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申紀蘭與她的人民底色
青年申紀蘭與合作社成員
3月2日,85歲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乘火車抵京,作為山西省人大代表參與2015年全國兩會。自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至今,申紀蘭是唯一一名已連任12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委員。
申紀蘭的“連任”,曾經引起過極大的爭議。原因在于她在漫長的任期內,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反對派”。 2006年全國兩會,媒體訪問申紀蘭:“這些年在表決我國重大問題上,您有沒有投過反對票,或者棄權票?”她坦言:“沒有。我作為一個全國人大代表,得對黨負責,咱們在表決上就要顧全大局,不能光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2010年開兩會,她再次稱“從未投過反對票。”
由此,公眾眼中的申紀蘭成為了一個服從的不作為者,一名“舉手代表”,被當做人大代表脫離群眾、缺乏專業知識與行政才能的典型個案。
2011年,申紀蘭在接受人民網記者的采訪時,針對這一熱議做了解釋:“當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我文化低,說不清楚。但這么多年,內心擁護的事,我就投票,不擁護的事,就不投票。”這可以解讀成在50歲以前都是文盲的農民代表申紀蘭,內心覺得自己“文化低”,對于不贊同的提案無法說不出哪里不對,只能以“顧全大局”的心態投棄權票。這一解釋可說是對當事人心態的合理猜度,但依舊不能說明申紀蘭參政資格的合法性所在。
然而2015年兩會期間,輿論形勢反轉了。《環球時報》于3月6日刊發了題為《同工同酬:申紀蘭的歷史性貢獻》的文章,回顧了上世紀50年代初的集體化過程中,作為太行山地區西溝村合作社副社長的申紀蘭是如何發動女社員向男社員學習農業技術,并以此爭取勞動不分性別、只和效益掛鉤的“同工同酬”待遇的。這一經驗在1953年被《人民日報》作為先進經驗報道后,申紀蘭于1954年成為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并由此確立了她在中國婦女平等史上的地位。
如果說《環球時報》從革命生產與女性解放這兩大社會主義成就的角度來為申紀蘭的歷史功績辯護,那么其后網絡上刊出的《2015全國兩會開幕申紀蘭再度出席 網友找出申紀蘭提案反擊抹黑》一文,則將申紀蘭五十年來的政治身份與政治成就之間的關聯做了考證。文章引用了中國扶貧基金會2010年9月的一篇文章,展現了五十多年來,申紀蘭站在本地發展與農民利益的立場上所提出的多項提案。文章稱:“(這些提案)有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廣大群眾利益的小事,究竟提了多少,她自己也記不清了,但是象我省的引黃入晉工程、太舊高速公路建設、大運高速公路建設、中西部開發、山西老工業基地改造以及長邯高速公路、長治到北京列車、飛機場建設、還有平順縣提水工程、赤壁電站、集中供熱工程、青苗公路、長平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重點工程,都在她和其它全國人大代表的提議下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有網友評議:“在長治見過申紀蘭,聽當地人講這些工程大都是老人靠自己的聲望多方游說才批下來的,放在歐美簡直是模范議員。”
至此,申紀蘭這個角色身上的歷史合法性與制度有效性似乎都得到了論證,她在公眾中樹立起了一個正面輿論形象,有網友在微博激動地表示:“現在有些人在網上對申紀蘭說三道四,卻不想一想他(她)的母親、妻子、女兒是不是也需要獲得勞動報酬,也許人家是富人階層,女人們都不需要去工作、去勞動,可其它人確不是這樣了,我們不能享受著一個老人當年為我們爭取來的權益卻去惡語中傷她!這樣做,不道德!”還有網友將申紀蘭與時下的“意見領袖”做了對比:“我個人認為申紀蘭很完美地代表了新中國的農村女干部。當然也許網絡時代她無法滿足新一代對所謂“意見領袖”的要求。但是,如果需要一個人領導大家解決一項問題,我打賭申紀蘭要強過單純依靠用情懷調動受眾的新一代女性領袖們,我實在沒有在現實中看到“意見領袖”們成事的能力。”
女性和農民在大部分政治體制中,都往往只能作為弱勢群體出現。但中國由于其特殊的革命傳統,一位女性“老農民”卻有著相當的政治地位。無怪乎山西省省委書記袁純清會說:“申紀蘭作為正廳級干部,保持了人民本色,這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這就是我們理直氣壯的理由。”然而,正如2013年爆出西溝村委會干部以申紀蘭個人名義注冊地產開發公司、貿易公司這個個案所昭示的,原本代表人民的政治人物,同樣可能與不同的利益方相結合。在不同群體的利益高度分化的今日,如何讓人大代表依舊能夠一如既往地代表人民利益,似乎依然是一個需要細致考察的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