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1899—1978),河北省博野縣人,享年79歲。
早年先后考入博野縣立高等小學堂、保定第二軍官子弟小學和北京清河陸軍預備學校。
1919年起任西北軍第1師入伍生、文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員,王長江考入了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著名的抗日將領何基灃成了同期學友,由于志趣相投,二人還結成了異姓兄弟。直系第23師第46旅見習官,奉系第27師第30團技術大隊大隊副,直魯聯軍軍士教育團教官,晉軍第7軍參謀處參謀、第9師參謀主任(師長陳長捷),東北軍第4師第7旅第14團第1營營長(團長蔣繼珂)。
1933年參加“長城抗戰”,1935年獲“青天白日勛章”(第65號)。
全國抗戰爆發后,任河北民軍副總指揮兼第1團團長(總指揮張蔭梧)。
1938年5月10日,張蔭梧授意博野民軍二團團長張文祥發動了突然襲擊,他借著兵力的優勢,突然包圍了我黨控制的民軍特務營,然后趁其沒有防備的時候,將特務營整體繳械了!這國共雙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剛剛進行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面臨著分裂的危險。
在此情況下,我黨表現出了極大的克制,在上級的指示下,博野民軍中的黨員先后退出,陸續到冀中軍區任職,一團長張子元也帶著一團和三團,到大清河北解決聯莊會去了。因為我黨的深明大義和相忍為國,終于避免了民軍之間的內部沖突。
而經此一役后,除了黨派來的政治部人員被排擠,特務營被解決之外,當時處境最尷尬的,其實是博野民軍司令張仲瀚。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所謂的民軍司令部形同虛設,下屬各團對司令部的命令,那都是置若罔聞的。
在這之后的張仲瀚,也是意志非常消沉的。在意識到自己已經實質上被架空,三個團長一個也沒有聽他的時候,他又急又氣,最后終于病倒了。而民軍的這些人做得也很絕,就跟沒有他這個司令一樣,把他自己甩在了北陽村醫院!
當時的張仲瀚身邊,除了一個用于保衛的短槍排——使用駁殼槍的警衛部隊之外,已經沒有其他武裝力量了。說句實在話,在當年那個各地武裝四起,紛紛割據為王的年代,這區區二三十個人別說奪回指揮權,就連自保也是困難的。
而就在張仲瀚無計可施的時候,又得知遠在山西張蔭梧有了大動作。這張蔭梧雖然從抗戰開始的時候就一退再退,一戰不打就從河北跑到了山西陵川,但是在1938年初的時候,他們卻得到了國府的官方身份。
1938年12月16日,時任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的王長江率領兩個團將近4000人的兵力投奔了冀中八路軍,受到了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熱烈歡迎,作為張蔭梧老鄉,徹底揭穿了張蔭梧的偽裝。
王長江投奔八路軍后,先是擔任冀中民軍司令員,不久后又改任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司令員。任職期間,王長江指揮部隊在饒陽和武強等地多次和日偽軍作戰,摸崗哨、撥據點、打炮樓,打得敵人膽顫心驚。
1939年10月,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和冀中軍區挺進支隊合編為冀中軍區警備旅,王長江出任旅長,曠伏兆為政委。警備旅成立后不久,就參加了百團大戰,王長江兼任冀中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當時的副司令是韓偉,政委仍是曠伏兆。
王長江到達6分區后,經過精心的偵查和策劃,指揮部隊發起了淶靈戰役,斃傷俘敵600余人,攻克據點4個,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此后王長江還兼任過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副司令和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等職,期間他率部多次和日偽軍作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很多人以為八路軍的敵后戰場都是在劣勢裝備下以多打少,實際上正好相反,很多敵后抗日部隊比如馬本齋等都是特種兵,都是以少打多,王長江也是如此:
血戰北陽堡,八路軍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
1942年7月8日,日軍開始對冀南進行大規模掃蕩,這次日軍派出了3000多名日偽軍,乘坐著300多輛汽車向邱縣館陶公路推進,日軍目的是想要找到八路軍的根據地,快速地殲滅八路軍和抗日游擊隊。此時王長江率領著冀中警備旅從衡水出發,從冀南去山東的陽谷一帶。可是萬萬沒有想到,在半路和日軍的一個聯隊遭遇了。
