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飛逝,轉眼又到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
1930年11月4日,楊開慧——毛主席妻子。被軍閥何健所殺害,英勇就義于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年29歲。
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犧牲小我,成功大我!
——楊開慧遺言
下面這個視頻是韓雪催淚朗讀:毛主席始終沒有收到的信件—楊開慧情書。感人肺腑,她是為愛和信仰而生!
我每聽一次,熱淚滾滾,心中升起無限的感慨!!
我為了考證這封信的真實性,曾特意去了開慧故居,便發現了她的手稿。
開慧手稿
清秀的字跡,濃烈的情感,如汩汩泉水,緩緩流出……
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這是怎樣的真摯的情懷呵!
這封書信驚天地泣鬼神!!
這封信里,包含著開慧對毛主席無限的情意!!
頓覺開慧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她竟開出人間永不熄滅的火焰!!
凝視著一幀幀圖片和開慧在紙上的雋秀字跡,默想,烈士曾經是一位多么儉樸和聰慧的女子呵。
上世紀八十年代,工作人員維修板倉故居時,發現墻縫中長達數頁的信,是開慧被捕前寫給毛主席的信。
發黃的紙頁上,字里行間溢出的深厚情愛,在距上世紀有八十多個歲月年輪的二十一世紀今天,依然散發著濃郁而恒久的情香。由此而知,這是一個為理想而生的女子。
從烈士陵園那尊漢白玉雕像的側面看,齊耳短發下的長長圍巾,遠遠地向后飄去,似乎可以讓人聽得見圍巾迎風飄飛的獵獵聲響。那聲響,告訴人們,行走在血雨腥風的湘江畔堅毅勇敢永不回頭的板倉女子,是一尊理想女神。
是的,楊開慧烈士,她并沒有離開我們。她依然是世間美麗的霞姑娘。每當明月夜,她會靜靜地、靜靜地走來。叫她一聲“開慧”多好!因為她的名字里,淚飛如雨地凝聚著剛強女神和理想女神。
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苦卓絕,長征路上雪山草地的蒼茫,陜北瓦窯堡長夜不滅的燈光,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波瀾壯闊,人民解放軍百萬大師橫渡長江的風雨蒼黃和新生共和國輝煌燦爛的禮花,傳奇而完整的創造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思想家、政治家及詩書大家時,開慧用她短暫的一生,證明了她非凡的眼力,那是人間一位奇女子尋求偉大理想的愛情眼力。所以,當初她會斷然拒絕長沙“八香齋”的媒妁之言。
可以這樣推想,就是今天全球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高材生,若不是她理想中的愛人,她也肯定會漠然視之。在她的心中,“大我”、“民眾”、“民族”,成為她選擇終身伴侶的奇特尺度標準。
這樣“最高級最美麗無上的愛”,是可穿越千年時空的愛情誓言。當何鍵命令清鄉團以“捉不到毛澤東,捉拿他的妻子也是一樣的”,而將楊開慧逮捕,最后又以她是毛主席妻子這一最主要原因而將她殺害時,開慧沒有絲毫的貪生怕死和背棄理想。她寧可死,也不拒絕與毛主席脫離夫妻關系。
小而言之,是對愛情的忠貞不二;大而言之,是對毛主席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不二忠貞。這樣的生死愛戀,早已超出蕓蕓眾生的那種生死之戀。所謂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也不及這位板倉追夢女子的大我之愛。如此用鮮血書寫的楊門愛情神話,其實就是光芒四射的理想宣言。
我最近看了《大浪淘沙》這部電視劇,里面有一個情節,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深處。
何健的走狗抓了開慧,拿了兩張紙,一張是處決令,一張是個人聲明。走狗對開慧說:我不要你寫保證書,不要你寫悔過信,更不要你出賣同志。只要你在個人聲明簽個字你就自由了。這兩紙能決定你的生命。
個人聲明中只要求開慧與毛主席脫離夫妻關系,但開慧毅然拿起個人聲明,將其撕得粉碎。走狗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
看劇時,我真的想直接沖到劇中,手刃了這個走狗。哪怕是用我的命換開慧的命也值了!!
