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國以后,毛主席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他大量的時間用來讀書,通讀有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通讀《資治通鑒》十多遍。他為什么花費那么多時間去閱讀歷史,因為要管理好這個國家,現在叫治理,你不懂得這個國家的歷史,怎么能處理好國家大事呢?
——《讀史求是》序言
記得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要將我們全黨的學習方法與學習制度改造一下,具體地說,他提出的兩條辦法,一條是研究現狀,另一條是研究歷史。然后他還講到我們學習的態度,他說我們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必須抱著“有的放矢”的態度,這個“的”就是中國革命的實際,“矢”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種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還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物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響導,從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注意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因而這種結論,才是科學的結論,“這種態度,有實事求是之意,無嘩眾取寵之心。”
毛主席提倡實事求是的態度,這個典故是從中國歷史上來的,具體地講,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其中講到漢景帝的兒子劉德被封為河間獻王,史稱其“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所以實事求是與研究歷史二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系。毛主席為什么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改造學風的第一條是研究現狀,第二條便是研究歷史呢?那是因為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是我們處理現實問題不可或缺的參照系數。建國以后,毛主席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他大量的時間用來讀書,通讀有四千萬字的《二十四史》,通讀《資治通鑒》十多遍。他為什么花費那么多時間去閱讀歷史,因為要管理好這個國家,現在叫治理,你不懂得這個國家的歷史,怎么能處理好國家大事呢?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天天通過報紙、刊物、情況簡報和參加各種會議,呈現在你面前,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便要借鑒歷史上的經驗,那就是以史為鑒。故讀史書、研究歷史也有很強的目的性,這個目的便是鑒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為現實生活尋找可以借鑒的參照系數。
在讀史的過程中,如何借鑒古人的經驗和教訓以資今日國家之治理呢?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之敘論四中講到讀史之時,曾經說:“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這告訴我們,讀史要設身處地進入古人的角色,代其思慮,不僅知其成敗得失的結果,而且要探究其事態發展之所以然,這樣古人之成敗得失皆足以為后人之鑒戒矣。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便有一個分析探求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在讀史的過程中,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么古人之“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這里所謂“惟在一心”便是讀史的過程,學者要用心去探求其所以然,通曉這個所以然才能為你處理現實問題提供鑒戒的參考。故能不能有所鑒戒的關鍵,不在于知其然,知道歷史事件的結果,而在于知其所以然。為此,王夫之進一步說:“故論鑒者,于其得也,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必思易其跡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乃可為治之資,而不僅如鑒之徒懸于室,無與炤之者也。”這里既提出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還要反復推敲,設想各種可能性及其不同的結果,并比較其各自成敗得失之可能,這便是舉一反三的過程。這樣作為處理現實問題之參照,便可能有多種方案和設想,便于選擇。同時在鑒戒史事時,還必須懂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條件。