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教育一直是民生大計。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教育一直被置于很高的地位。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禮、樂、射、御、書、數”為主體的“六藝”教育體制,但受教育權利只限于貴族;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轉為“學在民間”,也產生了一大批教育家,以孔子為代表,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漢武帝時期設立完備官學制度,中央設立太學,地方設癢、序;直到隋唐時期,正式建立了科舉制度,教育跟當官建立直接聯系,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此科舉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 從西周到清朝,這近三千年的時間,教育好似一直在我們身邊,可是它其實離我們大多數人很遠。因為這三千年來,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始終是少數。即使是在最為普及的科舉制社會里,培養一個秀才,也是需要一定的家庭條件,以放棄一個勞動力的代價,額外補貼學費,才能供養孩子讀書的。 可是能夠考中的人有多少,朝廷又有多少的職位提供給這些學生呢?更不要說還有那些官宦子弟來分一杯羹。 寒窗苦讀數十載,大多數人是為了做官,成為人上人,所謂修身治國平天下也不過是高大上的說辭。即使少數人有政治理想,可那從根本上說也不過是為了維護皇帝統治,于百姓而言,不過是維持了他們做奴隸的生活,所以教育成了飛黃騰達的工具,看看《范進中舉》就可以明白封建教育是一出怎樣的悲劇了。 教育真正得到發展是毛澤東時代,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底,我國基礎教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恢復,中等學校學生達到1432萬人,小學在校生達到11626.9萬人,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前最高的1946年增長了6.9倍和3.9倍,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5%。 普通中等教育為國家培養了2000多萬畢業生和大批的勞動后備力量,為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從1949年到1965年,全國掃除文盲10272.3萬人,年均掃盲604.3萬人。義務教育制度直到現在還在發揮著作用!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明事理,為了個人成長,為了找個好工作,還是為了謀生?這是現在的主流觀點。可是大家恐怕不知道,還有一種教育,它的目的(指蘇維埃的文化教育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這是社會主義的教育,不是為了個人,是為了所有人民,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教育。通過《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如何看待教育的,他說: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在現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學藝術都是屬于一定的階級,屬于一定的政治路線。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是無產階級整個革命事業的一部分,如列寧所說,是整個革命機器中的齒輪和螺絲釘。” 文藝為政治服務,或許現在再也難于看到這樣的觀點了吧。可是文藝真的與政治無關嗎?教育真的那么純粹嗎?那又怎樣看待莫言的對新中國的暴露黑暗,怎樣看待他獲得諾貝爾獎和獲獎感言?又如何會發生毒教材一類的事? 看看當下社會,教育已經和房子、醫療成為壓在人們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重新制造了門檻,寒門再難出貴子!再說當下的教育培養的是怎樣的人呢?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大多數不過仍然為生活蠅營狗茍。 我們被原子化,上班待在格子間,下班待在“鴿子房”,有空不過刷刷手機,看看電影,消費玩樂,沒有精力也再沒有興趣侈談夢想、政治、人民,更不要談共產主義事業,全人類的幸福。 《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里說,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很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教育從來不獨立,有什么樣的社會、什么樣的政治經濟,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教育反過來維持相應的政治經濟制度。這是教育的實質。毛主席可謂一針見血! 親愛的朋友們,強烈推薦你們讀一讀這本《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學習這本書,你能了解毛時代的社會主義教育;了解為何毛主席要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向農民學習;了解為何毛主席要發動文革。通過對比,我們也能夠認識到現在教育的實質,當代教育存在的問題。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