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上了年紀的老同志,心中都有一個“長征夢”!艱難險阻、轟轟烈烈,雖千萬人倒下,吾往矣。
但長征是一件對身體素質有較高要求的事情,許多老同志由于年紀太大,身體不好,經濟不寬裕,想要重走長征路也已力不從心,只能喟然長嘆。這是一件人生憾事,許多人為了彌補這個遺憾,翻閱資料,看盡視頻,就想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歲月。
王樹增先生的這套《長征》,是我看過對長征故事講得最細致、最動情、最激蕩人心的版本。是將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崇高信仰,與紅軍戰士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寫得最生動的一部書。
王樹增先生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實地采訪了許多紅軍老戰士,終于完成了這部紀實性文學作品。
該書2006年9月一經出版,就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一陣讀書熱潮。短短幾年時間,重印次數多達二十余次,總印刷量近60萬冊。可即便如此,社會上依舊不多見,因為許多人看過之后,都作為珍藏書籍收起來了,輕易不肯借人。這在近些年的出版圖書中,也是一個很少見的現象。
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就像是在王樹增先生的筆下活過來了一樣。書中寫了無數的人,包括普通小戰士、指戰員、通信員、連長、團長、軍長,更上面的人,甚至還有普通老百姓,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感情,都會思考,在下面還會有大大小小的議論。這種故事的細節描寫,使我們真切感受到這些鮮活的生命,為了一個偉大的目標,進行著不屈不撓的艱苦卓絕的奮斗。
看長征的許多影視作品,或者零星點點的史料,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片面的長征視角。上學的時候,老師講的長征,我們可能只記得有這么回事,但這件事背后的故事有多震撼,有多感人,我們并不知道。王樹增先生就是打破了我們對長征的這種片面認識,用精彩的筆法展現了一場曠古絕今的長征畫卷。讀他的書,如同自己親身經歷一樣!
網上很多人看了這本書后,都驚嘆于作者精彩的文筆、獨到的視角,以及對長征理解的高度與深度。王樹增先生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了長征的重要意義,將長征精神作為書中的核心思想加以描寫。
他講的是那些犧牲的,和活下來的長征參與者的事情,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怎樣變成了永恒的豐碑,或者歷史的注腳。這種描寫使我們立馬就感受到了長征的沉重份量:將近27萬將士未能完成長征,死亡始終伴隨左右,傷痛、饑餓和惡劣環境難以想象,烏江、赤水、婁山關、金沙江、大渡河、臘子口、雪山、草地,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沒有看過《長征》,我們大概就不會特別懂紅軍,不會明白為什么最后贏得全國勝利的是共產黨。
先輩們的浴浴血奮戰,在一次次痛苦抉擇中,一次次數倍于我的敵人中周旋,才鑄就了這股鋼鐵洪流,鑄就了這支人民的軍隊!用毛主席的一句詩詞來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王樹增先生在書的前言里,用非常動情的話這樣評價:“長征是信念不朽的象征!”一位叫B•瓜格里尼的意大利詩人這樣寫道:
黑夜沉沉,朦朧的黎明前十分,
遙望遼闊古老的亞細亞莽原上,
一條覺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龍在躍動、躍動,
這就是那條威力與希望化身的神龍!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
交不起租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
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
飛出牢籠的鳥兒——丫鬟、童養媳,
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
就這樣匯成一支浩蕩的中國鐵流,
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桿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
這本書寫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紀念之際,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讀懂中國工農紅軍所進行的長征。
讀懂了長征,就會知道人類精神中的不屈與頑強是何等的偉大;就會知道生命為什么歷經苦難與艱險,依然能夠擁有快樂和自信;就會知道,當一個人把個體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時,天地將會多么廣闊,生命將會何等光榮。
為此,我們強烈推薦讀一讀這本《長征》,重新上路,走過千山萬水,感受風霜雨雪。認識中國工農紅軍中,杰出的共產黨人,和進行在這支隊伍中的偉大的紅軍士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