他說:“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這是告訴我們鑒戒歷史經驗,也不能照抄照搬,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歷史經驗的參照只能是如此,昨天、今天、明天之間,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治理的方法應該也有所變化,不能拿昨天的東西來完全否定今天,也不能用今天的是非來否定昨天的是非,就以建國以來者六十多年的歷史來看,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是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不能以今天的標準去要求古人,不能以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以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歷史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亦有其不足之處,都應抱分析的態度。至于往后的生活,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面臨著不同的歷史使命,那就應該在總結這六十年不同歷史時期的經驗和教訓之基礎上,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不斷有所前進,國家的治理,總得與時俱進吧!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這個前進,又不是完全離開前面六十年的基礎,關鍵是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這就是讀史求是之歷史使命。前人只是為后人奠定了繼續前進的基礎,后面的路要后人自己探索著向前走,從而正確處理好古今之間的關系。對外國的經驗,同樣也是如此,不能照抄照搬。
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還說:“幾十年來,很多留學生都犯過這種毛病,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只知道生吞活剝地談外國,他們起了留聲機的作用,忘了自己認識新鮮事物和創造新鮮事物的責任。這種毛病也傳染給了共產黨。”毛主席這一段話至今仍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這個毛病幾乎是現在一些海歸派的通病了。這種現象在大學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西方的經濟理論、法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在中國大學校園里如決堤的洪水一樣到處泛濫,用西方理論和范式來解釋中國問題就被認為學術水平很高。有一些學者亦喜歡挾洋人以自重,在自己的論文中舉一些洋人的著作和名言作為論據,以證明自己的淵博,以自己的論文獲得西方主流學術刊物的認可來提高自己的身價,什么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普世價值思潮,在經濟學領域什么后發劣勢的思潮,居然提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其實應該是經濟學在中國向何處去,至于中國向何處去則早有定論了,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資本主義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今年五月間,習近平同志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在他講話的最后便曾講到:“辦好中國世界一流的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這里可以套用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這些話都是從正面講,實際上是批評了我們這些大學中唯哈佛、牛津這類洋大學是從,缺少中華民族在學術文化領域敢于自立于世界之林志氣的傾向。說到底,我們有些大學的領導和教師還是賈桂思想在作祟,在洋人面前跪久了,站不起來了,其結果只能是謬種流傳,誤人不淺。他們共同的特點便是對于自己的歷史一點不懂,或懂得極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對于西洋的東西,其實他們也只是一些皮毛,可憐得很,在國人面前擺闊氣,自以為了不起。對于這股思潮,若真要撥亂而反諸正的話,那么回過頭來讀一點中國歷史,在當前仍是一件非常緊迫的課題,中國問題的答案,仍然離不開中國的歷史。也不是不要學習西洋的東西,學習西洋的東西不能照抄照搬,而要為我所用,是經過消化理解,轉化為適合我們國家現實的需要,是洋為中用。
如何讀史,毛主席強調“古為今用”,這與明末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經世致用一脈相承,它以史學為根據,而推之于當世之務。要做到這一點,那必須對古今兩頭都要有相當的造詣,他花那么多精力去通讀《二十四史》,反復地讀《資治通鑒》,到了晚年,他拿著《通鑒》說自己讀了許多遍,還想再通讀一遍,只是沒有那么多時間了。正因為他對歷史非常熟悉,許多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都能信手拈來,為自己所用。這個致用,既有明確的針對性,在政治形勢上又恰到好處,沒有深厚的歷史知識作底蘊,就很難做到如此及時地有的放矢。如毛澤東讀《南史·陳慶之傳》,在書上批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那就是一九六九年六月三日,在武昌,有批注云:“為之神往。”同時讀的還有《曹景宗傳》、《韋睿傳》、《梁武帝紀》,它的針對性便是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的中蘇在珍寶島上大規模的邊境沖突。他把中蘇沖突譬喻為歷史上的南北對峙,他選擇了梁武帝初期如何扭轉南北之間強弱勢力對比的變化,立足于打大仗的思考,在那種情況下如何處理前線將領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保障戰爭的勝利。戰爭的勝負,統兵的將領起著關鍵的作用?!秾O子兵法》的《謀攻篇》講:“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此言國之強弱必在于將,將輔于君而才周其國則強。故對將領的擇人授任不可不慎?!蹲鲬鹌穭t云:“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這是說明戰爭期間統兵之將領關系到百姓與國家的安危。《計篇》言戰爭的勝負則視“主孰有道,將孰有能”,此言戰爭雙方的勝負,決定于哪一方統帥能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哪一方的將領才智能夠勝人一籌,其中的關鍵是君主與將領之間如何協調好關系。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梁武帝之第八條,講的是馭將之道,其文云:
