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瞬間:毛澤東被一面之緣的白求恩深深感動
1939年11月12日凌晨,白求恩大夫因敗血癥逝世的。11月17日,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12月1日,延安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挽詞,“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與工作熱忱。”
1939年12月21日,毛澤東發表《紀念白求恩》,高調紀念這位外國來的戰友。在文中,毛澤東不僅熱情頌揚白求恩,而且教育全黨學習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每一個共產黨員,一定要學習白求恩同志的這種真正共產主義者的精神。”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
不夸張地說,毛澤東專門寫文章且如此高調地贊揚一個人,白求恩之外恐無他人。而且這篇《紀念白求恩》也成了經典“老三篇”中的一文,影響一代接一代的中國人。
正如毛澤東在文中所言,自己與白求恩只見過一面,后來接到過許多封來信,也只回過一封。顯然,溝通不多。但是,毛澤東如此高調贊頌白求恩,決非簡單的“外來和尚好念經”,也不僅僅是他的醫術高明,而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
首先,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之時,已48歲,事業如日中天,是歐美著名外科專家,到哪里都是“香餑餑”。他拋棄安寧富裕和風光無限的生活,帶來稀缺的醫療器械和設備,來到生存都很艱苦的中國,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陜北。且為了及時救治戰場上的重傷員,他堅決要求到赴烽火連天的戰場一線,組建戰地醫療隊,在前線直接救治傷員。
第二,白求恩在唯一一次與毛澤東會談時,穿的是剛領取的八路軍軍裝,一見面就呈上了自己的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證。會談的內容都是醫療救治方面的,態度很認真。絲毫沒有施舍者高人一等的姿態,也沒有一句與私人利益有關的事。
而且,在這次談話中,白求恩主動提出75%的救治存活率,給自己一副重擔。
談完之后,毛澤東才發現,沒有談及被白求恩的報酬。后來給白求恩工作地方的司令員聶榮臻發了一封電報:請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但是,這份工資被白求恩堅決拒絕,還給毛澤東回了封電報:我沒有錢,也不需要錢,可是我萬分幸運能夠來到這些人中間,和他們一起工作……最后,白求恩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沒要一分錢工資。
第三,如毛澤東文章中所言,“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的軍民,凡親身受過白求恩醫生的治療和親眼看過白求恩醫生的工作的,無不為之感動。”
白求恩到達晉察冀邊區后方醫院后,第一周內就檢查了520個傷病員,第二周就開始施行手術。經過四個星期的連續工作,使147個傷病員很快恢復了健康、回到了前線。
隨后,哪里有傷員,白求恩就帶領戰地醫療隊出現在哪里。
在晉察冀的一次戰斗中,他創造了一項無人打破的記錄——連續69個小時,為115名傷員動手術。
他的手術臺,曾經安在離前線五里地的村中小廟里,敵人的炮彈落在手術室后面,震得小廟上的瓦片嘩嘩地響,白求恩卻在小廟里緊張地手術著。同志們勸他轉移,他卻不肯。他說:“離火線遠了,傷員到達的時間會延長,死亡率就會增高。戰士在火線上都不怕危險,我們怕什么危險?”
就這樣,兩天兩夜,他一直在手術臺上工作著,直到戰斗結束。
一次,為了保住傷員的性命,白求恩把自己的鮮血輸給了中國戰士。
后來,白求恩在冀西山地參加軍區衛生機關的組織領導工作,創辦衛生學校,培養了大批醫務干部。
白求恩編寫了多種戰地醫療教材,還將自己的X光機、顯微鏡、一套手術器械和一批藥品捐贈給軍區衛生學校。
......
顯然,就是這些非凡的表現,盡管只是一面之緣,毛澤東卻被白求恩深深感動。寫出了經典《紀念白求恩》,將他樹立為全黨學習的榜樣。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