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的10月,太平天國的將領周錫能在清軍營帳同清廷欽差大臣的對話。
賽尚阿:請坐,你們扯旗造反,其實不全怪你們,那些貪墨之官,害民實在太苦,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吶,是不是這個道理呀?你們反抗朝廷,就你本人來說,你為了什么呢?其實,你不答應,我也知道,還不是為了光宗耀祖,升官發財,過上好日子,你們占了永安,又封王又封侯,這與當今大清一樣,這足以證明,你想要得到什么。
你選擇光宗耀祖升官發財之道,是個畏途、險途啊!你信不信啊!你們什么時候能打到北京?你們能勝利嗎?即使僥幸成功,也必須經過大小千萬個戰斗啊!你能活著見到勝利那天嗎?倘若敗了,不但你本人身首異處,這禍事要波及九族啊!
周錫能:不反是死,反也是死,不如反一下有活路。
賽尚阿:不然,你不反可以升官發財,老夫可是一言九鼎啊,是奉了圣上的密喻啊,你肯悔悟,我保奏你當一鎮總兵,堂堂二品大員,你不動心嗎?這不比你出生入死、用毫無希望地混不是好多了嗎?
在這一番“美言”相勸之下,周錫能動搖了,投降了清廷。
歷史往往是相似的。84年后,也就是1935年,方志敏也落入了敵手。但他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當時的他正在贛東北領導著紅十軍同數倍于己的敵軍周旋,然而終因孤立無援而不幸被俘。當國民黨2個士兵抓住這個共產黨的大官時,大喜過望,都暗自覺得這回抓住了個財神爺,要發大財。當他們把方志敏從上到下都摸遍了后,連鞋襪也沒放過,然而一枚銅板也沒摸出來。有的只是一塊尋常的懷表、一支鋼筆。
這些兵平時欺壓勒索慣了,哪里肯信上峰出了8萬大洋要抓的共黨頭目身上就這點家當。其中一個兵舉起手榴彈,拉出引信,假裝要扔,又急又氣地威脅道:“快把藏起來的錢給我拿出來,老實點,不然請你吃炸彈!”
方志敏不為所動,只是淡淡地笑道:“我不比你們國民黨當官的,個個都有錢,我今天確實一個銅板也沒有,我們gm不是為了發財。”聽了這話,兩個兵一臉驚疑,卻又無可奈何地低下頭來,遺憾少了筆外快,只得悻悻地拿他去向上峰邀功領賞了。
在獄中的方志敏正在回憶前塵往事,那是一年冬天,他正參加蘇區群眾代表大會,身上只著一件破爛的單薄棉襖,坐在席上凍得瑟瑟發抖。其他代表們見了于心不忍,找來一件新的棉襖要他換上,他死活不同意,堅決不愿給群眾增添負擔,“我這件棉衣雖然有點破,但縫補一下還是可以穿的。”
他是這樣地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長期的gm生涯中終于熬出了病來,一次見他自己的碗里突然有了白粥,他感到詫異,出去一看大家吃的都是野菜和米糠,他眉頭緊皺,他才明白過來自己的白粥是炊事員同志給他特意加的病號飯,但還是對大家說:“我們是紅軍,是人民的隊伍,官兵平等是我們的基本原則,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大家吃米糠我也吃米糠,絕對不能搞特殊。”
敵人很欣賞方志敏的才學,知道他是個有能力的人,想方設法地討好他,給他換寬大干凈的牢房,用功名利?吸引他,可他始終不為所動。敵人見軟的不行只好來硬的,各種刑具都用遍了,他依舊不松半句口。
實在是沒辦法了,敵人只好死了心,此時的方志敏內心很清楚:自己已經時日無多了。
他用敵人勸降的紙筆,寫下了對新中國的信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真正的革命者,只有被敵人殘殺,而沒有投降敵人的。
在《可愛的中國》中,他是這樣地寫道: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悲嘆,笑臉將代替哭臉,富裕將代替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瘞骨的地方,或許會長出一朵可愛的花來。這朵花你們就看作我的精神寄托吧!在微風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點頭,那就可視為我對于為中國民族解放奮斗的愛國志士們,在致以熱忱的敬禮;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搖擺,那就可視為我在提勁唱著gm之歌,鼓勵戰士們前進啦!
為了人民的獨立、解放、自由和幸福,無數的前人拋灑熱血勢要扭轉乾坤,功名永鑄在歷史的豐碑上;而那些為了自身利益出賣同胞、靠吸血敲髓的走狗們只能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任后人唾棄。前人的初心我們決不能忘記,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忘記歷史就是背叛現在。
像上面方志敏的故事就是收錄在這套《中華英烈史》叢書中,它以浩瀚的篇幅、豐富的內容、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1840年以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幸福而英勇獻身的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這是人民英雄們事跡的具體體現,是對gm先烈最有意義的紀念,是我們學習先烈的豐富教材,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我們通過這些英雄們的非凡事跡,也可以同時從中學習到他們身上敢為人先的勇氣,他們處理問題時的方法,既可以用做教育子弟,也可以自己從中領悟種種智慧。絕對是一套極具意義的好書,知古鑒今,因此,強烈推薦給大家。
一、添加客服微信:17782938357 掃描二維碼添加更便捷。
二、掃描微店二維碼,查看更多毛主席時代出版的書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