雖然他們帶著有上千人,可是能參與作戰的部隊僅有五百人。為什么作戰的這么少人,是因為八路軍進行了整編,其中一半都是機關人員。所以這個旅能作戰的才五百人,包括四個步兵連和一個特務連。而他們面對日軍就有上千人,再加上偽軍總人數接近兩千人。日軍狠狠地咬住了警備旅,想要一舉殲滅。
王長江的警備旅本來就是一路急行,此時已經非常疲憊,按照之前的經驗,他們需要盡可能撤退避其鋒芒。因為此時的戰斗力相對較弱,況且這么大規模的日軍部隊,如果硬拼的話極有可能付出慘重的代價。這場戰役對于八路軍來不利的,主要是有四個原因。
第一,在武器彈藥方面,日偽軍的彈藥充足,還配備著重武器,就比方說裝甲車以及重炮。我軍雖然攜帶的子彈較為充足,可是也不能長時間打消耗戰。第二,這支日軍部隊人數兩千多人,增援部隊也隨時能抵達,王長江只有500多人,沒有后續的支援部隊。不像電視劇里《亮劍》里的李云龍,有丁偉和孔捷這樣的鐵三角相互支援
第二,北陽堡地勢特殊,前后有兩條河作為屏障。此時正值雨季河水暴漲,渡河也是相對艱難。
第四,如果繼續往前走的話,也對八路軍不利。敵人在前面設置了碉堡據點,封鎖嚴密。在白天這么行軍,很可能被日軍發現,陷入困局。
此時王長江必須要深思熟慮,他不能將這支上千人的軍隊置于險境。如果此時分散突圍,倒是可以突圍出去,可是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只有少部分人能突圍出去。如果不突圍,那么必須進入敵人的陣地,和敵人展開陣地爭奪戰。王長江最終決定不突圍,就在這里和日軍來一場硬仗。
王長江心里想,就是戰死也比敵人追殺強,高喊道:武器子彈管夠,可以狠狠地打日本鬼子了。
北陽堡外面的城墻有六尺多高,村子外面地形平坦,易守難攻。只要在村中占據了有利地勢,就可以等待機會突圍。隨后在進入村落后,開始將各個通道派人把守,同時還開始修筑防御工事。
這里的百姓對日本鬼子恨之入骨,所以軍民齊心協力下,很快將防御工事做好了。王長江的警備旅雖然不如日軍裝備好,可是相對而言也是武器精良。(剛打完幾次勝仗,裝備得到了補充)一連人手一把三八式步槍,二連也有漢陽造武器,三連還配備了捷克式步槍,四連還有老套筒,特務連配備了一挺重機槍,相對而言,也是一支精銳的部隊。
日軍開始進行強攻,先對王長江的部隊進行轟炸,隨后開始組織步兵進行沖鋒。這種作戰套路,被我軍早就摸清楚了。所以為了更有效地殲滅敵人,只有等到日軍近了才打,只要日軍距離我軍陣地將近一百米,立刻開始投擲手榴彈,火力開始猛烈打擊。
北陽堡戰役日軍損失慘重,甚至喪心病狂使用毒氣彈,王長江被迫進行戰略轉移。
日偽軍在我軍的攻勢下,很短時間就死傷了上百人,將日軍嚇了一跳。他們也沒有想到,這股八路軍這么厲害,以為通過偵查的情報,八路軍部隊人數才五百人,可是從火力配置來看,很像是八路軍的主力部隊。隨后,日軍便開始圍住北陽堡,開始從各個方向增援,企圖一舉殲滅八路軍主力部隊。
沒用了多久,又來了1700多日偽軍部隊,以及大量的裝甲車部隊。此時在北陽堡外面,已經集結了將近四千多日偽軍,這次戰役的規模擴大了。四個連分別守在了北陽堡四個方向,特務連也拿著重機槍守在東南方向。北陽堡的地勢復雜,日軍如果想要全面沖鋒,這樣指揮會造成更大的傷亡。
所以,日軍還是采用先炮轟隨后步兵開始沖鋒的戰術。面對敵人的進攻戰術,王長江自然是有應對的戰術。如果日軍開始炮轟,八路軍便迅速撤出前沿陣地,躲在日軍轟炸不到的地方。只要日軍開始沖鋒,立刻開始在指定位置打擊,所以一時之間日軍有點不知所措。
日軍多次轟炸和沖鋒后,沒有起到一點效果,反而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甚至連我軍的陣地都摸不上來。日軍開始焦躁起來,于是喪心病狂地開始使用毒氣彈,而八路軍沒有防毒面具,只能是用濕毛巾捂住口鼻繼續作戰。但是,這也免不了中毒,而百姓都將八路軍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日軍開始對八路軍的火力點開始重點轟炸,因此機槍手和不少八路軍老戰士都犧牲了。可是日軍的傷亡更加慘重,長期的作戰讓雙方都疲憊不堪。北陽堡戰役持續到了下午,并且天降大雨天氣昏暗。此時的王長江知道,不能繼續作戰了,因為這樣消耗戰,對八路軍是相當不利的。
王長江迅速決定找機會突圍,首先將犧牲的戰士進行了安葬,隨后開始調集百姓開始準備轉移。八路軍戰士們端著槍在前面開路,整個速度非常的快,從敵人的包圍圈中很快就突圍了出去。到了第二天,日偽軍接著開始轟炸,然后繼續進行沖鋒。這一次他們順利地到了我軍陣地上,可是發現整個陣地上空無一人。這才發現八路軍部隊和百姓們已經連夜轉移了,日軍只好拿不愿意轉移的百姓撒氣。北陽堡戰役中,王長江的警備旅殲滅了600多日偽軍,打上了兩個指揮官。我軍犧牲了20多人,有70多人受傷。隨后,王長江率領著部隊,迅速和八路軍主力部隊匯合。
1944年,美國派了考察團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考察,通過對八路軍的拍攝,可以了解到八路軍的精神面貌。中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八路軍警備旅旅長王長江,讓他所在的部隊負責美國考察團的安全工作,同時還要保證美國觀察團可以安全地通過日軍的封鎖線。