將不和,則師必覆,將豈易言和者哉?武人之才不競,則不足以爭勝,有功而驕,其氣銳也;無功而忮,其恥激也;智者輕勇者而以為爪牙,勇者藐智者而譏其嘯諾,氣使之然也。……韓信任為大將,而羞伍樊噲;關羽自命親臣,而致忿黃忠;不和也而導之以和,非君與當國大臣善為調馭,安能平其方剛之氣乎?漢高能將將矣,而不能戢韓信之驕,無以得信之情也。武侯、費詩能消關羽之戾,能得羽之情也。
這是分析將領各有特點,有長于勇,有長于智謀,長于勇者好勝,看不起文人,長于智者看不起勇者。調和將領之間的關系也是一門學問,諸葛亮能預見到關羽看不起黃忠封侯,能調和于兩者之間。接下來王夫之講梁武帝如何妥善處理曹景宗與韋睿之間的關系,其云:
曹景宗,驍將也,韋睿執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得將將之術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難。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鷙,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氣斂,而何患睿之不善處景宗邪?且其詔之曰“韋睿,卿之鄉望”,動之以情,折之以禮,而未嘗有所抑揚焉。睿以景宗之下己,而讓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睿之不伐,而變盧雉以自抑。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豈能終為人屈乎?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鐘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
王夫之分析梁武帝如何正確處理將領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保證戰爭之勝利,這一段議論與毛澤東在韋睿及曹景宗傳的批注是一致的,英雄所見略同,而毛澤東在韋睿傳的批注中還涉及將領如何帶兵的問題。綜覽這幾篇傳與紀,毛澤東的著眼點,是在戰爭期間如何調節將領之間的相互關系,將領如何帶兵,如何謀事、親臨一線調查研究,如何不失戰機、沉著應對各種險情,在當時實際上是為萬一中蘇發生大規模沖突作準備。從毛澤東選讀《南史》的這幾篇傳來看,非常及時,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批注中顯示出其獨到的見解,既對歷史事件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又為萬一事變發生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毛主席一方面作了最壞的打算,另一方面又非常冷靜地作最好的爭取。那時林彪發一號令,那就有一點驚慌失措了,毛主席拿到后便將其點火燒掉。歷史事實證明了毛澤東對形勢的估計比林彪高明,在這一點上,林彪顯得等而下之。
讀史以求是說到底是為了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其實這幾組文章,都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明確的目的性,都圍繞借古以鑒今這個主題。在這四十多篇文章中,有好幾篇都是從不同角度講官二代教育的問題,有從正面講的,如《疏廣、疏勉、姚崇》、《關于寇準二三事》、《朱元璋怎樣教育自己的子孫》,也有從反面講的,如講《水滸傳》中高衙內的那一篇,至于古為今用那一組文章,都是圍繞了反腐倡廉,如何加強紀檢和監察在當前中心工作的地位和影響,講一點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讀漢唐古文這一組文章,對我們如何思考問題還是有啟發意義的,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光輝歷史的記錄,在中國古代的許多文獻中,也有不少精辟的思想和觀念,那可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故讀一點古代的歷史著作和經典的古文獻,對于我們完善國家治理來說是今后長期不可或缺的一門必修課。要做好這門功課,必須養成長期有分析地系統閱讀一些經典的古文獻、系統讀一點歷史著作,時時刻刻關心時事形式并用心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質。
這本文選,一共選了四十余篇文章,沒有按文章在博客上發表的時間次序排列,而是分類排列為五組,從時間上看,最早的一篇是在二〇〇八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最遲的一篇是在二〇一三年的六月間,前后歷時四年半。這個新浪博客始建于二〇〇八年的十月十三日,是我兒子朱建為紀念他母親也就是我的夫人張惠娟而設置的,開始是兒孫們與我撰寫一些懷念親人的文章,后來成了我撰寫讀書讀報心得之隨筆的陣地了,其中也轉載了我一些同事和朋友的文章,也有一些紀念我去世同事的文章,如紀念徐景賢、王知常、顧澄海的悼文,還有紀念過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王零的悼文,紀念我的老師周予同、譚其驤及陳守實等先生的文章。從開始設置起,到現在也有六年時間了,基本上保持每周一篇隨筆。它能夠保持這么長的時間,開始靠我兒子朱剛后來是靠李春博同志對我的幫助,沒有他們的悉心相助,我是很難堅持迄今的。
二〇一四年十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