我講抗戰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給我講古典自然科學和自然辯證法。并鼓勵我說,作為革命的科學家,應該研究自然辯證法。這與我來延安之前貧病交迫,靠寫作度日的情況,是多么鮮明的對照啊!”
看到這個故事后,我被深深感動了。也在深深反思一個問題:社會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對待人才,才能使人才物盡其用?高士其前輩的親身經歷,把這個問題給我們回答并展示得淋漓盡致:在美國,你還有用的時候,便充分利用你,等你沒用了,則棄如敝屣。
在民國,你沒了生存能力,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連親生父親都不屑于理會你,更何況是其他人。只有在共產黨內以及新中國,你的才能才被尊重!身體不好,派護士照顧;工作不便,派秘書幫助。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可以用短短不到30年的時間,走完英美國家整整兩三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了。
回想起這些年一直在爭論的話題,科學家的收入遠遠趕不上明星。在這樣一種社會現實條件下,我們的各大高校文藝專業堪稱如火如荼。相較而言,那些技術性的、實操性的、攀登科學高峰的專業,卻顯得捉襟見肘了。
學生畢業后能不能用上,如果用不上,又該如何就業?久而久之,便出現了各種怪現狀,畢業生找不到對口工作,用人單位找不到專業人才成了怪現狀之一。
另一方面,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作為一名普通員工,在公司里上班,有多少次見過領導,并與領導親切交談?前段時間,網絡上看到一個面試題目:“如果你在阿里上班,在電梯里邂逅馬云,你會怎樣用一分鐘時間讓馬云記住你?”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我該讓馬云記住,還是馬云該記住我?
新中國建立初期,毛主席每天日理萬機,還要不遺余力抽出時間來看書,偶爾看到高士其的科普文章時,還要叮囑身邊工作人員照顧好高士其。多少年過去了,高士其的情況,毛主席一點沒忘!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又是一種怎樣的用人態度?相較而言,今天的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呢?
類似毛主席關心科學家的故事太多了,從這些故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偉人對科學的求索精神,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對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用心良苦!看這本《毛澤東和科學家的故事》,我淚目了無數次,深深感嘆于我們新中國建設事業的艱難,又深深感動于毛主席對待各行各業科學家的殷切態度。
作為當時一名科技工作者,在一窮二白的中國大地上,竟能從無到有發揮出百分之百的熱量,這是一種作為人才被尊重的反饋,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有國家對人才這樣的肯定,哪怕你有退縮心理,有消極心態,恐怕都會被你自己一下子掃得干干凈凈,怎會苦于沒有用武之地呢?
我在看關于毛主席與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故事時,每隔幾分鐘就流一次熱淚!真的深深被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赤誠所感動。
1948年,李世光作為中國地質學家,到英國去參加第十八屆國際地質年會,被英國政府滯留了下來。直到建國后,毛主席高度重視這件事情,他親自過問,并讓周總理親自督辦,一定要讓李四光安全回到中國。李四光在英國跟當地政府經歷多次斗智斗勇、輾轉挪移,才終于在1950年擺脫英國方面的阻攔,踏上了駛向中國的航船。
李四光離開倫敦的消息傳回國內后,周總理一刻也未停歇,安排各方人馬,密切關注動向。國民黨也得到了消息,派出特務去攔截,周總理深知國民黨無所不用其極,他親自上陣督辦,一天一天掐著時間點。
三個多月后,李四光坐的船在香港登陸,剛下船第二天,周總理就敲響了李四光下榻的門。周總理見到李四光的第一句話就是:“李教授,您辛苦了!”李四光激動不已,跟周總理熱情握手。國民黨特務的全部計劃到此落空了。到了北京,毛主席親切接見了李四光,并表示問候:“李四光先生,歡迎你!”
李世光回國后,一刻也未停歇對中國地質勘測的工作。對一個現代化的大國而言,石油是其血液與命脈,沒有石油就發展不了工業。過去,許多外國專家曾斷言:“中國沒有石油!”這件事情一度令中國專家很是發愁。如果沒有天然石油,就只能走人工合成的路,其代價與難度將會不可估量。
在一次重要會議上,毛主席語氣凝重地問李四光:“李教授,中國到底有沒有石油?!”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內心是糾結的、忐忑的。這是一個關系到中國今后千百年能否發展起來的關鍵問題。李四光語氣肯定地說:“根據我的地質研究理論,中國是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毛主席聽后,心情總算放松了下來。
果然不久后,我們就發動全國人民在李四光所指定的幾個區域內挖掘出來石油。緊接著不到兩年,大慶油田就進入到了產油階段,中國從此結束了沒有石油的歷史。而后在更短的時間內,中國的石油達到了自給自足。
李四光一生為中國的地質勘測事業貢獻了巨大力量,包括石油、煤礦、鐵礦、天然氣等各種礦藏資源的發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我國的地震預報盡心盡力研究。我想,這就是上下同心的力量吧!誠如錢學森曾經說的:“要是為了錢財,我們根本不用回國。”
我想,世界上沒有哪一個集體,哪一個企事業單位,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在短短不到30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從一窮二白到有自主工業體系的世界第六工業大國,世界第三農業大國的輝煌成就,是有原因的。看了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經歷,以及我們的偉人對待科學家的態度,這就是答案!
從《毛澤東和科學家的故事》中,我們所能夠看到的東西太多了!毛主席自己一直孜孜不倦研究自然科學,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毛粒子”,就是因為毛主席所提出的理論而命名的。
回想起今天的留學生回國率,以及大學生就業問題,這本《毛澤東和科學家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太多了!就給我們思考的空間也很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