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生無處不青山。 1911年秋,毛澤東離開韶山沖,臨行前給父親留下了這首詩。同年,他在走出舊學,開始接觸新學的過程中,萌發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雄心壯志。從此以后,毛主席歷盡千辛萬苦幾十年,一直都在踐行著自己的理想。 他從韶山走來,走向長沙,走向北京,走向上海,走向井岡山,走向遵義,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當再次回眸,走向韶山時,已是幾十年后的事情了。那時天地已經翻覆,換了人間。一個人幾十年始終如一踐行自己的偉大理想有多強爆發力?我們完全可以從毛主席身上看到榜樣。 這是一本寫毛主席1918年從湖南來到北京,和1949年再次來到北京的兩段交友經歷的書,前后跨越31年的時間,所以書名就叫《毛澤東三十一年還舊國》。兩次的北京之行意義不同,所接觸的人也不同,第一次到北京,籌備勤工儉學,為尋求救國救民的大道; 中間還有一次到北京,是為主持驅張運動的,時間短暫,交友不多,卻個個意義非凡;接著就是31年后的1949年“進京趕考”了,這次“進京趕考”,毛主席說:“我們不要做李自成!”事實上,他給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份殊榮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帶領共產黨斗爭來的,來之不易,倍感珍惜。所以,毛主席進京后,多少親朋好友,莫逆至交感慨萬千! 為什么要從毛主席兩次進京與人交往的過程來寫他的非凡經歷呢?31年的跨越,多少滄海桑田、物是人非,面對此情此景,偉人心里有多少的感慨,朋友心里又有多少的感慨?這中間的人事變幻、命運選擇,不正是中國從舊世界走向新世界的寫照嗎? 所以,這本書明為寫毛主席兩次進京與不同人物的交往,暗則道出了歷史車輪的軌跡與選擇,誠如書的前言所述:“新中國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 我們都看慣了毛主席在逆境中一次次脫穎而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都驚嘆于毛主席非凡的智慧與變幻莫測的人生境遇。但有多少回我們能心平氣和地來聽一聽毛主席的心聲?有多少回我們為毛主席的惆悵而惆悵,為毛主席的傷感而傷感?有多少回我們為毛主席的喜悅而喜悅,為毛主席的高興而高興? 不做歷史的看客,設身處地站在毛主席的立場上,感受歷史,感受歷史中的一個個交往人物。這才是本書的難能可貴之處! 看《毛澤東三十一年還舊國》,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歷史的選擇,也看到了毛主席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明白了偉人為了救國救民的理想,經歷了怎樣的蛻變?至今猶記得毛主席1959年6月回韶山時即興而寫的《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從短短一首詩中,毛主席內心的波瀾壯闊便如此澎湃了!從那么多的人事交往中,我們又將感受到一個毛主席內心怎樣的波瀾壯闊?! 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毛澤東三十一年還舊國》!如果你熱愛毛主席,就來和毛主席一起所思所想所感一回,為新舊兩個中國的人事滄桑感慨、歡呼一回!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