王長江在接到任務后,自然是不敢疏忽大意,于是迅速就掃清了附近的日偽軍據點。整個戰斗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全部殲滅了日偽軍。隨后,第二天帶著美國考察團通過封鎖區,此時日偽軍的炮樓還燃著熊熊烈火。讓美軍的考察團目瞪口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猛的將軍,認為王長江是一個好戰的戰爭狂。
美國的記者福爾曼對著王長江說:沒有抓到日軍的俘虜,有點遺憾!其言下之意,就是在質疑王長江的作戰能力,還以為是王長江為了夸大八路軍,故意營造的這種戰火氛圍。王長江瞬間大怒,為了給八路軍正名,他直接大喊道:你跟著我走,我現在就帶你去抓俘虜。
美國記者就這樣跟著王長江,近距離地參觀了協和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八路軍消滅了20多個日本鬼子,還俘虜了四個日本兵,以及上百個偽軍。還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軍事物資。這次八路軍有三人犧牲,四人受傷。美國記者完整地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些珍貴的影像,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戰爭。
解放戰爭期間,王長江先后擔任過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副司令、一野第8軍副軍長、綏遠軍區第一副司令和華北軍區副參謀長等職。開國大典期間,王長江還擔任了閱兵副總指揮。1955年大授銜的時候,曾經在警備旅中擔任政委的曠伏兆和副旅長韓偉都成了開國中將,而旅長王長江卻僅僅被授予大校軍銜,這是為啥呢?
雖然王長江沒有參加過紅軍長征,但按照他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中的職務和戰功來看,至少也應該是個少將。但最終卻被授予大校軍銜,原因是他無意中犯了一個錯誤,受到了降職降級處理。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曾在國軍中任職的老部下找到王長江,說自己生活困難,希望老上級能幫忙安排一個工作。
王長江是一個十分重情義的人,在沒有仔細核實的情況下就把這位老部下安排到了一家工廠上班。不料這個人卻是個特務,在搜集情報時被捕,王長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降為菏澤軍分區副司令員,級別相當于副師級,因此1955年才被授予了大校軍銜。因為識人不明而和將星失之交臂,實在令人遺憾,
王長江先后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中民軍司令員(政委缺編),冀中民眾抗日自衛軍司令員(政委劉子奇),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警備旅旅長和第6軍分區司令員(政委曠伏兆),晉察冀軍區警備旅旅長(政委龍福才),八路軍129師所屬太行軍區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秦基偉,政委郭峰),八路軍120師暨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政委羅貴波、甘一飛)。
抗戰勝利后,相繼任抗日軍政大學第7分校校長(政委楊尚高),呂梁軍區第8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張永青),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姚喆,政委高克林),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姚喆,政委缺編)。
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戰軍第8軍副軍長兼參謀長(軍長姚喆,政委缺編),6月任綏遠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姚喆,政委高克林),8月任華北軍區平津衛戍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唐延杰),9月兼任新中國開國大典閱兵式副總指揮(總指揮聶榮臻)。
二級獨立自由勛章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解放軍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副校長兼教育長、華北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兼教育長,解放軍第6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兼教育長。
1952年至1956年任山東軍區荷澤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一級解放勛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