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二十多年,他記得有兩件事使毛主席很難下決心。一件就是1946年我們準備同國民黨徹底決裂;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 對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這段歷史,相信很多同志都是很感興趣的,要是沒有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和遠東就不會有迄今超過半個世紀的和平。 那決定一場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呢?目下許多軍事專家鼓噪的“唯武器論”,不知影響了多少人。也許他們已經(jīng)忘記了毛主席說過的:“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jīng)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jīng)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所以,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只能是人民。 但是在很多特殊條件下,高層領導的決策正確與否同樣也會影響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譬如說李自成攻進北京后,對手下不加束縛,把優(yōu)良作風丟掉后,人心渙散,在山海關一戰(zhàn)不敵清吳聯(lián)軍,最終兵敗身亡于九宮山,轟轟烈烈的明末農(nóng)民起義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部《毛澤東的艱難決策》的前言里,有這樣一名從始至終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老戰(zhàn)士如是說道:“我曾任第15兵團、第13兵團司令部作戰(zhàn)科科長,入朝后,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作戰(zhàn)處任副處長,負責全部與作戰(zhàn)有關的工作。對整個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決策和實施過程,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了解的。 可是,對為什么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zhàn),支援朝鮮人民和朝鮮人民軍,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lián)合國軍’,這個最高決策過程知之甚微。盡管當時也曾聽到有的志愿軍首長偶爾說過一些情況,但幾十年來一直不能有真憑實據(jù)的資料來證明真相。” 直到1989年,志愿軍原副司令員洪學智要寫《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憶》,于是給這位老戰(zhàn)士打電話,讓他到北京參與研究。從此,這位老戰(zhàn)士就與本書的作者王波同志結(jié)識了。 9年后,這位老戰(zhàn)士寫了一本自己在志愿軍司令部的回憶錄,但苦于收集不到真憑實據(jù)的材料,然而在責任感的驅(qū)使下,他堅決拒絕僅憑自己的個人記憶來寫。因為這是涉及中、蘇、朝三國領導層決策的大問題! 本書的作者王波同志在上個世紀90年代,陸續(xù)收集、研究人民志愿軍入朝前,中、蘇、朝三國領導層商討戰(zhàn)略決策的內(nèi)情以及美國決策層的情況。當俄羅斯國家檔案館公開了20世紀50年代的保密檔案資料后,他馬上找到有關朝鮮戰(zhàn)爭的這一部分,將之與他在國內(nèi)收集的資料進行比對,經(jīng)過了好幾年的努力,終于寫出了這部《毛澤東的艱難決策》。 大家知道寫出一部這樣的書有多么不容易嗎? 在我國,出版的反映跟研究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書有很多,但一般是以反映志愿軍過江之后的、反映基層作戰(zhàn)部隊的居多,而講到志愿軍過江之前、高層的決策內(nèi)幕的書真的太少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像這種高層領導的決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機密,都有相當長的保密時間限制。諸如像蘇聯(lián)--俄羅斯檔案沒有開放,美國高層決策情況也沒有解密;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人們對于黨和政府決定介入朝鮮戰(zhàn)爭的高層決策情況,也只是知道一個最終的出兵決定,而不可能了解它艱難曲折的運籌過程。 這部《毛澤東的艱難決策》最珍貴的地方就在于,它專門記述了那一段極其緊張的史實,也就是那1950年6月25日至10月19日那一百多個日夜里,毛主席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反復研究、論證、決策的過程,從而填補了那一段歷史的空白。 我先給大家附上本書的目錄吧: 一 毛澤東的擔心 二 周恩來主持軍委會議研究對策 三 在廣州第15兵團司令部里 四 鄧華北上 五 中央電令邊防軍由高崗負主責 六 聶代總長向鄧華交代任務 七 洪學智進京匯報 八 戰(zhàn)將們心中的憂慮 九 第13兵團高層動員大會 十 彭總的西北情結(jié) 十一 聶代總長的未雨綢繆之計 十二 美國的戰(zhàn)略企圖 十三 鄧華、洪學智、解方給中央的電報 十四 駐朝鮮代辦柴軍武回京述職 十五 麥克阿瑟的旗艦駛近仁川川港 十六 以朋友和同志的立場向友人提出意見 十七 斯大林批評他的私人軍事代表 十八 杜魯門的眼晴盯著斯大林 十九 斯大林指示必須在三八線以北組織防線 二十 中央書記們研究斯大林的電報 二十一 毛澤東給斯大林一個意外的回電 二十二杜魯門對潘尼迦傳遞的信息半信半疑 二十三彭德懷進京 二十四毛澤東與彭德懷淡話 二十五毛澤東與彭德懷敲定作戰(zhàn)方案 二十六斯大林給金日成的答復 二十七 彭德懷帶毛岸英赴命沈陽 二十八彭德懷、高崗召開軍以上高干會議 二十九聶代總長電話:主席請你迅速回京 三十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 三十一周恩來同斯大林談判 三十二麥克阿瑟的投機性判斷 三十三彭德懷、高崗召集志愿軍師以上干部會議 三十四彭總代毛澤東起草第13兵團出動命令 三十五彭德懷、高崗先飛沈陽又飛安東 三十六志愿軍跨過鴨綠江的第一人 附錄1毛澤東抗美援朝“初戰(zhàn)必勝”的思考與決心 附錄2兩軍相逢智者勝 附錄3中國人民志愿軍序列表 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這部書寫得客觀冷靜、文筆精煉。作者這樣的安排讓人強烈地感受到局勢的嚴峻,時間的緊迫,事件的紛繁多變和領袖的決策之難。 這部《毛澤東的艱難決策》分為一、二兩部,主要講的也就是這兩件大事,兩件讓毛主席也焦灼的事情。想要了解當年高層決策過程的同志跟書友,這部書是極好的選擇! 重讀老舊書∣好書都在這! 長按并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好書, 添加新客服(17791526186)就能看到!
「 支持紅色網(wǎng)站!」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