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呢,我給大家推薦了《毛澤東珍聞》,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毛主席在一生與各種人交往的故事,生活中、工作中、外交上等等各方面的事情。但想必,還有一部分的讀者朋友對毛主席在建國后的政治活動很感興趣,可以說,毛主席在建國后的政治活動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許多老同志的一生,“工農互助”、“吃住在集體”等等,簡直多到數不清。也正是這些活動,讓從當年過來的老同志感到無比懷念。
但關于建國后的毛主席政治活動的爭論也同樣是太多了,很難讓人分得清。并且,很多寫毛主席的書,很難避免作者夾帶私貨的弊病,但其實有弊病的書,咱們讀一讀也很有好處!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些作者攻擊毛主席的論點,其實也就是長期以來盤踞在人們腦海中的對毛主席的刻板印象的根源。所以,一旦抓住了這些根源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這些謊言就會不攻自破。這樣一來,很多誤解了毛主席的人就會重新認識毛主席,改變對毛時代的看法,從而重塑自己的世界觀,我想這一點才是讀這一類書最大的好處。
毛主席就舉過這樣的例子:
“蔣介石是怎樣上臺的?是靠北伐戰爭,靠第一次國共合作,靠那時候人民還沒有摸清他的底細,還擁護他。他上了臺,非但不感謝人民,還把人民一個巴掌打了下去,把人民推入了十年內戰的血海。這段歷史同志們都是知道的。這一次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又保衛了他。現在抗日戰爭勝利了,日本要投降了,他絕不感謝人民,相反地,翻一翻一九二七年的老賬,還想照樣來干。蔣介石說中國過去沒有過‘內戰’,只有過‘剿匪’;不管叫做什么吧,總之是要發動反人民的內戰,要屠殺人民。”
他舉出這樣的例子用意何在?不就是為了告誡黨內同志和人民群眾,反面教員也是有用的,能讓我們長教訓,有記性。一聯想到蔣介石這樣的反面教員的過去----在北伐戰爭、十年內戰、抗日戰爭的動作,就能看到抗戰勝利后他的動作。
所以我們在讀到這類夾帶私貨的書的時候,應當抱著一種批判的態度去看,而不應是簡單的心理排斥與抗拒,要知道,這些手法在將來未必就不會出現。而我們一旦識破了這些伎倆,他們的手法不就失效了么?不就有更多的人真正地去認識過去的歷史、去認識毛主席、毛時代跟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了么?所以,我勸讀者朋友同樣也要耐心去讀讀“反面教材”。諾,毛主席當年可就看了相當多的反面教材嘞!他的經驗告訴我們,讀什么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看書有沒有正確的眼光、態度與方法,這也是一種思想斗爭,既然是斗爭,就不能回避。
為此,我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梅嶺----毛澤東在東湖客舍》。
(點擊進入微店購買)
本書目錄如下:
毛澤東和東湖客舍----代前言
毛澤東首次南巡在列車上的談話主題是:治黃和南水北調
毛澤東在武漢的革命活動
“地、縣委的主要任務就是抓農業”
毛澤東登上漢陽龜山
“如此浩瀚的湖面,如此清澈的湖水,真是少見啊!”
“真是下不了的黃鶴樓”
“我非常羨慕你的工作,每天和群眾打交道”
“我就是騎著驢駒也要去看看”
毛澤東贊揚王任重:“年輕有為得很!”
“湖北人民真好哇!”
“要把東湖建設好!”
......
“他們想當國家主席,要分裂,要急于奪權”
“來,我來教你們學點歷史”
“我們比一比手勁,看誰的勁大”
陳丕顯“可作人民內部矛盾處理”
“我贊成第三世界的國家要互相幫助”
觀賞書畫要讀書
東湖決策:任命鄧小平為國務院第一副總理
毛澤東的愿望,正在成為現實
后記
重要參考書目
我再為大家附上書中的兩段原文:
“井岡山是毛澤東革命生涯中崛起的標志,是毛澤東正確理論、正確路線得以檢驗的依據。建國后,每當國內外政治斗爭復雜的關鍵時刻,毛澤東總會想起這片根據地。毛澤東激憤地提到井岡山,提到井岡山創建的紅軍。其中兩次是在這次重上井岡山前,后兩次都發生在重上井岡山后的‘文化大革命’中。”
“第二次是1959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廬山評論彭德懷的一封信時,異常激憤,作了情感沖動的講話:‘假如辦十件事,九件是壞的,都登在報上,一定滅亡,應當滅亡,那我就走,到農村去,率領農民推翻政府。你解放軍不跟我走,我就找紅軍去。’‘我看解放軍會跟我走的’‘看來我只好上井岡山了’。”
我們廣大的作者們應當注意到,本書作者在描述這段事實時,摻進了“情感沖動”的個人評價,而并沒有同時舉出‘彭德懷這封信’的具體內容,在這種沒有對證的情況下,作者豈不是在刻意引導讀者思想?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對于一個能編寫出一本書的作者來說,絕不會是偶然的,而且類似之處頗為不少。
這本書中,同時披露了當年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絕對稱得上一部史書!這比我們閱讀關于毛主席許多正面的材料要來得詳細、深刻得多!尤其是閱讀過謝靜宜、葉子龍、吳冷西的回憶錄的同志,強烈建議對比閱讀!
兩史相證之下,方可得真偽!
(點擊進入微店購買)
燎原書店客服微信:13152112530
如有疑問,請聯系客服
「 支持紅色網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