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歷來就是作家“夠資格”和“不夠資格”的唯一判斷標準,姚雪垠同志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幾乎從未在報刊上做過什么宣傳,但是卻在1963年問世以來,迅速地在全國廣泛流傳,受到普遍的贊賞。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小程序購買 自1981年開始的茅盾文學獎,迄今已評出幾十部獲獎作品。其中有幸為茅盾先生親自讀過并以萬余字逐單元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者,也只有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 為什么《李自成》這一歷史小說能有這么廣泛的影響和如此高的評價?我以為,以下四大特點至關重要。 第一、姚雪垠提出“歷史小說是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之命題,堅持歷史小說應該是歷史科學和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而歷史小說家在處理兩者的關系時必須做到深入歷史,跳出歷史。不深入歷史就不能得到歷史科學,不跳出歷史就完不成藝術使命。 在《李自成》的創作中,作者便做到了“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完美地結合。這也是《李自成》小說之所以具有深刻主題和震撼人心思想力量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第二、姚雪垠主張歷史小說要通過藝術形象、歷史發展進程及其各種經驗教訓和成敗規律來啟發、教育、感染讀者,要教給讀者許多從歷史著作中學不到的知識,要給讀者提供豐富的藝術享受。 姚雪垠反對隨意歪曲歷史為政治服務,反對“借古喻今”,在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如何為現代生活服務這一理論問題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李自成》能夠在大的歷史架構和藝術形象上,最大程度地忠于史實,成為明末社會和明末農民戰爭的真實畫卷。 第三、《李自成》以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分析歷史,獲得了對李自成和崇禎的深刻認識,從而塑造出了兩個具有首創意義的悲劇人物形象。 李自成確實很杰出,很了不起,拼命地斗爭,影響很深遠,然而在某些關鍵問題上違反了客觀規律,終于失敗,這便是悲劇。 崇禎也一樣,他自謂“非亡國之君”,也常常宵衣旰食,事必躬親,可是他越想勵精圖治,越顯得枉拋心力,一事無成,只見全國局勢一天天亂下去,最后不得已哭別皇城,自縊煤山。 第四、毛主席講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在這一點上,《李自成》表現同樣十分出色。 盡管《李自成》寫的是300年前的事情,但是讀起來卻讓我們感到親切,它的表現方式和語言藝術都使我們感到那么習慣、那么熟悉、那么和諧。 這種民族風格,滲透在整個小說的字里行間,它沒有“五四”以后許多作品里那種仿佛從外國移植過來的歐化氣味,又沒有傳統舊作品中的陳腐老套,而是充滿著新時代群眾喜歡的那種新鮮活潑、明快生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和中國的傳統和群眾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同樣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毛主席說“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這就為革命作家提出了一項任務,應該努力的去寫農民起義、農民戰爭的題材,真實的再現歷史發展中人民群眾的作用,把歷代剝削階級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形象生動地對讀者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 在毛主席的看來,李自成是一個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著新中國的geming走向成功。從上個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毛主席持續關注、指導和支持有關李自成的歷史小說的寫作和出版。 姚雪垠所著的《李自成》,便是響應毛主席偉大號召的一個杰出作品。它既有嚴格的歷史依據、出色的情節虛構,又有深刻的思想見解,真實地、深刻地反映了明朝末年由李自成領導的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 建國以來,在小說創作方面已經有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各自有獨到的成就,譬如《創業史》反映了農業合作化的深沉有力,《紅旗譜》表現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運動的渾厚扎實,《紅巖》寫地下斗爭、獄中斗爭的可歌可泣,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地。 但是,在長篇小說中,像《李自成》規模這樣宏大、受毛主這樣重視、反映生活內容這樣波瀾壯闊,既能高屋建瓴而又血肉豐滿地表現農民起義軍隊的興起和敗亡的歷史小說,新中國沒有第二部!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小程序購買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有任何問題, 可添加微信客服(17791387596)咨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