毛主席從事的是推翻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故敵人深知:“楊開慧自首,勝過千萬人自首。”極度誘惑:“你何必為一個毛澤東而喪失自己的性命”。當一切酷刑伎倆用盡后,達不到目的的敵人決定立即處決楊開慧。開慧從容地對前來探監的六舅媽說:“我不怕死,請你轉告親人們,我死不足惜,但愿潤之的事業早日成功”。
開慧寫于1920年10月的一首五言詩《偶感》手跡:
天陰起溯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
整件作品淡定從容,用筆不急不躁,氣韻流暢,章法和布白恰到好處,書卷味撲面而來,竟與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魯迅先生筆跡有著某種暗合。
開慧對毛主席的愛至死不渝,毛主席對開慧的追思也是深厚的、永遠的、連綿無絕期的。
1920年《虞美人·枕上》 是毛主席寫給開慧的。至今仍可讓人感受到那極具纏綿悱惻的情思:“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來天色總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晚來百念皆灰盡,倦極身無恁。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1923年毛主席寫了賀新郎。詞里有為祖國獻身的決心,也有對愛侶依戀的衷愫,昂揚的革命激情和纏綿的兒女柔情融洽地糾合起來,給人以渾然一體的深切感受。“昆侖崩絕壁”,“臺風掃寰宇”,旨在形容“割斷”二字,以表示革命者的徹底和決絕。“重比翼,和云翥”結尾,這是一對年輕情侶必有的希望。雖然這個希望業已落空,但千秋萬代永不磨滅的充滿著革命人情味的希望。
另一首《蝶戀花》發表于1957年1月1日的《湖南師范》上。彼時距開慧犧牲27年了。對女子的稱呼本應用“嬌”字,章士釗曾問“驕楊”當作何解,毛主席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從此,驕楊二字,根植湖湘華廈,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為之仰目。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每每誦讀,眼前所見:如雪楊花,萬里長空,吳剛嫦娥,月宮桂酒,廣袖輕舒,淚飛如雨……人間,天上,毛主席對離開他已27年長眠于厚土的驕楊,刻骨的思念,決堤的情感,奔騰于天地之間!
“悼亡”詩,顧名思義,即指對亡者的哀悼之詩。但自西晉潘岳首先以“悼亡”為題,抒發追憶亡妻的傷感之情以后,逐漸成為特指悼念亡妻的詩詞。悼亡詩大抵以天下至美之詞寫天下至深至愛之情,基調哀婉凄惻,纏綿低回。正因如此,其中誠摯深情與感傷之美,是其它主題的詩詞難以比擬的。
而毛主席的這首悼亡詩,一反歷來多大數悼亡詩悲切哀傷、追思迷離的基調,而另辟新途,寫出了既纏綿悱惻,又雄健豁達,既眷顧往昔,又著眼現實,更展望于未來的新意境。其大境界、大胸懷、大柔情躍然紙上。
毛主席一生公開發表的詩詞不過百首,唯獨對開慧寫了三首,可見鶼鰈情深。在他得知開慧去世的消息時,悲痛欲絕地說道: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曠古情詞,滔滔如湘水,永遠映照著開慧美麗的影子。這位號霞、字云錦的女子,可謂天下奇絕的女神,讓人仰慕,讓人神往,讓人對她存信,雖死猶生,仍然美麗地活著……
二十九歲如錦如霞的生命,在其當之無愧的理想女神風采里,一是對愛情的完美選擇,二是對事業的至高追求。
二十九歲的生命,雖然短暫,但這短暫的生命,卻因驕楊品質,而跨越百年、千年。
作為人民領袖毛主席,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他的妻子楊開慧,是他偉大的戰友和杰出的愛人。當識字嶺刺破青天的槍聲,印證了毛、楊浩氣永存的志同道合,她身上那濃郁的理想女神氣質,已然爐火純青,舉世無雙。
她為毛主席的事業而死,也為毛主席的事業而生。
他們的事跡和愛情也將一遍遍在人間流傳,永成絕唱,生生不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